李国华 赵真
我的老家在沂蒙山区平邑县,村名叫做“午门”,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侯国,至今村边还有一座鲁国公主的大坟。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遍地是石头,耕地稀少且贫瘠。听老辈说,祖上从陕西咸阳迁来,已有许多代了。村子分为东西两个自然村,有李、孔、张三个姓氏,百十户人家,其中我们李姓人口较多。
我的爷爷名叫李本荣,生于1888年,他的木匠手艺闻名十里八乡,能将一把锛子抡得风车一般。爷爷性格刚烈,敢做敢为,在村民当中有一定威望。
1937年初,爷爷将村外一棵无主老槐树伐了,解成木料,打了40多辆家乡常用的手推车。爷爷将车子卖掉后,买了几大桶花生油,自己一路推车走了700多华里,来到他早就想逛一逛的省城济南。此时的济南城里人心惶惶,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景象。爷爷听人说,鬼子要来了,马上要打大仗了。他连忙把油卖掉,买了一支日制三八式步枪,日夜兼程返回了家乡。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占领济南后,长驱南犯,板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快速进逼鲁南重镇临沂、枣庄一线。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部队难以抵挡其先头进攻部队的锋锐之势,不得已作战略后退,筹备台儿庄之战。此时,国民政府仍有一些部队分散驻扎在鲁南山区各县,民间也出现了一些自发的抗日队伍。我爷爷也将本村一部分青壮年组织起来,准备保卫村庄。
临近年终的一天,大雪覆盖了山野,爷爷扛着他心爱的步枪,带领村里9名汉子,把往年防范土匪看围子的土枪土炮擦拭一新,装满火药子弹,来到平邑城外的一个无名山包上,等着用枪子儿教训进犯县城的鬼子兵。
下午,终于看到鬼子的汽车像屎壳郎一样由远及近爬行而来。“近点儿,再近点儿,等到眼前再开枪。”爷爷指挥着同伴。他知道,他们手中那些土家伙射程有限,距离远了根本不起作用。“听我的口令,打排枪!”想不到,这个世居蒙山脚下的老木匠,竟然有些粗浅的作战知识。
等到可以看清鬼子车队最前面的驾驶兵的眉眼了,爷爷大喊一声:“打!”十支只枪口居高临下,同时喷出了畅快的火焰,那个开车的鬼子兵立马就见了阎王。这一下像捅了马蜂窝,车队停了,架在车头上的机关枪开始疯狂扫射,打得伏击队员们根本抬不起头来,鬼子指挥官立即组织冲锋。
爷爷的队伍毕竟是些世世代代土里刨食的农民,这时他们才弄清楚,对方整个车队有十几辆车,几百号人。可是已经晚了,等待这些庄稼汉的结局是什么,人人心里都明白。爷爷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他一边督促伙计们迅速重装弹药,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一边告诫他们慌张没用,更不能跑,“脚么丫子跑不过枪子儿。”
这时,战场突然出现了转机。恰巧途经此地的一支国民军骑兵队迅速投入战斗,挥舞战刀冲杀过来。可能是这些一再受命撤退的军人们憋屈得太久了,拼了性命也不想再往后倒退一步。一时间,喊杀声、枪炮声响作一团。可惜骑兵作战目标太大,眼看着,一匹匹战马扑倒在敌人机枪恶毒的火舌下,银白的雪野被染得一片片殷红,寒风呜咽,战马嘶鸣,仿佛在为30余名勇士致哀……
爷爷和他的伙伴们撤出了战斗,所幸10个人中无一伤亡。他们设伏抗敌、打响平邑民众抗日第一枪的事迹不胫而走,还上了当时的报纸——《十勇士血战平邑城》……
第二年,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进驻鲁南山区,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受爷爷抗战精神的影响,我的大爷、父亲、姑姑、叔叔相继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年过半百的爷爷已经过了当兵的年龄,只得继续在家干他的木匠活儿了。
1971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爷爷以83岁高龄离开了我们。印象里爷爷不太爱说话,他自己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当年的事情,这些故事都是我从父亲和村里乡亲那里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