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砚
一、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近1600所高校开展美术类专业招生,每年录取的美术类考生38万人左右,其流向和针对这批学生的培养模式呈现以下三种状态:
1.央美、国美、清华美院等8+1所独立美术学院为主体以及部分省直独立的艺术学院的造型美术专业尚能基本保障造型美术类人才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些院校特别是8+1所美术学院仍可谓是培养高精尖美术创作人才以及美术研究性人才的平台。
2.以各省和直辖市的师范大学美术(或艺术)学院为主体的师范类美术专业是培养艺术基础教育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师资的使命,这些院校仍能保持美术“普及性”教育模式的基本水准。
以上高校总共不足百所,招生规模每年大致控制在3万多人。除此之外还有34万多美术生分布在近1500所其他(包括综合类)院校里。
3.不能否认,有些综合类大学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名牌大学,基于其校园精神和教育理念,在设置美术专业及教学方面仍能将其作为特殊性的一种教育,对师资及教学方式保持了一定的基础要求准则。但大多数甚至是76%以上的院校,不仅在批量招生方面、在教育模式上“低端化”、“趋同化”和“空壳化”现象严重,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只是为美术馆、画廊等美术展示活动提供的专业“观众”而已。这就将原本“细工慢活”即师傅带徒弟的那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变为“粗工速成”即“批量生产”式的乱象,搅成一滩浑水,使“纯粹”的美术教育蒙上“尘埃”。
二、教育模式乱象的症结
1.对招生学校来说,增设美术专业成本低、收费高且缺少相关严格的办学准则。
2.在艺考速成班盛行、专业测试“包过”合同充斥的情况下,对于那些原本依文理科成绩考学无望的考生,这种情况则不失为一种捷径而使他们在择取上“游刃有余”。
3.当下“快餐文化”一旦渗透到高校之教育园地,便会迅速滋养出在教育理念上的“急功近利”。
三、对我国美术教育现状之思考
1.从整个美术教育机构设置的格局来看,中小学美术校课程的课时量严重不足,即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短缺。这是由于师资分布不合理(大城市过多,小城市特别是乡镇学校师资严重不足),而高等教育中过多设置的美术专业及毕业生数量严重过剩,导致国家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使整个美术教育结构呈现为极不健康的“倒金字塔”状态。
特别是设置在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应有或应加强严格合理的选拔制度,减少甚至撤并院校的美术专业设置,并随之减少招生数额,同时又能使更多优质的美术教学资源集中在那些立志成为美术家且富于潜质的美术苗子上,为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
在师范类院校则应以免收学费、提供高额奖学金等措施扩大定向生的招生工作,以便将那些有相应条件并立志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考生招收进条件优质的美术院系里,以期解决中西部或贫穷地区基础美术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2.“快餐文化”之于美术领域便呈现出以娱乐性为主导的现象。若让美术教育回归本质,只有拒绝“快餐文化”,消除功利性“尘埃”,使牵引学生踏上艺术之旅的力量变为纯粹的“激情”,而不是一味的“名利”。
3.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性更适合采取师傅带徒弟那样的方式,慢工出细活。笼统的大班上课、听听讲义是培养不出艺术人才的,如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师生比例是2.5:1。国内艺术类高校在培养美术创作人才方面尤显师资不足、素质和水平极差等问题。
4.美术是品位,是格调,是气质。如果美术审美的标准、美术精神的根本得不到艺术家的维护、引导或不能为其坚守,尤其是在成为艺术家关键的成长期即大学里接受基本的认知和培育,我们中华民族也难以立于世界优秀文化大国之林,就会被域外“快餐”性的时尚文化所挤压甚至取代。
5.拒绝“快餐文化”、淡泊功利意识,就是对美的细腻感知和极致追求。落实在教育模式上,就是要培养超脱于政治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纯粹的艺术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