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8-26 13:51李延声
中国美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频道遗传

《中国美术》:您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议案,呼吁国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您也在直接面对面为传承人写真画像,并请他们题写其技艺特色或人生感悟,还如实地记录下与非遗传承人交往的动人故事。做这些工作您是出于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李延声: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角就是传承人,因为非物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活态的,几千年来,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把我们中华文化传递下来。有的民族几乎没有文字,比如说羌族就没有文字,只能靠这些传承人通过民间的活动把羌族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

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开始关注这个事情。我是搞人物画的,所以就开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画像。创作这个题材光有照片是不行的,艺术创作必须要亲身去感受,要抓原生态。所以,在文化部非遗司的帮助下,我到各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画了108位传承人的画像,并集结成书出版了第一集,沈鹏老先生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兰叶游丝描不足,绵长悠远踵增华。”我觉得这首诗很好,概括了传承人的精神。现在我已经在画第二本,也画了80多位了。

在与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也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的遗产,当下的社会经济处在转型和快速更新的状态中,这类古老的生产技术很难跟上速度,在边远的山区就更加困难。据了解,云南腾冲地区的传承人,一年收入只有3000块钱,平均一个月才200多块钱,满足最低生活保障都很勉强,你说他还传承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于是我两次提案,希望给国家级传承人的补助增加到三万块钱,为他们做一点实事。

《中国美术》:您的想法非常好,这个提案通过了吗?

李延声:财政部也给我打了电话,说要调查,要研究。我建议可以分期分批来提高补助。我们国家13亿人口,只有1986位国家非遗传承人,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占人口的比例只有一点点。令人惋惜的是现在其中已经有226位传承人去世了,很多人年高体弱,所以走得非常快。这些传承人很多从事的是手工技艺,除了个别有发财的,像一些做酒、做紫砂壶的生活的还不错,大部分都是比较贫困的。比如海南有“黎锦”,经过咱们宣传非物质遗产,有企业开始组织山寨的村民开始织锦,使这个技艺有所传承。但是这个利润很少,这些企业就希望可以得到一些优惠政策。我也做了提案,去帮他们争取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我参加过很多“非遗节”和非遗活动,都是政府组织的,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成绩的,所以国际上认为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但是不足的地方是民间团体或者普通民众的参与很少,特别是年轻人,对非遗的认知度还是很低的。所以我建议:中央电视台作为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应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频道,加大对非遗的宣传。中央电视台虽然有纪录片频道、戏曲频道,音乐频道,内容都涉及“非遗”的内容,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全面地介绍,让它更加的深入人心,所以应该有这样一个频道。我想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设立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栏目,总结经验,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这类节目就很好。第二步是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一个团队,有了很强的创作团队就可以建设频道了。

《中国美术》:这些传承人来自基层,代表基层,您做的这些工作可以呼唤更多人关心非遗文化,关心非遗传承人。在绘画创作上。您一直坚持为普通人造像,曾经有段时间也画了很多以煤矿工人为题材的作品。

李延声:那是在“文革”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家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当时我去了山西煤矿。没有更多想法,也不是为了要去搞艺术创作,就是为了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在煤矿待了8年,多年的感受启发我在艺术上有了新的探索。我画的《魂系山河》有一点煤矿工人的影子,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阳刚之气。我觉得还是要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中国美术》:实际上深入生活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李延声:对,这是基本规律。中国古代的很多名画,比如《清明上河图》或是《韩熙载夜宴图》里面描绘的场景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想要作品有艺术的高度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到生活中去提炼。当然高度也包括修养、经历、功力等等。现在号召下到基层去是正确的,我虽然已经是73岁的古稀之年了,但腿脚还可以,准备继续下基层,继续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增加我的系列作品的深度。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频道遗传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专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