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桃坊先生治学之“变”

2015-08-26 14:14伍文
文史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巴蜀宋词敦煌

伍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谢桃坊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许多论著都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影响非常大。

谢桃坊先生出生在农村,自小就喜读各种书籍,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他于196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在那个社会、文化巨变的时代,他历经坎坷,却始终没有放弃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追求。在1981年,他已年满46岁,才正式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开始从事他所热爱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当他一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就一发而不止,成果累累,名闻遐迩。

谢桃坊先生治学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谓之“七年一变”,也就是说,他在学术研究上发生过几次变化,这是值得研究的。

关于宋词的研究

谢桃坊先生治学是从宋词开始的。1981年,谢桃坊先生在《贵州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宋代民间词论略》;1983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上发表《谈梦窗词与我国传统创作方法》,在《文学遗产》杂志发表《张炎词论略》,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宋代歌妓考略》等论文,在词学界产生了颇大的影响,甚得老一辈词学家们赏识,自此成名。

对宋词的研究,谢桃坊先生着重考察了宋词的时代文学意义,宋词的演唱情况,宋代歌妓与词的传播、词的社会化过程和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并从宋代词人中选择了12家——晏殊、柳永、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作具体的研究,凸显他们在宋词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重新给予评价。这项工作从1981年开始至1987年结束,形成了36万字的《宋词概论》。在《宋词概论》完稿以后,谢桃坊先生又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30万字《中国词学史》。这是中国第一部词学史,也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对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这部著作在此后被广泛引用,是谢桃坊先生最成功的专著之一。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谢桃坊先生的《宋词辨》,这是他关于词学研究的三十余篇论文汇编,在理论批评、文献考证和学术论辩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宋词辨》的出版,标志着谢桃坊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达到了高峰。

关于中国市民文学的研究

1989年,谢桃坊先生忽然对中国市民文学萌生了浓厚兴趣。这与他长期研究宋词有关,因为词的演唱属于宋代瓦市伎艺之一,实即市民文学。经过艰苦的探索,他认定中国市民阶层兴起于北宋,相继以京瓦伎艺为标志而产生了市民文学。中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受市民喜爱的文学,它具有明显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意识。因为种类的复杂、资料的繁富散乱、一些问题涉及学术的禁区,所以这项研究工作甚为困难,经过长达七年的努力,谢桃坊先生才完成了30万字的《中国市民文学史》及系列论文。《中国市民文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市民文学史,甚受学术界重视,影响亦很大。尤其是,因为市民文学的大多数作品虽然谈不上艺术性,但是,谢桃坊先生却从文化的意义去阐释它们的价值,并在这部著作里充分而含蓄地表达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念,发掘了市民的反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关于敦煌文化的研究

谢桃坊先生早在西南师范学院读书时,因购得初版的《敦煌曲子词集》,遂产生兴趣而遍览了所能见到的敦煌文献及论著。在1997年,因四川人民出版社拟编《失落的文明丛书》,谢桃坊先生又转向对敦煌文化的研究,撰写了《敦煌文化寻绎》。在此书内,他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敦煌文献的价值,并以为它们是沙州都督府的文书,由此简述了其奇特的命运及中国学者奋力研究这一段“伤心史”。他还于1999年在《文献》杂志发表了《敦煌藏经洞之沙州都督府文献》,这竟成为一种新说,为敦煌学界所重视。

关于客家人的研究

谢桃坊先生是客家人,与成都东山客家有密切的亲属关系。199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四川客家研究中心,谢桃坊先生即参加了成都东山与沙河客家的考察工作。成都东北郊浅丘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纯客家方言区,计有五十余万客家人,至今还保存着客家方言。这项研究属于社会调查性质,谢桃坊先生是向自己挑战,检验自己是否还能做这种艰苦的工作。因为他懂得客家话,所以调查工作非常顺利,获得了丰富的民俗资料。在此基础上,谢桃坊先生完成了8万字的《成都东山客家人》和24万字的《成都沙河客家的变迁》两部客家学著作,使正在快速消失的客家文化赖以留下历史的痕迹。

关于大型学术集刊《蜀学》

2004年,因为谢桃坊先生的建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与西华大学联合成立了蜀学研究中心,并于2006年出版了大型学术集刊《蜀学》第一辑。《蜀学》主要研究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以及曾在四川客居的学人的著述、思想等。至今已经出版了九辑,谢桃坊先生负责了前六辑的编辑工作。《蜀学》现在已经成为不仅在四川,就是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的大型学术集刊。

在此期间,谢桃坊先生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系统的国学研究。

一是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本是抗日战争时期考古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一些学者逐渐将它扩展与夸张,并与新出土的文物联系,于是形成关于古代巴蜀文化研究的一股热潮。谢桃坊先生认为这是缺乏真实史料依据的,而就是在此极不牢固的基础上将“巴蜀文化”涵盖了整个四川文化,并把神话传说当成历史,由此产生种种伪说。所以,谢桃坊先生在从事《蜀学》编辑工作时,义不容辞地卷入蜀学研究,发表了《蜀学的性质与文化渊源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和《论蜀学的特征》,表述了他的基本观点。蜀学研究对于巴蜀文化研究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已经产生了学术影响,并不断地扩大着。

二是因为对蜀学的研究,引起了谢桃坊先生对新的国学热潮的关注。2007年,他在《学术界》发表了《国学辨证》,提出从历史与理论来重新审视国学运动,试图解决国学是什么。谢桃坊先生认为,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的若干狭小的困难的学术问题,它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事实的依据;它是纯学术的,其意义在于中国的学术问题应只有中国学者才可能解决;它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史研究。此后,为阐述他的观点,他撰写了系列论文及《四川国学小史》,直到到201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国学论集》。《国学论集》讲述国学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高深而烦琐的考证,它是独立而纯粹的学术,不负担其它政治的、伦理的、社会的任务;国学的成果有助于促进中国各种传统学科的学术发展,为中国学术史提供真实而可靠的事实依据;国学研究的水平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所达到的学术境界。在《国学论集》中,读者可以从中寻求一种进步的人文传统并可以光照现代的思想价值,并由此获得人生的信念。

谢桃坊先生治学的“七年一变”,与四川著名国学大师廖平治学“凡经六变”是完全不同的。廖平“凡经六变”是愈变愈远离真正的学术而走向荒诞,而谢桃坊先生治学的“七年一变”却始终是以绵薄之力去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所以,谢桃坊先生的“七年一变”是愈变愈宽,愈变愈广,每一次的“变”都能够在学术转移中迅速立于该学术领域的学术制高点,取得不俗的成就。其原因,就是因为谢桃坊先生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以,无论他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他始终保持住的都是读书人的信念和情感;自觉建立起来的是理性的、纯粹的学术信仰和崇高的学术使命感。

附:谢桃坊先生著作要目

《柳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苏轼诗研究》,巴蜀出版社,1987年。

《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

《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

《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2015年第三版。

《敦煌文化寻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宋词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巴蜀书社,2004年。

《诗词格律教程》,巴蜀书社,2006年,2010年第二版。

《词学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四川国学小史》,巴蜀书社,2009年。

《唐宋词谱精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国学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唐宋词谱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词论集》,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5年。

《成都沙河客家的变迁》,天地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猜你喜欢
巴蜀宋词敦煌
宋词里的中秋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亮丽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