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夆
網絡時代: 人人無所遁形
網絡對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帶來了影響,甚至傳統媒體的模式也受到了網絡的改變,從平面媒體到電子媒體,到後來網絡出現的時候也把網絡當作一個媒體,這是一種新媒體的操作辦法,就如同說從平面媒體到電視媒體過渡時期,人的行為模式在當時有相當大的轉變,同樣從電視媒體到網絡媒體有更大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在平面媒體的時候,平面媒體在採訪過後,還需要修改、編輯等工作,當事人想透過肢體語言、情緒語言等等卻難以呈現在讀者面前;而到了電視媒體時代,透過電視的訪問肢體語言和情緒語言通通都可以被記錄下來。到了網絡媒體的時代,不只是有影音方式記錄下來,甚至當事人所有的過往行為都可以馬上被挖出來作一番檢討。所以身處網絡中可謂無所遁形。在網絡上有大量的觀眾,可以隨時透過各種技術比如搜索引擎、社群媒體等等去找出當事人過去的各種記錄,更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不單純是媒體操作形式不同就可以解釋,而是說人整個生活形態之中,已經到處都是網絡了。
電視媒體時代,一個人在如果沒有出現在媒體上,也就很少人知道關於他的事;那麼在網絡時代的話,除非這個人過去沒有出現在網絡上,今天也不太可能出現,大家在網路所獲得的訊息,比過去多了百千萬倍。在這種情況下,受到最大影響的當然是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本來就是公眾人物,又在網絡上有很多言論的發表。比如說像演藝人員,如果在網絡上沒有什麼言論發表的話大家也就沒有什麼好攻擊他的地方。政治人物一旦有了立場的發表,別人就有了攻擊的角度。再加上網路資訊的普及,使得所有的政治人物受影響的程度非常大。最近我常用的一個比喻就是,網絡世界就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不止是一個交通工具,一條高速公路鋪下去,在周圍生活的人,其生活形態也會發生改變,無論是商業活動、日常起居通通都會受到影響。而高速公路鋪下去,也會有噪音也會有污染。網絡也是一樣,網絡一旦開放以後所有人的生活形態都會受到影響。從這個角度去看待網絡,就比從媒體角度去看待網絡,內容要豐富得多,也才知道如何正確面對網絡。
網絡其實在各方面都會有影響,而在政治這方面由於最近的一些重大的事件,讓這個影響感覺上比較明顯,但事實上在生活其他的各個方面,比如說經濟層面、藝文活動等等,其實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新舊媒體:相互依存
傳播效應大不同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屬看似相互分離,實則相互依賴。傳統媒體開始仰賴新媒體獲取資訊來源,比如在網絡發表一篇文章,過不了多久一些電子媒體便開始追蹤轉帖。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意見,而傳統媒體追蹤消息的範圍必須要擴大。傳統媒體有自身的新聞專業,但是它的傳播管道已經逐漸地被淘汰,傳統媒體要設法利用自身的新聞專業,加入新的網絡溝通管道,提升網絡上多向溝通的水準。
事實上,傳統媒體有固定的受眾和市場,還是會有很多人繼續去看,就像電視出現後還是有很多人繼續看報紙,因為有不同的便利性。網絡的出現也是如此,部分人還是不習慣用不同的形式來溝通,也有人是同時使用兩種媒介。所以也無需過於擔憂傳統媒體會被新媒體全盤代替。
如何在新媒體與網絡環境中擺脫舊有思維,我在為台灣政府授課時也提出類似原則,例如在溝通的時候不要希望只講一半就能蒙混過關,在網絡上你的所有資料都查得到。所以第一點你講的一定要是真的,有錯馬上就會被挑出來;第二表達態度要誠懇,要讓人感受到你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進行宣傳的。表達方式上也不是簡單的表達就算了,而是有一個能感動人的表達,這樣別人才會幫助你傳播。而在網絡媒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過去利用傳統媒體直接發送,這個媒體覆蓋的受眾有多少人就是宣傳所達到的效果,假如這個媒體有十萬人訂閱,經由轉帖分享等造成一百萬人收看,這就是我可以達到的效果。如果是在網絡上的話,網絡傳播的重點是別人幫你轉發或轉帖,就算你所觸及到的只有一千個人,如果這一千個人都幫你轉帖,他們就可以再幫你觸及到十萬個人,十萬人再幫你轉帖,就有更多人知道了。所以重點是,怎麼讓人願意幫你轉帖。跟傳統媒體相比,傳播的效應不只是著重在發行量這些方面。
新媒體:輿論新管道
政治競選風雲幻變
在技術層面來說,內地和台灣在網絡運用和新媒體發展上的差異並不大,主要的差異是在內容層面上。內地方面由於種種因素對網絡上的內容有某程度上的管制。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意見表達,就不是那麼多元化。台灣在30年前也是類似的狀況,在經濟資源和媒體的管道上,都是有相當程度的壟斷。在這種情形下任何一個主政的人想要製造一個假象就很容易,他只要掌控了媒體,透過媒體發送一些訊息,大家只有接收,幾乎沒有反饋的管道,反饋的管道也非常少,只有通過讀者投書或發表一些文章等方式,但由於媒體的數量很少,而政治掌權者對此也有相當程度的掌控,所以反對的意見是很不容易被發佈出來的。在這種單向溝通的狀況下,讓從政者很容易製造民意的假象,以為大家都支持他。但網絡出現以後有了雙向的溝通,比如說在部落格留言之類。在這樣狀況下溝通更加順暢,而如今不僅是雙向的溝通而是多向的溝通,不僅是只有幾個部落格或網站可以發佈訊息,一個訊息無需透過網站可以傳播給身邊所有的朋友。這個從單向到雙向,再從雙向到多向發展的情況下,讓從前掌控媒體管道的人沒辦法再做同樣的事情,整個政治生態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變。甚至經濟活動方面,在過去通過廣告的管道去推銷產品時,途徑有限,今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管道,在這情況下不僅是對政治,對經濟活動也有很大的影響。
新媒體給政治競選帶來了顯著地正面影響,過去的宣傳平臺都是短期性的,都是在需要選舉的時候臨時開辦一個服務處,競選總部,然後開始對媒體發新聞。如果是以社群媒體來進行宣傳的時候,社群的呈現變成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像過去只是在選舉的時候拿來做做樣子,所以它的經營是長期性的,而且是不容許反復地修改,因為所有東西都會留下記錄。而它的傳播形式也更趨向於生活中面對面的傳播,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當你在報紙發表一件事的時候,來質問你的人很少,就算又聽說的人也很難跟你當面查證。如果是網絡上的社群媒體,看到的人可以很容易查證第一手的消息來源,就算轉帖了好幾手,看到的人也很容易當面查證,或者當面提出建議。這種經營方式和以往是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這一次台灣“九合一”的選舉當中,有一方有傳統的資源,另外一方沒有。所以柯文哲的成功並不是懂得如何去經營網絡選戰,而是他不懂得如何去經營一個傳統選戰,他完全沒有經營傳統選戰的資源,而在這一場選戰中很多人跳出來幫他的忙。事實上連勝文方面網絡上也有很多人幫他的忙,但因為連勝文手上掌握了太多的傳統選戰資源,手頭上很多“老人卡”,結果幫他忙的這些年輕人都覺得很灰心,因為他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全部被否決了。而柯文哲反而沒有這些包袱,放手讓大家去做,結果意外成功,但並不是柯文哲經營網絡成功,是迫於現實,被迫使用了一個全新的、完全開放的策略,而這個策略就是未來要走的方向,所以柯文哲成功了。因而在2016年的選戰中,反而是洪秀柱有這樣的優勢,因為她也同樣不太擁有國民黨的傳統選戰資源。而蔡英文傳統上我們是覺得她比較先進,民進黨是比較接近年輕人,比較崇尚網絡的做法,可是蔡英文同樣的背負了民進黨所有的傳統包袱,民進黨在過去選戰中,也累積了很多傳統資源,所以這一場選戰會很好看,如果是按傳統選戰的形式來看蔡英文,很可能會贏,而大家通常認為在傳統選戰方面,民進黨稍微比國民黨弱一點點,但現在新式選戰中局面可能反轉,洪秀柱在傳統選戰方面可能落後蔡英文,但在新式選戰中洪秀柱完全沒有蔡英文過去要面對的限制。所以很可能造成一個勢均力敵的結果。
建立網絡新秩序
新媒體在“太陽花學運”期間百家爭鳴,成為動盪政壇、影響輿論的主要力量,很多人認爲新媒體造成了社會對立的局面,但社會上不同意見的人士要對立永遠是找得到方法的,和新媒體的關係並不大,網絡上表達意見的速度加快,思考的時間可能縮短,所以很多話就會不經思索地說出來,這是一開始大家還不習慣的時候會出現的狀況,就比如汽車的出現,容易發生車禍,但當大家習慣了建立一個規則之後,就會避免不好的情況發生。但同時也有很多人說每年還是有很多車禍發生,這就是一個方便性和安全性的妥協。同樣在網絡我們也要對它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做一個妥協,當一開始從極度安全但極度不方便,或極度方便但極度不安全,但後來規則一定是慢慢往中間走的。而網絡上的使用規則一定是由使用者建立,而不是主政者強加上去的,譬如,現在有些網絡媒體是不允許留言的,但仍備受熱捧;有些網絡媒體即使允許留言,也少有人關注。就像台灣現在流行的PTT,裡面分了很多板塊,每一個版會有自己的規則。如果你不喜歡當中的規則,如果一個版塊上的規則大家都不喜歡,是不會有人去的。用這樣的方式來決定規則,來決定什麼樣的規則比較合適。而且不是一條規則就能適應網絡上所有的媒體,允許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規則變化,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規則去參與。所以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網絡上的使用規則無需統一訂立,由網絡上的使用者自由地決定規則會更好。但法律上也可制定相關規則去規管網絡使用者的行為規範。
而在網絡世代,青年群體無疑是網絡最主要的使用者,網絡除了給青年群體帶來了豐富資訊以外,也有部分青年在網路上發表各樣的偏激言論,這樣的現象讓部分人擔心網絡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但無論哪個年代,青年的行為模式都是差不多的,回頭去看二十年前的報紙文章,不難找出類似對青年批判的文章,批判的內容和現在都是大同小異,因而大可不必擔心。人永遠能找到發洩的管道,網絡只不過是發洩管道之一。所以我們能看到網絡上很多人通過發文來宣洩自己的不滿,一開始還是會有很多人看不習慣這樣的現象,但如今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總而言之,無論時代如何進展,媒介只是推動社會改變的工具,人的行爲模式和思想的變化,才正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