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中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5-08-26 19:41杨建琴
艺术评鉴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杨建琴

摘要:潮汕英歌舞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歌舞,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潮汕英歌舞中傩文化是古傩遗风与潮汕地区民间歌舞自身发展相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英歌舞中傩文化分析,更深刻地理解潮汕英歌舞的特质与魅力,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潮汕英歌舞中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 文化内涵 傩文化

潮汕英歌舞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歌舞,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它是力与美的集中展现,它的动作利落洒脱、舞姿英武威风、律动迅猛流畅、情感热烈奔放,将舞蹈的美感与武术的张力演绎得漓淋尽致;它是潮州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当地的人们通过英歌舞,祈求平安吉祥,通过英歌舞表达爱憎,抒发斗志;同时它更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潮汕英歌舞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演绎出潮州人们的智慧结晶。

一、英歌舞中的傩文化

以傩仪(傩礼)为核心,以傩舞、傩戏、傩艺、傩俗为主要内容的傩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法术和巫术,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神鬼崇拜和巫术崇拜的沃土,发端于上古的夏商,形成于周而规范于“礼”。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傩文化形成了包括原始宗教、人为宗教、民俗、仪式、音乐、舞蹈、戏剧、面具和民间文学等诸因素的庞大文化丛系。

古傩活动,《吕氏春秋·季冬记》《礼记·月令》《论语·乡党》《后汉书·礼仪志》《魏书·礼四》等古代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如:《吕氏春秋·季冬记》中有云:“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宋代书籍《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崇之道也”,是以描述民间傩中的游傩。而傩文化从遥远的远古时代奔腾而来,沐浴历史风雨的洗礼,经历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熏陶,在原有的古代傩文化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变化。在潮汕地区,现代所遗留下来的傩文化便是潮汕英歌舞,它由古代的傩舞演变而来,既传承着“驱鬼逐疫”、“求神祭祀”的古傩遗风,又发展成为孕育着潮汕风土人情的民间歌舞。

二、英歌舞中的傩文化传承

作为由傩舞演变而来的潮汕英歌舞与中原傩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的民族大迁徙,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自隋、唐至宋、元,北人南来日多。广东地区居民多在宋元间由中原、闽、浙等地迁徙而来,所以其傩舞传承了中原的傩文化特色。而潮汕英歌舞的傩文化传承表现在以下几点:

1.早期的英歌舞保持着驱病逐疫的宗教功能。它演出于春节或民俗节日里。在农村,英歌队要去各家登堂入室,在各个角落喧闹跳跃,直接的目的就是驱逐恶鬼瘴疠,祈求平安,这与傩礼中的“驱逐鬼疫、祈求平安”是一致的。

2.英歌不用面谱而用脸谱,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态。演出队中除几个主要梁山好汉,勾有固定脸谱外,其他都勾精灵脸谱,并且要求勾得越凶恶越好,这正是驱傩的共同要求。

3.演员配合舞蹈动作时发出的呼叫声,要求不要像人叫声音,要像神怪的尖厉声,这是仿鬼叫的遗存。

4.英歌舞中的后棚演出队伍里,有着一对戴面具的老人,叫师公、师婆,这是傩礼中傩公、傩婆的遗存。

5.英歌舞的演员有的在上衣的背后画有交叉的双剑,这是古傩里中用桃木剑驱神的遗迹。

6.英歌舞中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时迁”,时迁手中所舞之蛇,即古傩中的“麻鞭”。

7.古傩礼中多有祭祀求雨的仪式,如:“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周礼·司巫》)意思为,如果天继续大旱则要曝巫,这说明的是周代的求雨巫舞仪式。而英歌舞中也崇拜田元帅,祭祀田元帅是为了求得雨水充沛、稻谷丰收。

上述种种可以说明,潮汕英歌舞是由古代傩舞演化而来,它传承着“驱鬼逐疫”、“求神祭祀”的古傩遗风。

三、潮汕英歌舞在傩文化基础上的发展

据学者隗芾认为:“英歌舞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价值,它是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敬神活动改造得最为成功的典型。”这种“改造”是指潮汕英歌舞在原有的傩文化基础上有所改变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符合潮汕风土人情,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民间歌舞。这种“改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内容形式上:英歌舞增加了梁山好汉化装卖艺人攻打大名府的节目,这与潮汕当地好武风气相适应;同时,为了使英歌舞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早先逐疫的傩仪基本上消失了,只剩下傩公傩婆衍化出的风趣老人师公师婆形象。另一方面,在情感基调上:以傩礼为中心的傩文化一般都与宗教、巫术有关,它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神鬼崇拜等,它的基调是神秘而又严肃的。而今天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它更多的表现出古朴、雄浑、豪放、热烈的风格;如英歌舞中的“舞棒”:它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击棒技巧,既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又展现出了潮汕当地人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

“随着时间的流变,英歌至清中期兴盛时,演化为前棚、中棚、后棚。前棚为男子群舞,中棚为唱戏,后棚为武术表演”。由此可见,潮汕英歌舞除了保留原有傩古傩遗风之外,还增加了一些适合表演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情感以及服饰、道具等方面的变化,是英歌队进入城镇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它折射出了潮汕当地的风土人情,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智慧结晶。

潮汕英歌舞中的傩文化既传承着“驱鬼逐疫”、“求神祭祀”的古傩遗风,又根据时代审美的需求有所改变与发展。英歌舞中对田元帅的崇拜、驱病逐疫的功能、道具脸谱、交叉双剑的运用等等,都能体现它的傩文化传承;而英歌舞中的“舞棒喝喝”、后棚武术等所带来的新的表演形式,则符合当地民间舞蹈的审美需求,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疏放豪迈之风。对英歌舞的傩文化分析,可为傩文化的流传与演变研究提供一种参考,同时可从古傩遗风出发,对英歌舞创作的回归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史记》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497。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徐汶.潮汕英歌舞的文化特性和发展前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2]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6.

[3]隗芾.傩文化在潮汕的变异形态[J].汕头大学学报,1990,(02).

[4]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分析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