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复融
赫尔曼·黑塞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传奇式人物,他是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及诺贝尔奖、歌德奖的获得者,也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音乐与绘画的爱好者,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在学术界,学者们公认黑塞是在德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海涅,而和托马斯·曼并列的文学大师,并有庇护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之称。作为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黑塞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记录着他心灵的历程,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喜乐悲愁。他似乎并不关注政治,他更关注的是人性本真。读黑塞的小说和散文能不自觉地唤醒我们的本性,能感受到他只是在写自己,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挣扎,会让我们迅速地沉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在面对繁杂社会的各种情绪,甚至病态的思绪、价值观时,能得到一次正面的引导和释放。
所以,有人感叹:我们读黑塞总是读得太晚了!可以说,黑塞的一生,是自我实现的典范。他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完成一部部文学巨著,成为一代青年在完成自我人生旅途中的指南,并被一代又一代青年视为知己。
读黑塞的《书籍的世界》则有另一种感觉。人与书籍的关系是作家和评论家首要思考的问题,公正性的文学批评是评论家面对作品的唯一解析途径。《书籍的世界》原书的副标题是“关于文学的思考和评论”。书中收录的24篇文章,写作前后跨度有五十多年,其中涉及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及相关现象的诸多解答。这本书在阐述与解答德国文学、世界文学特别是东方文化等问题的同时,还透过一段段精辟的论述,非常睿智地表达了他对于书籍和读书之间关联的独到见解。黑塞关于书籍的阅读、感悟与思考,本身就是黑塞对自身存在于宇宙的人文价值的精妙而深邃的回答。他在《关于阅读》一文中说:“寻求消磨时光和休养生息的读者和关注教养问题的读者,推测在书籍中存在着某些振奋精神和提升思想的隐藏的力量,然而,他们却对此知之甚少,也不知道该如何估价这些力量。于是,他们的行为就像一个愚蠢的病人,知道在一间药店里保存着很多好药,于是就开始分门别类地一瓶接一瓶地遍尝这些药品。……因此,我斗胆强调,人们到处都在阅读过多的东西,而读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却并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书籍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没有独立性的人们变得更加孤立,更不是为了给那些无力生存的人们提供一种价廉物美的、虚假的和可以替代的生活。相反,只有当书籍将人带向生活,服务于生活、对生活有利的时候,它们才拥有了一种价值;而如果从阅读的时间里没有迸发出一点力量的火花,没有出现愈发年轻的预感,没有给读者散发出一丝新鲜的有活力的气息,那么这样的阅读时间就被浪费了。”对于这样的观点,我首先想到的是,黑塞本人对写作是非常真诚的,他把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融入到作品之中,并将其个体的特殊性转化为大众的普适性。书中吸引读者的不仅是那些生活的痛苦和挣扎,更有坦然承受这种痛苦与挣扎,不逃避、不放弃的坚忍态度。黑塞在《朝圣者之歌》一书也说过“要自我教育,要通过书籍使精神成长则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尊重自己所读的书。有耐心和意愿去弄懂它,谦虚地认可他,倾听它。……但愿来自内心的东西能够真心诚意地维持下去!”黑塞的这些论点,其实是在展示着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与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十分类似,就是在承认世界虚幻沉迷、世事荒谬的同时,又去追逐着另一个升华的层次,来对抗世界的沉迷与荒谬。他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主义》一文中强调:“关于艺术的争论和所有观点的争论是一样的。只要人们互相不喜欢,就无法相互理解。只有当人们在自己内心中比在外界对世界体验得更多的时候,人们才会彼此喜爱。人们不喜欢对象,而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对象是使心灵的最热诚的力量——爱——涌动和闪耀的受欢迎的诱因。”黑塞以自己的作品,孜孜不倦为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代言,旨在帮助个体寻回自我价值,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向往的。
《书籍的世界》一书中关于阅读的精彩论述比比皆是,让人时而有得,时而所思;时而激越,时而冷静。黑塞的诸多文章中,处处充满了一个作家与批评家互为辩证的思维。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写作,阅读,藏书,这三项是黑塞的人生中三个互为推进的支点。他在《藏书年》一书中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学的喜爱,让我读之感动。黑塞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特别热爱李白、老子、庄子,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是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在我的藏书中还有一个角落,一个很小的但却为我所钟爱并且珍视的角落也得到了充实。那就是放置东方的文学作品和童话的地方——《一千零一夜》《诗经》《薄伽梵歌》等等,还有日本的诗歌、印度的箴言和孔子的《论语》。……这些书籍中的每一本都带来了属于自己的中国的一部分,并且使人清楚地感受到其遴选的主观性,这几本书在无数的日子当中引起我的思考、带给我愉悦,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除了多卷本的歌德作品,它们是我几乎每天的读物。……谁想要对中国有所预知,这些小说会告诉他比那些更高尚的中国文学更多的东西。”黑塞超越时空的洞彻与远见,已经超出了一个文学家的眼界与辨析。这些都是黑塞写作、阅读与思考带来的必然结果,他涉及的文学批评的范围越广,所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就越深。他让我们在阅读书本时,能保持卑微与虔诚的心态,与书为友;把他这些洞穿文学的语言,化作精神的力量,并形成自己的阅读主张。这也正如黑塞所说:“如果从读过的书籍中我们无法获得快乐或者安慰或者力量或者精神的安宁,那么了解文学史就没有什么意义。缺少思想的、心不在焉的阅读就如同蒙上眼睛漫步于美丽的风景之中。……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更加自信而成熟地牢牢地把握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走向书籍,但不应当像胆怯的学生走向冷酷的教师,也不应当像无用的人走向烧酒的酒瓶,而是应该像登山者走向阿尔卑斯山,像斗士走向军械库一样;我们不应当做匆匆的过客,做对生活不满的人,而是应当乐于做他人的朋友和帮手。”的确,在一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时代,读黑塞的《书籍的世界》或许能够唤醒我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与满足,寻回我们被外界的重重魔障所掩蔽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赋予我们的价值是非常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