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
2015年7月19—25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四川文轩艺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民主建国会成都市委员会、文轩美术馆、四川当代油画院、雅昌艺术网、成都诗婢家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墨迹——霍嘉顺水墨艺术50年”画展在成都文轩美术馆隆重展出。
霍嘉顺,字松林,号大顺堂主,1955年出生,擅山水、花鸟、人物、金石篆刻,实力派国画家,现居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本次展览共展出了霍嘉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二百三十余件中国画代表作,从壮美山河到人文民俗再到雅趣花鸟,题材广泛,可读性极强,是一场传统味十足的国画盛宴。此次画展是对他从艺50年来国画成就的一次梳理和回顾,亦是对他追寻前贤、继往圣之绝学的一次检验。
7月19日上午,由省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担任主持的学术研讨会在文轩美术馆举行,陈沫吾、华锦屏、李兴辉、刘勇、叶莹、蒋世良、胡家茂、姚德淳、胡家春、蔡家俊等知名艺术家和省电视台、雅昌艺术网等21家媒体参加了围绕此次画展的学术交流。
研讨会上,大家对霍嘉顺坚守传统、秉持国学为基础的绘画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绘画工具、技法、章法、思想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
魏学峰认为,霍先生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的本土画家,之所以特别关注,是因为霍嘉顺走的是一条正道,正道就意味着不是捷径。在中国画这个传统艺术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画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巨大的勇气引进往圣先贤的思想,还要有巨大的勇气形成自己的理念。他认为,嘉顺早年习画时的无师胜过有师,以古往今来的大师为师,勇于去临习他们的作品,从而成就了现在的霍嘉顺。画展上展示的作品中有几张就是霍嘉顺临习古人的作品,比如《溪岸图》是原尺幅临摹五代大家董源的,还有以石涛、黄君璧、张大千、傅抱石笔法创作的高仿画作。这些作品都充分地展示霍嘉顺临古的功力,我们也从中看到他在临习古人后对传统技法的吸收和发扬。当然,艺术的创新不只是技法的改造,特别不是画具的改良问题。如果抛开创作思想只是在技法上动脑筋,那只能是舍本逐末小打小闹而已,不会出现什么惊人的突破。决定一个艺术家是否走得远的关键还是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这就要依托于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他的文化底蕴如何、他对传统继承的多少、他对传统理解的多少将决定他思想有多深。霍嘉顺已经在逐步地形成自己的个性了,在绘画的道路上形成自己的个性不容易,它需要画家主动去做。我们看霍嘉顺的作品,其积墨法的山水画已经摆脱了龚贤、黄宾虹的影子,表现川西高原的皴擦技法虽源自宋元时期的折带、斧劈、拖泥带水,但已完全成了他霍嘉顺自己的风格了;其荷花脱胎于大千先生的技法,到现在他已经用符号化的形式在表现荷的姿态和风骨了。这些都说明嘉顺已然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当作他毕生的课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寻求更加高远的境界。同时我们也希望他在努力飞高飞远的时候依然不忘更加深入地挖掘前贤的精华,比如对黄君璧、张大千等大师的钻研可以更深些。
华锦屏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寻觅题材,认识形象,激发情思都离不开生活。霍嘉顺的山水画从写意小品到泼墨泼彩主要是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只有长期深入生活的人,才会理解、热爱大自然,才能完美地表现大自然。我们知道霍嘉顺在这几十年的绘事中一直坚持到山野、乡村中去体验生活,从黄山到沙漠,从古镇到雪域,他几乎都走遍了,“脚力尽时山更好”,在师古人和师造化这两点上,霍嘉顺是谦卑的、脚踏实地的。同时他又是个“牛黄丸”,坚持传统,坚持自己从小的梦想,坚持自己“泛滥诸家,专宗自家”的观点,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从艺者借鉴。嘉顺的画很有时代特点,符合艺术界“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他的作品都带有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画面里的建筑、人物、山林、烟云都具有所代表的主题的时代感。我们看他锦城旧梦系列,从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具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成都。我们看他表现西部高原的画,海子、山林、烟云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还把高速公路、现代越野车、飞机等元素引入山水画中,甚至尝试用西画的材质表现国画的主题。他的高明之处就在和谐地处理好了山水和现代事物的关系。
陈沫吾认为,在艺术上,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成为世界的,没有自己民族内涵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霍嘉顺是一位坚守传统精神的画家,他在技法上已经能驾轻就熟甚至超越前人了,这奠定了他以后会走得更远的坚实基础。我们今天已经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丰富多样的技法,这是很多画家所不具备的素养。但是正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道理一样,具备个人性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经典的,霍嘉顺讲“泛滥诸家,专宗自家”,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前50年泛滥诸家的嘉顺,我们以后将会看到专宗自家的嘉顺。
蔡家俊说,文轩美术馆以前办现代艺术展的活动多,这是他们开馆以来第一次以个人专场的形式展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符合中央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他们之所以做出这么一种改变,主要是因为霍嘉顺的水墨作品确实水准高,不但画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且一次能拿出几百张佳作,这是很多画家办不到的。
霍嘉顺也对自己前50年的绘画历程做了小结。他认为自己就是为绘画而生的,在50年的绘画道路上虽然走得很艰辛,但却很开心,能保持内心的那份干净,坚守华夏民族性格的本尊并用传统笔墨展现东方哲学的大美、大智、大境界,自己就很幸福了。在传统的中国画领域中,他更偏重于山水。他说,要画好山水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为和对自然界全方位的认识,首先要掌握传统的表现技法和章法以及各种形式,还应懂得天时、地理、气象、水力、地质、地貌、植被、生物、人文服饰、建筑等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一个优秀的山水画家,一定还要具备东方人的哲学智慧和思维。写生的时候我们发现山因云而美,因植被、阳光而精彩。一个美好的人和美好的山川一样,具备丰厚的学养,方能散发出独特的气质。这学养就是大山植被,这气质就是大山植被散发出的烟云。所以近些年来,他涉猎的书籍更为广泛和多样,其画作也隐约透露着这种亦儒亦道亦佛的哲学思想。他说研讨会上各位同仁给了他很好鼓励和建议,“法之极,又归于无法”,艺术家最后进入化境,那将是一个左右逢源非常自由的境界。所谓技法,只能在正确的美学思想指导下,才能向更高层次攀登,才不会误入歧途。这一次展出的只是他绘画方面的前50年。他一直也在潜心研究金石、书法和诗词甚至戏剧、舞乐并从中吸取营养。他希望这些艺术也能在后几十年中得以展示。
中国文艺传统,历来都是推重创作轻贬因袭的。古往今来,画家多如过江之鲫,而被肯定于历史长河中的只有具有个人独特风貌的那些人。彼此艺术风貌的距离越远,就越显得丰富多彩。如果大家朝同一方向互相靠拢,挤作一团,互相兼并,最后只能导致艺术的贫乏单一,那是十分可悲的现象。艺术上的民族特点越强烈,其国际意义和影响则越大,所以在绘画上一定要保持发扬民族特点,以中华5000年的文化底蕴为土壤,必然开出灿烂的花朵。
画如其人。每个人的画都有自己的风貌,这不是偶然现象,是画家身心素养的反映。作品是画家的化身,凝聚体现着画家的精神世界。观霍嘉顺的画,赞画品乎,赞人品乎?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