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梅
邓小军教授的《古诗考释》,共收录30篇文章。作者的研究不局限于某一朝代、某一作家的专门研究,而是涵盖了从《诗经》到现当代古典诗词整个文学史上诸多重要问题,且始终以历史文化价值为旨归,提出了很多具有创建的学术观点。
该书收录的《论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仁的文化,而不是知(科学)的文化或神(宗教)的文化。”(P255)并进一步提出:“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民胞物与、正义感、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之文化精神,在诗歌中既分别落实,又相互融汇,在思想感情的根源之地,汇归为一,成为三千年诗歌发展史的中轴。”(P259)这种深沉的文化关怀,通贯全书。《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指出:“求中国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为本民族精神生命提供资源,这亦应当是今日国学研究的意义所在。”(P406)
《古诗考释》继《诗史释证》之后,十年磨一剑,又发掘出历史和文学史上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作者在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基础上,探究了文学史上“隐藏的异代知音”。如《隐藏的异代知音》所述,“隐藏的异代知音的被发现,则具有双份的珍贵价值——前代优秀作品的被理解,和后代优秀作品的被理解。”(P233)《元好问诗述沁州出土隋薛收撰〈文中子墓志〉》,通过对元好问两首诗的笺证,论证了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的真实性。《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指出李白作品写实的一面。《杜诗:神韵与诗史的融合》指出:“杜诗不仅继承了盛唐诗追求神韵的艺术传统,而且以神韵与诗史的融合,突破和发展了盛唐诗的神韵传统。”(P63)《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弟〉词的古典与今典》指出:“(辛词)借用古典,以指陈靖康之耻、岳飞之死之当代史。从而亦寄托了稼轩自己遭受南宋政权排斥之悲愤,及对南宋政权对金妥协投降政策之判断。”(P90)《论宋诗》指出:“宋诗的精神是一种有品节又有涵养的精神。”(P271)《“殉国”:陈宝箴死因的新证据》,通过对夏敬观、陈三立赠答诗的笺证,以双方共同述及陈宝箴死于“殉国”,补充证明了此前关于陈宝箴之死因为慈禧太后赐死的观点。《〈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第一次采用一系列稿本、档案等原始文献,提出《西青散记》不仅是为金坛绡山女诗人贺双卿而作,亦是为反清复汉之志而作,双卿的真实性无可置疑。《现代诗词三大家 :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指出:“以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为代表的现代诗词,最突出的特色是诗史特色。……现代诗词真正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词最核心的命脉和传统,国身通一、关怀现实的命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的传统。”(P278)《赖高翔先生及其诗》认为,赖先生是当今的陶渊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见证人。作者的这些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完善中国文学史有重要作用。
作者的研究细致入微。《陶渊明田园诗与农村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验,纠正了古诗注家因不了解农村生活经验而导致的注释错误。《释〈春江花月夜〉“捣衣砧上拂还来”》通过对丝绸工艺与丝绸生产史相关知识的系统考察,解决了《春江花月夜》研究中的学术问题。对《诗经·大雅·节南山》“有实其猗”、“勿罔君子”,《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西洲曲》“栏杆十二曲”、《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等的考释,都有发前人所未发。
作者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学术道路,挑战了难度极大的诗史互证的治学方法。为了补充图书馆、档案馆所藏文献的不足,还经常深入各地进行田野调查。作者曾亲自带领十余位学生赴山西吕梁山考察文中子讲学洞及隋代大儒王通故里。但是更重要的是,从书中可见作者一以贯之的深沉的文化关怀和独立的学术精神。作者注重启发后辈学子体认和传承文化命脉。作者讲授《诗经》时,注意让学生体会“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中国诗人品格。作者还积极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古典诗词写作课程,悉心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类历史语言工具书和地理工具书。该书的《中古文学教革探索》《诗词写作教学的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技能教学》等文,记录了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精于古典诗词创作,其创作的《悲嘉定》亦可看作诗史,《司晨》《颐和园鱼藻轩》等诗也可称为“隐藏的异代知音”。 因此对古典诗词有了更深的体认。
《古诗考释》一书是邓教授文化关怀和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最后,笔者还是想引用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概括邓教授的为人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