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艺术氛围

2015-08-26 14:11李沙
中国美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油画历史

李沙

为了体现中华民族艰辛探索的恢宏画卷,增强艺术感染力,配合展示效果,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展览采取了多重复合的各种展陈手段,注重“历史与艺术并重”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鲜明特征。在陈列的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中,精心选择了美术经典作品36件(包括观众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以及多处半景画和背景图等。除馆藏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约请中央美院、鲁迅美院、四川美院等单位的著名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油画、雕塑(圆雕、浮雕等)精品。这些美术作品的广泛采用,还原了民族复兴的壮美历程,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感悟严肃的陈列主题。历史与艺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复兴之路”展览分为五个部分,按照时代、内容展示的原始档案、珍贵文献以及记录影像的图片,内容严谨,史料厚重;配合展示的美术作品更是主题宏大,思想深邃,艺术性强,成为渲染、烘托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展品具有更丰厚的精神内涵,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历史与艺术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依托与融合,也使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历史,在历史体味中享受艺术。

当观众一走进展览的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幅壁画《古代文明》。它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号证明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画面中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彩陶文化的陶罐和青铜器后母戊鼎,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和活字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万里长城、地动仪、浑天仪、兵马俑,莫高窟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无不证明伟大的中华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结尾处的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一一郑和下西洋的扬帆航船寓意深长。展览的序厅由两幅壁画和一座主题雕塑所组成,体量巨大,极具视觉震撼力,琳琳琅琅,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极具“先声夺人”之效果。

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确立,极端腐朽的清王朝却依然固守着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周福先、李福来创作的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将这样一个特定场景呈现给观众。画面上道光皇帝居高临下,群臣唯唯诺诺,侍卫严阵以待,一派巍峨肃穆。而历史的真实是,清代中叶时,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却是落日的辉煌。那些昔日被蔑称作为“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放眼于全球,中国与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统治者不思进取反倒妄自尊大。油画中金殿上几根硕大的象征皇权的朱红大柱依然牢固屹立着,而且雕绘得金碧辉煌,寄托了统治者帝业永基的虚幻梦想。但在几抹落日斜阳的强光映射下,所有这一切都笼罩在虚无缥缈之中,深刻表现出清王朝大厦将倾的悲剧性结局。油画与反映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图片和实物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对比,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

随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公共租界的界碑、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的炮弹头……触目惊心。此处陈列的油画《旅顺大屠杀》描绘了甲午战争中日军屠城时处处腥风血雨,残垣断壁,尸横遍野,哀嚎不断,所有这一切对侵略者的兽性疯狂、毫无人性是强烈的控诉。画作时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观众至此,莫不扼腕痛惜,义愤填膺。

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探索民族和国家的出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认识到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沈嘉蔚、陈宜明创作的油画《同盟会成立》记录了其高举民族民主革命旗帜,与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图片、遗著等相互印证了这一事件。油画《武昌起义》中,拱形门洞中火光冲天的场景再现了革命军士兵冲向城内与敌拼杀激烈场面,陈列品中起义军劈开牢门的长刀雄辩有力的点明这场社会革命的性质。这是一场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殊死搏斗,是历史进步力量与倒退势力的决战。

毛泽东说“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复原的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与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作者:何红舟、黄发祥)遥相呼应。一大会议闭幕于极具象征意义的“南湖红船”,给后世留下了极具想象力的巨大空间。一大会议通过的《党纲》等珍贵文献与画家的匠心独运,将历史情节与历史人物用生动的艺术形式完美的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业艰难那段光荣的历史,表达了长风破浪终可期的强烈愿望,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大远景!观众至此无不叹日:“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

以反帝反封建为标志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其高潮。油画《贺胜桥战役》(作者:尹戎生)抓取了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决定性的一仗”来反映这一事件。作品契合了战场气氛的急促与紧迫,画家用红色突出地渲染血与火的现场氛围,用头缠绷带、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的战士形象强调了战争的严酷惨烈。铁桥上,疾步冲锋在前与紧随其后的北伐军将士像一束离弦的弓矢,势不可挡,有很强的似乎将要冲出画面的动态气势。画家对景物的描绘富于寓意--横贯的铁桥坚实稳固,与作品的重大历史题材及严肃主题相适应,极其富有厚重感。她表明,中国人民寻求解放历程的每一个步履都付出了艰辛沉重的生命代价。

南昌起义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油画《南昌起义》(作者:黎冰鸿)用艺术手段忠实的记录了这个伟大的历史现场。作品表现了起义前夜的瞬间情景,突出地渲染了激烈战斗打响之前砺兵秣马、枕戈待旦的紧张氛围。严谨、冷峻的基调使画面呈稳定静态,似乎在烘托爆发前的按捺与抑制,使观众产生期待,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效果。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这惊天动地的第一枪,铭刻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征途上最难忘的一步,对寻“梦”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年代。油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作者:晏阳)就是这部庄严史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篇章。它描绘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一线抗击日军的场景。以长城、群山为背景的雪夜里,双方进入了残酷的肉搏。凶残的小鬼子丧魂失魄,只有招架之力。当观者视线落在战士背上的蓝靛色印花布包袱时,不禁让人鼻子发酸。就是这样的一群农家子弟,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爱国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了祖国壮美河山的血肉长城!作品按照“全景画”中的一阕来观赏,构图、布局、设计安排莫不壮阔,气场宏大,极具震撼力。画面渲染的“气势”,即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中国军人是不可战胜的。

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作者:董希文)则把画面定格在我军冲破枪林炮雨,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紧张场面。布满画面的无数风帆,勇士高擎的红旗,炮弹在江中激起巨大的冲天水柱,远方闪烁着浓重的火光血色……都极好地渲染了战场如火如荼的紧张气氛。作品使用典型的中心主体构图,平衡感强;造型充实,用色讲究,风格严谨而又具有极强的写实感染力。陈列现场的展示氛围也十分浓厚:“渡江先锋船”在油画背景的衬托下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隆隆的炮声音效制造出如临其境的听觉效果,真实的场景还原似乎能让我们能嗅到浓浓的火药硝烟。这对于突出作品的主题都起了非常重要的强调表现作用。

“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本内容,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变迁,系统艺术地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谛,

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迄今为止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500多万人次和公务团体四万多批,有的观众和团体不止一次前来参观。观众来源也十分广泛,涉及到国内各行各业各民族群众、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英雄模范人物、展览中事件的亲历者、国内外文化博物馆界的同行:还有肤色不同的各国政要、星光闪耀的外国高级军官;既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或由父母怀抱车推的幼童;也有时尚青年、工商界中成功人士;既有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有相约而来的朋友……

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展示形式,“复兴之路”展览作为一个特殊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与深刻认同,被誉为“充满激情和艺术感染力的主题”。观众评说:“使人醒省,使人震撼,起到了教育人民、启迪民心的作用,成功地矗立起了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

猜你喜欢
油画历史
秋落柿子红(油画)
钟红岩油画作品选登
油画去哪了
新历史
油画《惊涛拍岸》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