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宇
(云浮市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 云浮 527300)
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现象。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与卧位高血压共存造成了治疗上的矛盾,明确其发生机制对于选择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合理的治疗措施可获得一定的疗效[1]。治疗不应单纯追求降低血压,应兼顾低血压所致的器官灌注不足及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降压应缓慢,且要重视动脉弹性的改善,维持血压稳定性以保证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研究[2]显示,体位性低血压会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老年人单纯使用抗高血压措施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发病的危险。本研究探讨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云浮市中医院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等。专业的医护人员给患者测量血压。测量血压前需让患者休息5min以上,测定3次血压的平均值为该次的测量数据。分析测定结果。
所有测量数据均录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88例患者均有完整卧立位血压资料。其中,男335例(33.91%),女653例(66.09%);年龄≥60岁者434例(43.93%),平均年龄为(60.37±6.21)岁;收缩压为(165.79±11.44)mmHg,舒张压为(97.88±8.73)mmHg;合并冠心病93例(9.41%),合并糖尿病95例(9.62%)。
所有患者卧立位血压变化和体位性血压变化见表1。由表1可见:年龄≥60岁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均P<0.05),男性患者的舒张压高于女性患者的舒张压(P<0.05)。
表1 988例患者卧立位血压变化和体位性血压变化情况±s,p/mmHg
表1 988例患者卧立位血压变化和体位性血压变化情况±s,p/mmHg
*P<0.05与年龄<60岁比较,△P<0.05与女性比较。
患者组别 n 卧位 立位0min 立位2min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全部 988 159.79±11.22 93.59±8.47 156.19±9.38 94.79±9.11 157.79±9.78 96.18±8.45男性 335 159.25±11.23 94.39±8.22△ 156.39±10.16 96.09±7.76△ 157.59±8.33 97.59±8.31△女性 653 160.79±11.55 93.09±8.22 156.09±9.32 94.18±7.76 157.88±11.45 95.49±8.44年龄≥60岁 434 163.88±12.16* 92.39±8.45* 159.69±11.34* 93.38±7.92* 161.49±9.25* 94.99±8.77*年龄<60岁 554 156.69±8.77 94.39±8.27 155.39±8.46 95.88±8.56 154.69±11.11 97.09±9.52
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类型。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3]。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调节功能障碍,除血压波动明显外,还容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4]。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频率常随患者年龄、心血管病变而增加。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5]。老年人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6-8]。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量较差,可能与其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有关。因此,任何急性病导致的失水过多,或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患者,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均P<0.05);男性患者的舒张压高于女性患者的舒张压(P<0.05)。提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1] Ishii N,Mochizuki H,Taniguchi A,et al.Severe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due to unilater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J].Neurol Int,2014,6(2):5352.
[2] 徐晶宇,何娟娟,胡娟,等.奥氮平对老年患者卧-立体位转换时血压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322-1324.
[3] 林仲秋,谢志泉.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51-54.
[4] 黎蔚华,林仲秋,谢志泉,等.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50-152.
[5] Kaufmann H,Freeman R,Biaggioni I,et al.Droxidopa for 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phase 3trial[J].Neurology,2014,83(4):328-335.
[6] 卢桂阳,姜涛,宋秀霞,等.2型糖尿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5):495-498.
[7] Bouhanick B,Meliani S,Doucet J,et al.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severe hypertension in elderly autonomous diabetic patients from the French Gerodiab study at inclusion[J].Ann Cardiol Angeiol(Paris),2014,63(3):176-182.
[8] 罗芳.NEDD4L与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关联研究及药物基因组学[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