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余恨
两会之后,一则治霾“军令状”落空的新闻,在舆论圈里回旋。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公报披露,重点监测的全国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未达标的城市超过90%。此前的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状况,全国31个省(区、市)与环保部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立下治霾“军令状”。同时,各省级政府也与其下辖城市签定“军令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铁拳治污。但今年统计局的这份公报则无情地表明,治霾“军令状”,事实上已经成为空令状了。
“军令状”何以落空?或许当初主观上都意识到治霾是大局,是利国利民的必需,但能不能完成治霾任务其实也是没底的。而且雾霾成因复杂,其形成没有明显的区域性界限,一旦追责,既可以一推三六九,也可以以法不责众来脱责。可以说,从一开始签定,其结果都是能够想像得到的。
雾霾可不可治?答案是显然的。无论是南京的青奥蓝,还是北京的APEC蓝,都证明,只要统筹有序,痛下决心,治霾不是不可能。但治霾要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和GDP指标为代价,而这个代价之沉重,远不是一两个地方能够承担得起的。治霾要讲政治,更要讲科学。对国家来说,必须全国一盘棋,你治他不治,这既不公平,也达不到实际效果。对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但每个人都可能对雾霾的产生有所“贡献”。因此,治霾不仅是国家的事情,是地方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人的责任。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系统的治霾措施有所理解,也容易接受。以南京为例,以往争论不休的禁放烟花爆竹政策,在今年几乎达成了全民共识,执行起来也非常顺利。
必须认识到,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英国为了治理伦敦雾霾,花费了30年时间,我们当然不能指望一两年空气质量会有大的提升。就现实而言,中国的重化工依然占据着国民经济首要位置,这正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之一。而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产业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人们不满意的并不是治霾太慢,而是治霾“军令状”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方式。各地在立治霾“军令状”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治理雾霾的艰巨性,制订的计划也要尽量合情合理、易于操作,让治理雾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既不期望出现治霾“大跃进”,也不能久拖不决、一直耗下去。
治霾“军令状”普遍落空,应该给我们以足够的教训。一方面,需要反思治霾政策的缺漏,并有所改进。另一方面,也要对各地治霾的实际措施进行检讨,对治霾的力度进行评估,对治霾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平衡,进行科学研究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对一些阳奉阴违、不积极履责、唯GDP论的地方领导人,必须进行严厉的问责。“军令状”落空了,治霾的时间表可以调整,但治霾的决心和任务不能打折,这既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承诺,也是考验党和政府执政智慧和能力的一份试卷。□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