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后子
幼时,经常听母亲叨唠:“只有娶不上妻的郎,没有嫁不出的娘。”这话是说,女子不论丑俊,年龄大小,都能嫁人的。而男子就不同了,条件不济的,“打光棍”的多了去了。
那年月里,无论城乡,光棍汉到处都有,农村更是光棍如云。我们村就有很多光棍汉,有的家里兄弟几人都打着光棍。村东头有一户人家,号称是“老少六光棍”——母亲死得早,兄弟五人加上老父亲,没有一个娶妻的。本来就穷,没有女人的日子更是难上加难。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劳动,爷几个干半天活,回到家后是冷锅冷灶,缝缝补补的事更是作难。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个个是长发如毡,面色如铁,破衣烂衫,少言寡语,目光呆滞,少的不少,老的更老。
还有一户人家,家境算是富裕,可因是地主出身,兄弟四人的年龄都三十拐了弯,也没有娶上媳妇。那个急呀!
有一天早晨,我刚醒来,就听到大街上吵骂声不断,出去一看,原来是村南的东胜兄弟俩正在打这家的三儿子,边打边骂:“叫你不要脸,非打死你这个熊孩子不行!”被打者脸上是青一块紫一块,鼻子嘴里满是血,不断地喊着“我改了,我改了”。
原来,被打者天黑前趁东胜家办喜事忙乱之际,悄悄地溜进了新房,藏在了床下,准备听房。等了几个时辰,终于盼到一对新人进了洞房。东胜刚想和新媳妇亲热,新媳妇却要方便,当其弯腰取尿盆时,发现了床下的黑影,本能地发出一声尖叫,吓晕过去。三儿子仓促而逃,待东胜醒过神来去追,人已翻过院墙,只是匆忙中在墙根落下一只布鞋。凭着鞋子和身影,东胜兄弟很容易就找到了他。
后来我到了城里,发现城里的光棍汉也不少。但与农村相比,光棍汉中很少有优秀的男子。于是,有些就借着城乡的落差,去找那些长得漂亮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姑娘。不管怎么说吧,在找对象这事上,低就的、急眼的、恐慌的、打光棍的,都是指男方。那時候谁也想不到,家有优秀女儿的也有捉急的时候。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颗爱心献给亲人解放军;六七十年代嫁给工人老大哥;八十年代找个教师挺时髦;九十年代找个大款最荣耀;新世纪嘛,很多人都觉得找个公务员最可靠。
但不尽人意的是,公务员在社会上的比重本来就小,而这支队伍中年轻的未婚男性更是凤毛麟角,真是到了“才貌双全姑娘多多,称心如意小伙难寻”的地步。
我有一哥们儿,女儿芳龄二十三,身材高挑,端庄秀丽,人见人爱,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一省直部门的公务员,全家都很高兴。可是静下来,哥们儿却为女儿找对象的事犯了愁,因为可供选择的男子太少了。哥们儿说,不求男方比咱强,但总得条件相当吧。
先是在机关找寻了一段时间,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择偶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也没几个相当的,好不容易碰上一两位适龄青年,要么是不通世故的书呆子,要么是不啦正呱的花大少。
这可怎么办?再把范围扩大到公司企业试试,谈了几个朋友,逐渐发现,要么是有貌无才的粗汉子,要么是看似文质彬彬实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要么是昼伏夜出无拘无束的“夜猫子”……还见过几个自称某某公司的小伙子,听似不错,但细打听,都是些日薄西山企业的职工。世界是物质的,将来怎么办?不能凑合。
彷徨之中,几年过去了。女儿越来越大,实在是拖不起呀。
有一天,哥们儿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广州等地的高学历、高职位大龄女青年超过男性多少多少。北京有的婚介所,已经打出“35岁以上的女青年不予登记”的牌子,老两口更慌了,北京、广州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啊。哥们儿夫人感慨道:“有的人家女儿不争气,犯愁;可咱女儿争气了,也犯愁,这算什么事啊!”
现在再见面,我们都不敢主动提及他女儿的婚事,以免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