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刀
技校出身、抡大锤的钳工、在生产一线奋战多年……很难想象,这些关键词会和“当代发明家”这样高大上的荣誉兼容在一个人的简历上,可有人偏偏就做到了。
2014年5月15日,第八届中国发明家论坛开幕式暨发明创业奖颁奖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11人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其中有大学教授,有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还有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众多科学大腕中,唯一的一位产业工人在里面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的设备区作业长李超。
“不是哪一个发明,而是一系列成果。”知情人这样介绍李超当选“当代发明家”的资格。事实上,真要把他的发明成果列个单子,这单子可不短,国家发明专利就5项,专有技术4项,为厂里解决生产难题的创新发明多达200多个,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得过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迷上创新
李超是鞍钢子弟,出生于1970年,家里长辈总说,这孩子从小爱琢磨。“那时候的理想是当航天员,没事就看关于火箭的书,学习天文、航天知识。”李超笑说,这个梦想后来破灭得挺快,“到公园玩转盘,发现我特别晕。”但他还是对动手动脑的事有兴趣。“最爱无线电,自己报名去少年宫学习,做出的四管机能收到几个波段。”初中时,他还用简单的电器元件和废旧物品制作了“自动黑板擦”,获得学校小发明奖。
真正让周围人看出他的“钻”劲,还是在入厂不久的时候。
1990年,进入冷轧厂一年整的李超还是学徒工,第一次参与了新增翻钢机运输链的安装工程。全班忙了很久,盖板和图纸却怎么也对不上。“我觉得是图纸的问题。”李超说。晚上下班时,他悄悄把图纸拿回了家,一张一张比对,研究到凌晨两点多,不仅看懂了图纸,还把所有对不上的部分画在了一张图纸上。第二天,大家依照李超的图,顺利地把十几块盖板严丝合缝地安放到了设备上。那回发奖金,李超得了30多元,仅次于几个老师傅,他当时的工资也只有100多元。
“不是我多厉害,我不画那张图,老师傅们慢慢弄,也能安好。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付出努力,增长能力,就会有收获,就会得到肯定,我得向那些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学。”有了这份心气儿,他在工作上更加努力了。入厂两年后,李超成了全厂8个钳工班中最年轻的副班长;5年后,他被选为冷轧厂第一批设备点检员之一。他有了搞创新的想法。
“1998年我结婚,婚假还没休完,厂里就来电话叫我回去,活套段又出大事故了。”活套段平均每两天就要发生一起事故,每次都要处理6-8小时,这一回的问题尤其大,李超和工友们足足花了一个半月才算暂时解决。
“100多米的活套段,不断出事故,我们不分黑白地检修,却对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摸不着头脑,那种感觉真是很绝望、很无助。”李超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李超主动请缨,要根本解决活套段的老大难。经过反复的测察,他发现,问题出在机器的设计缺陷上,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得改造设备。怎么改?没有方案、没有借鉴,李超只能自力更生。
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跟着活套车观察、测绘,找资料、查数据,晚上在家画图、反复论证。当时没有电脑,没有设计软件,他一条线一条线地画,一个尺寸一个尺寸地标注,每天都忙到凌晨两点多。30多张大小图纸的绘制完成后,他终于拿出了增添新侧导轮固定结构的改进方案。
“厂里特意开了个专家会,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融进了一些好建议后,在设备年修时,改造项目正式上马。” 为了保证施工精度,李超和施工人员一同在现场安装,从头盯到尾,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轨道安装形式、车体定位形式,刚度、强度和定位精度都得到了提高。连续奋战了很多天,终于可以试车了,疲惫不堪的李超却在调度室里睡着了。
之后的一年中,整个活套段只出过半小时的设备事故。就在不久前,已经被调到其他车间的李超回活套段办事,工作人员告诉他,他改造的部分基本没坏过,“连螺栓都是当年我们拧上的,从来没换过。”李超自豪地说。
在李超的发明生涯里,活套段改造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高,之所以让他格外难忘,“是因为这次的成功改变了我的思维。设备坏了去修,只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创新,真正减少设备隐患,才是设备管理的本质要求。需要研究的是怎么让设备不坏。”
可要担起这种职责,谈何容易。
边干边学
有人问李超,到底是怎么把自己从工人培养成发明家的?李超的答案很简单:“我只是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儿。”可多付出“一会儿”往往很难很难。
李超和爱人恋爱时曾险些被甩。“那时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方便,我忙起来总见不上她面,她生气了,在家说,他这礼拜再不来就黄了,不处了。巧了,那周我偏偏就去了,无意中挽救了我们的感情。”李超笑说,幸好自己是70后,晚上10年,这么谈朋友只怕娶不上媳妇。现在爱人还总说,当初两人处得就像同事,一点不像在恋爱。
那时,李超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中学时成绩不错,中考却因几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老师劝他复读,李超不同意,“我早就想好了,要么考重点高中,上大学;要么念技校,进鞍钢,在职一样考大学。”
可等他进了鞍钢才发现,这在职大学可不好念。“那时有规定,技校文凭不算数,必须高中毕业才能考大学,所以,我先念了高中夜校,才参加高考,进了鞍钢工学院。”李超不记得有多少回他是踩着铃声进教室的,“晚饭一般都吃不上,不管刮风下雨,下了班,骑上车就往学校赶,到教室已经骑出一身汗。”
别人觉得苦,他却觉得这样更有收获,“全日制大学生只能学到课本上的,我学的理论能在每天的工作中实践,实践中不懂的还可以问老师。我学到的不是更多吗?”
靠着一股韧劲,他先读3年高中夜校,又读了5年大学夜校,前后8年,拿下本科文凭。他把这份坚持用到了创新上,成果自然不会差。
擦亮“中国制造”
李超最有名的发明——冷轧机乳液七分区自动吹扫处理专有技术,足足用了两年时间。
2004年,2号线开始用集成技术设计制造冷轧机生产汽车面板。冷轧板在轧制过程中,需要用乳液给轧辊润滑、降温,可轧制后的成品却不允许出现乳液残留,那会使面板生锈。2号线恰恰出现了乳液残留的问题,面板成材率一度低至40%。当时,李超是这条生产线设备维修管理的副作业长,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自然成了他的菜,可李超从未接触过这种技术。
“谁到国外出差就托人带资料,从零开始。”李超说。世界上解决钢板乳液残留的问题,普遍采用平面高压空气吹扫技术,可他试验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他试图转变思路,却无从下手。“在现场做一套套装置不断实验。”最长的一回,他三天三夜没回家,“睡不了,也睡不着,感觉完全没有出路,那种心情不知道怎么形容。”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李超终于有了新办法。“逆向思维,以事先预防为主,用涵盖七分区自动立体吹扫、乳液收集导引等技术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通过从乳液甩带的源头进行强力阻挡,进行主动吹扫,可以一举解决这个难题。”
历经两年,2号线汽车面板的成材率逐步达到90%以上,李超自己则凭着这个发明拿下2013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当年获奖的唯一一个技术工人。李超成了媒体上热议的“工人发明家”,在工友心中,李超更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主心骨”。
圆形剪剪边效果不好,每次都要停机24小时调整。李超将刚性联轴器改为摩擦联轴器,弥补加工精度不足导致的设备缺陷,当两侧重合量超差时,只需要将摩擦联轴器上的涨紧螺栓松开20分钟就可以完成差值的调整。
步进梁发生倾斜,有重大的安全隐患。李超和工友们反复研究,发现了设计错误,改用普通滚子轴承,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又带领技术人员改进重卷机组的卷曲涨缩径机构、开卷引料矫直机构、平整机组废尾卷运输机构……
今年1月14日,李超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接见。可不管有多少鲜花和掌声,他放不下的还是车间里的机器。
艺术家说:“工业之美,动人心魄。”李超最爱看着庞大的机组一个连着一个,轰鸣着,展示着它们的力量和精度。平时内敛的他,此刻才会骄傲地说:“这些机器依靠我们才能正常运转。创新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产业工人努力钻研,也能擦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