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几年前,在一位作家的作品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对真相的解释。因为才疏学浅,我无法判断这充满哲思的语言是作者的原创还是某位名家的警句,它给我的震动和启发,不亚于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被鄙视卑鄙者的通行证”。因为彼时发生了一件对我生活影响至深的意外事件,面对周围种种猜测的眼光,我深感真相难辨。这句话让我在精神上得到解脱,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当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去承担信息的传播,就出现了表达的差异,即便是亲临现场,旁观者看到的仍然只是表象,再加上每个人所处的角度和思维差异,对事物的判断和描述便会千差万别,真相就在这些千差万别中隐没。如此,这世间的林林总总,哪一件我们敢肯定,就是看到了庐山真面目?这是读完杨晋林小说《逃兵》所触发的我第一时间的感想。我必须第一时间表态,这真是一篇不错的小说。对于常年浸淫在文字里的人来说,判断一部作品优劣只需粗粗几眼。这没有什么玄妙之处,和任何一门手艺一样,无他,唯手熟尔。好的文字和好的艺术品一样,自有一种圆熟温润的气息在字里行间缭绕,在第一时间内给阅读者一种舒服的感觉,通俗地说就是能吸引读者。《逃兵》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杨晋林的作品,但是一看之下立刻被吸引。小说的起手就让我暗暗吃惊,这是长篇的路子啊!我知道这应该仅仅是三万多字的中篇,心里暗暗替他着急,又充满好奇,不知道该怎样收场,就这样一路揪心地看下去,正是心花灿烂时,他那里却偃旗息鼓戛然而终,目瞪口呆之时,意犹未尽之感油然而生。细想小说一路铺陈,枝蔓交错,东兜西转,看似漫不经心,却在收尾处一刀见血,方才惊觉处处玄机,忍不住拍案赞叹。晋林的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真是费了大心思。在一个不能算长的篇幅里,敷衍出众多的线索和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尾呼应,以现实中的吴大震寻查父亲农穗死亡真相为引子,叙写了一场发生在晋北山区小城天镇晋绥军第61军399团与日寇的血战,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奇妙转折。吴大震的父亲农穗是晋绥军第61军399团的一等兵,战斗中农穗被炸弹扩散的冲击波掀下城墙,苏醒后战斗结束部队撤离,农穗成了散兵游勇,在农穗不自觉的寻找部队过程中,他完成了一个中国军人良知和职责的复苏,但最后却遭另一名兵痞逃兵诬陷,被不分青红皂白就地正法。小说以农穗为圆点,辐射出众多的相关人物:吴燕子和她爹吴老栓,被抢劫的商人马有志,为女报仇的老乡,逃兵武秀和彭大笨,猴脸村长等,这些看似散乱毫无关联的人物与场景,被一个主题背景综合在一起——战争,在这些人物的穿插交织中,是一幅幅画面感极强的战争离乱图。作者的叙述似乎不受拘束,无论是战争场景的描写还是吴氏父女走乡串村的日常生活,都写得有声有色,不急不缓,甚至还能把晋绥军第61军的驻防情况交代清楚。作者像一个魔术师,铆足了劲头花样百出地迷惑读者,在观众冷不防的时候,突然掀开帷幕露出谜底。令人意外的结局使一直不明朗的主题以四两拨千斤之力,突兀而冰冷地呈现出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在叙事形式上,作者有意识地将真实的历史背景与真实的地理名称嵌入小说中,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在虚构与真实之间造成一种错觉,为小说的主题呈现构建了一个十分相宜的叙述形式,真假难辨,虚实不分。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采用去典型化手法,以强烈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力图还原真实的人性。农穗无疑是主要人物,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是在懵懂无奈的状态下被迫入伍,他在部队安心服役,不是因为有什么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一是怕严酷的惩罚,二是来自他爹的人生教训——干啥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干就干出个名堂来。战斗中他被炮弹震晕,人也在极度的刺激中短暂失忆,失忆让他面对残酷的战后场景麻木无感,只凭着本能寻找生存机会,他误杀了猴脸村长,在离开血腥的屠城后,在熟悉的故乡的田野里,农穗恢复了意识,也逐渐恢复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他惩罚抢劫奸淫无恶不作的兵痞武秀,由此埋下命运的祸根。他对商人马有志财物的处理,他制止吴老栓拿难民丢弃的财物,表现出军人应有的素质,在关帝庙与日本兵短兵相接,又表现出一个士兵的勇敢机智。相对于真正的逃兵武秀和彭大笨,农穗无疑是一个优秀军人的形象。但是作者没有把农穗刻画成一个英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带有被迫和无可选择,不同的是,在每一次的选择中,他表现了人性中善良正直的一面,这使人物有真实感。“城墙上趴着那么多士兵,那么多士兵有几个连命都不要认认真真打仗的?开始时其实都在鬼头鬼脑放冷枪,好在人多枪也多,你一枪我一枪,小日本愣是摸不上城墙来。可鬼子的过山炮不歇气地丢来炮弹,把三丈多高的城头削掉一米多,随便一块弹片或碎砖头就能要了人的命,那时候,不拼命也不由人了……”这是真实的战争心理,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会发生不同的反映,没有人不畏惧死,但是在更大的威胁面前,不怕死就成了生的前提。农穗在寻找部队的过程中可以说表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节操,也尽到了军人的职责,与他相对的另一个真正的逃兵武秀,无疑是一个败类人渣,然而在混乱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两个人最后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农穗被当做逃兵就地正法,真正的逃兵败类武秀却成了功臣。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在现实中又不乏先例,君不见昨日堂上客,今日阶下囚。相对于他人,每个人只是旁观者,发生在他人生活中的是是非非,真相如何真是扑朔迷离。在感叹命运无常之际,也深感在历史和现实面前,个人的渺小与无力。小说中另一个人物吴老栓,看似次要也刻画得非常独到有特点。在我们的阅读经验里,农民形象有几种比较固定的模式:老实木讷,善良麻木如闰土;精于算计,爱占便宜如二诸葛;自私吝啬,心肠狠毒如周扒皮……这些形象归结起来不外乎是自私,狭隘,但不乏善良与胆小怕事。而在杨晋林的笔下,黄土坡村的农民吴老栓不仅自私算计颇有心计,而且贪婪狠毒。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守本分的人”。他不爱种田,以保媒拉纤为生,可能害了不少人,作者没有交代吴老栓以往的劣迹,只是用在破房庵村被村民认出,全村出动要打他这样一个细节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在女儿被武秀奸污之后,他不是痛恨坏人,却辱骂受伤害的女儿“身子白给了人家,连一文钱都没落着”,他时时觊觎别人的钱财,最终见财起意,在关帝庙用计收拾了带枪的农穗,若不是女儿阻拦,他就会杀了农穗和彭大笨的,为了财物不惧年轻力壮手拿武器的士兵,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足以证明吴老栓这个人的心机之深和心肠之狠,同时也反衬出农穗的单纯和善良。吴老栓这一行为已经逾越了我们阅读经验里的农民形象,但在那种兵荒马乱特定的环境下,吴老栓的举动是在想象之中真实可信的,这一形象的塑造表明作者对农民有深刻的认识。农穗、武秀、彭大笨是战时军人的形象,与之相对应的吴老栓、马有志、猴脸村长、破房庵村的村民是战时民众形象。这些普通的百姓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他们在重大的灾难面前,是混沌的麻木的,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钱财和眼前的小利。马有志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苦攒下的钱财被无端抢劫,破房庵村的村民记挂的是吴老栓骗人的旧恨,而吴老栓在险象环生时命都不保的回家途中,费尽心机甚至铤而走险要霸占他人的财物。这些芸芸众生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也搞不清是非曲直,稀里糊涂地死,仓皇苟且地活。这也是这篇小说难能可贵之处,作者不仅有点有面地为我们展示一幅战争图景,还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战乱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存命运。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瑕疵。晋林的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是精心营造的,有大手笔的气象又能收得住。不足之处也在这里,因为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完成众多头绪的归拢,不免有刻意之嫌。在情节的处理上如马有志的出现,错认农穗报仇的老乡,都略显生硬。许多细节之处也一笔带过,有避重就轻之嫌。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尤其是农穗与吴老栓女儿吴燕子,吴燕子对农穗的感情是有迹可循的,重点在小说结尾处,但是农穗对吴燕子似乎过于冷淡,有点不近情理。以两个人短暂的相处,吴燕子终生为农穗守寡似乎难以令人信服,如果作者以此反证农穗的冤死,用吴燕子一生的守节来衬托农穗的清白,则说明作者潜意识里有男权思想作祟。总体来看,这篇小说确实可圈可点,作者的潜力不可限量,我们就期待杨晋林更多更好的作品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