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娜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的分析
孙娜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在“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如何引导汽车零部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战略选择。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SWOT;发展战略选择
汽车行业是吉林省战略支柱性产业,以一汽集团为核心,吉林省已形成以中、重、轻、轿、微、客、电及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多品种的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
近年来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吉林省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333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98.61亿元、工业生产总产值(按当年价)为672.99亿元,年末资产总计385.56亿元,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36.65亿元,各项总量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表1 2011年1—9月中国6大省区汽车零部件行业指标比较
注:*代表排名第一的省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
由表1可知,全国范围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较发达的省份是浙江和江苏两省,而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就整体而言,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各项指标都远远落后于浙江和江苏两省。
目前吉林省正着力培育5大汽车产业集群,即:长春旭阳内饰件产业集群、吉林整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四平专用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四平伊通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临江冶金铸造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了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吉林省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加大对集群区企业的引进力度,集群化发展已经对吉林省汽车产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SWOT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4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该分析法通过对企业组织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找寻适合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的满意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主要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一)S(优势)分析
1.企业数量多。目前吉林省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就有300多家,行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这些企业大多从事生产多年,拥有稳定成熟的产品配套技术和市场。
2.市场潜力大。人口多、密度大是吉林省的地区优势,如果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将是潜力巨大的市场。截止到2012年底,我省私人汽车保有量仅为6.9辆/千人,远低于全球120 辆/千人的平均水平。可见,我省汽车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我省城市居民,甚至是农村居民也逐渐具备了购车能力,这些都将带动汽车行业的持续增长,同时对汽车零部件行业而言,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汽车零部件需求将持续增加,吉林省要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优势。
3.人力资本成本低。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零部件产品成本优势更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吉林省是教育大省,综合素质较强,但他们的工资却远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外资企业落户吉林的主要原因。
(二)W(劣势)分析
1.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空心化。吉林省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不强,无法参与整车开发工作,未具备规模化生产供货的能力,汽车配套也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低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供应上,而对供应链高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核心零部件则配套能力弱,甚至是无配套能力,主要依赖国外企业供应。
2.产业规模较小。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和总体规模都相对较小,其产值仅占全国零部件产值的6%左右,占吉林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9%左右,占一汽配套总产值的30%左右,与一汽整车的发展不相称。吉林省零部件与整车的产出比也仅为1∶4,与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1.7∶1的水平差距更大。
3.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在产业结构上,吉林省缺乏围绕汽车工业这一支柱产业的上下游发展的其他产业布局,不利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从而导致目前在吉林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缺乏优势的原材料与工业基础的局面。据统计,2010年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3.75%,行业资产总额占全国的5.92%,行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6.47%,行业利润总额占全国的6.52%,而同期排名第一的省份所占份额分别为19.32%、13.81%、11.55%、15.38%。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群度还相对较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在吉林省内,除一汽集团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外,其他企业绝大部分欠缺独立开发能力”[1]。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低,而像发动机、变速器、电子产品等核心零部件则主要依靠外资企业供给。
5.科研经费少。长期以来吉林省用在汽车产业研发上的费用严重不足,而所拨资金又没有集中投入到发展汽车工业本身的技术以及与汽车紧密相关的零部件工业上,再加上来自汽车工业的税收资金又被分散投资到其他工业领域中,从而导致我省汽车工业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弱。如:2009—2011年间,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值约为2%左右(国际平均水平约为6.6%);2010年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比例为5.5%,远低于上海的15.2%,山东的15.1%;一直以来吉林省用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整车工业,而国外用于零部件工业的投资额超过整车工业的120%—150%。
6.高端前沿技术人才匮乏,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吉林省汽车行业研发机构较多,技术创新资源丰富,但总体来说既缺乏技术也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端前沿技术人才和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骨干。人才匮乏和高流失率是导致我省汽车零部件行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
7.国际竞争力较弱。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尚未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行业内呈现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小的状态。专业化配套能力不强,企业自主设计开发能力较弱,“产业整体属于弱质产业,虽然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但还缺乏国际竞争力”[2]。
(三)O(机遇)分析
1.政策高度重视与支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汽车零部件行业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引起了各国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吉林省也不例外。为了给汽车行业创造持续的、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了给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吉林省政府自2005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与措施。
2.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3]。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决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核心要素。它要求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思考、战略重组,同时它也使企业进行全球合作与研发提供可能性,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蕴藏着无限商机。
3.节能、环保是主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短缺、稀有物种灭绝的背景下,开发绿色汽车、低碳汽车、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就自然而然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趋势[4]。在这种新趋势下,为了优先分到一块蛋糕,抢占有利的市场位置,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颁布法律法规,鼓励企业生产新型节能环保的汽车产品,这对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4.全球汽车行业面临重新洗牌[5]。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欧美等国汽车厂商相继出现倒闭,此时欧美本土市场已不再能支持其生存,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仍处于上升态势的新兴市场则成为转移投资的首选之地。
(四)T(挑战)分析
1.生产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仍旧存在、出口退税一再削减等是生产成本上涨的主要元凶,这使全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都处于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2.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资品牌在坚守高端的同时,将触角已下探到低端市场,与本土企业展开激烈的同台竞争,这使得本土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则是100%。
3.国际贸易壁垒频现。近年来全球经济仍在低位徘徊,为了保护本国零部件产业,发达国家从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制定法规,限制其他国家的零部件产品出口。此外还有些国家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制定了贸易保护方案,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包括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一)政府方面
吉林省政府应继续颁布和修订支持和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其目的主要是:
1.加速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间改组改制,战略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路线。
2.继续完善产业布局,使之更为合理化,并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加速推进产业集群。
3.政府应继续安排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二)行业协会方面
1.除经验交流、咨询、培训等传统功能之外,吉林省内各级汽车工业协会应不断地扩大和创新自己的业务范围,为零部件企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如代表企业利益和外国政府谈判,以解决贸易纠纷等问题。
2.着重搞好行业自律,以遏制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三)企业方面
1.企业争取实现由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在搞合作品牌的同时,要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品的产品,这样就不会因为缺少核心技术而受到国外企业的制约。
2.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为企业积极引进和储备国内外高端人才。
3.企业应迎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汽车零部件产品。
4.利用全球汽车行业重新洗牌的契机,有实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应积极进行跨国并购,并建立海外生产工厂,以减少生产成本,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5.深化研发合作。汽车零部件企业间可以考虑打破组织障碍、制度障碍,进行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以及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纵向合作,共同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平台,这样既可以降低每个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加总的研发投入,又可以利用各个联合企业的资源,大大提升科研实力和研发速度,从而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升级。
此外,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需要共同努力,建立全面信息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因为信息化水平是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核心要素,它为创新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监管平台以及跨国合作与研发等提供了可能性。
[1] 名洪岩,刘庆娜.吉林省汽车行业利用外资现状研究[J].经管空间,2011(8):83.
[2] 张天.入世十年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透析[J].企业研究,2012(2):56.
[3] 王蕴翠,张小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2):30.
[4] 张秀娥,王勃.入世以来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2011(12):21.
[5] 王玉强. 汽车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13.
2014-08-10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432号)。
F416.471
A
1001-6201(2015)02-0241-03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