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之梦与《红楼梦》之梦

2015-08-23 09:17:52王丽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胡蝶梦幻宝玉

王丽敏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梦幻描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当肇始于《庄子》。《庄子》以玄怪烂漫的艺术构思和激荡的生命旋律为我们创设了一处处逍遥无待的梦境,其美妙自由的审美意境和深邃隽永的哲理意蕴,早已成为永恒的艺术典型。从李白的“天姥之梦”到苏轼的“人生如梦”,从李公佐的“南柯一梦”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无不见出《庄子》梦幻艺术的深远影响。尤其到了清代,《红楼梦》的梦幻描写亦承其绪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以梦幻始,以梦幻终,其间又穿插着许多梦幻描写。脂砚斋曾批道:“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1]1123《庄子》与《红楼梦》同是托言于梦,既同声相和,又各有妙处,对我们认识中国梦幻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梦幻故事的多姿多彩

今存西晋郭象选本《庄子》共33篇,约有10篇涉及到梦幻描写,其中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境,如表1 所示。

表1 《庄子》之梦

与《庄子》相比,《红楼梦》中具体的梦幻描写则数目庞大,如表2 所示。

表2 《红楼梦》之梦

如表2 所示,《红楼梦》中的梦幻描写约36处,这还不包括书中提到但无具体情节的梦幻故事,如第十三回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①本文所引《红楼梦》前八十回原文据“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后四十回据“程甲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以下不再注明。,因无具体梦境画面,就不计入梦幻描写之中。

如果从不同角度对《庄子》与《红楼梦》之梦幻故事进行观照,又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1 按照梦幻生发时个体状态与境像呈现的情形来分类

如果按照梦幻生发时个体状态与境像呈现的情况,《庄子》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梦境可细分为“梦”与“幻”。“梦”是人类大脑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精神活动,随着人的睡眠与醒觉而盈消。“幻”则通常是人处于精神游离状态下所生发的异常的精神体验,往往伴随着异于人世的境像而出现。在有神论者看来,“幻”是确实存在的,如东晋干宝写作《搜神记》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神道之不诬”[2]2。

《庄子》一书所绘之梦基本上都属于“梦”境。如《人间世》篇“匠石归,栎社见梦”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据此,以下不再注明。;《至乐》篇“夜半,髑髅见梦”;《外物》篇“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等等,多以见梦、托梦的形式来譬喻。而“庄周梦蝶”一篇虽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乃梦中所化,但觉后怅然所失,“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营造了一种缥缈缱绻的幻化意境,本身就是“梦”与“幻”的融会。

《红楼梦》既有“梦”亦有“幻”,“梦”“幻”交织。在上述36处梦幻故事中,前八十回有18处,多梦境描写,如第十三回“凤姐梦感可卿之托”、第七十二回“凤姐儿梦人夺锦匹”等;后四十回有18处,多幻境描写,如第一〇一回“凤姐儿幻见秦可卿”、第一一三回“赵姨娘阴司受死刑”;还有一些回目不乏梦境与幻境的交相辉映,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一一六回“宝玉二入太虚幻境”。因此,与《庄子》中的梦幻故事相比,《红楼梦》更注重“幻”的表达运用,借用“幻”境来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

1.2 按照梦幻故事的成因和功用来分类

如果按照梦幻故事的历因和功用来看,《庄子》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梦境又可分为“预兆梦”、“思虑梦”、“情趣梦”。首先,自古以来就有的占梦、卜梦问吉凶的传统观念为梦赋予了兆验的功用,这类梦可称“预兆梦”。如《外物》篇神龟托梦: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以卜,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对于宋元君而言,梦中人果为神龟,梦境得到应验;但对神龟而言,它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能预知渔人网喾,却不能预知君心,自救不成反遭刳肠之患,最终未能逃脱一死。

《红楼梦》中有不少“预兆梦”。如第十三回“凤姐梦感可卿之托”,秦可卿临终托梦给凤姐儿,为贾府作日后计:“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于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凤姐之梦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风姐之梦预示了贾府势必走向衰落之境。再如第七十七回“宝玉梦感晴雯死别”:“只见晴雯从外头走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此梦预示了晴雯的香消玉殒。

其次,人自身的各种欲念投射到梦境之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思虑梦”。庄子作为一个现世的生命个体,人间的各种不自由也难免使其思虑萦绕,但他一生追求逍遥无待,“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齐万物,等生死,使《庄子》中的梦幻故事傲立于“无思”自然的意境。即使他飘飘然化为“胡蝶”,也是自由自在,超脱天外。

与之相较,《红楼梦》中众多的“思虑梦”则更趋向于世俗化。这些梦大都因情而生,因情而终,也可以说是“情梦”。如第五十七回,紫鹃一席黛玉明年要归家的玩笑话唬杀了宝玉,引发了宝玉的痴病:“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黛玉已去,便是有人来接。”这是由爱生痴,由痴生乱,由乱生“情梦”。再如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痴魂惊恶梦”,黛玉有感于日间老婆子说其与宝玉般配之类的话,痴情女儿心引发了一场恶梦,惊醒时“想梦中光景,无倚无靠,再真把宝玉死了,那可怎么样好!一时痛定思痛,神魂俱乱”。

再次,书中某些梦境的描绘或许无关情节设置、艺术特征、思想意蕴等,但读来却倍添趣味,我们称之为“情趣梦”。“庄周化蝶”一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化身为胡蝶,在梦中翩翩飞舞,自由自在。书读到此,眼前仿佛真有一只“胡蝶”翩跹飞旋,曼妙多姿,情趣盎然,不禁令人遐想无限。当然,此梦蕴含的哲理情趣自然不言而喻。《红楼梦》中也不乏此梦。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梦说酒令”,写湘云醉后沉酣: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里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湘云本是花一样美妙的女儿,此刻卧于花丛,头枕鲛帕包的芍药花瓣,身上飞满了落花,如梦如幻,充满了诗情画意,是现实中诗意王国的拓展,为大观园增添了无限情趣。

不论是“预兆梦”、“思虑梦”,亦或是“情趣梦”,都可以说是为情、为文、为理而设,可以说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均体现了这一点,就连“情趣梦”也是刻画人物的手段之一。《庄子》的每一个梦都蕴含着永恒的哲学命题,这些梦境描写虽各有譬喻,但它们均支撑着《庄子》的精神架构,承载着庄子及其后学对宇宙、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红楼梦》的“梦”,无论大梦、小梦,都紧紧围绕着“红楼一梦”展开叙述,“盛衰之迹、悲喜之情、聚散之理,都被纳入了梦幻框架之中”[3]。如果说《庄子》之梦关注宇宙、人生等永被津津乐道的命题,那么《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则更多是世俗的梦、情感的梦和命运的梦。

2 梦幻故事的艺术特色

《庄子》与《红楼梦》在梦幻故事的描摹中,既同曲相和,又各有妙音。《庄子》的梦境艺术影响了《红楼梦》,《红楼梦》承绪而来,将梦境描写艺术推上了高峰。

2.1 多姿多彩的故事架构

先秦文学梦幻故事的描写是中国梦文学的发端,一切还显粗糙稚嫩,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庄子》是哲理性散文,重在辩论说理,所以它的梦幻描写呈单线结构,一个梦境往往独立阐释一个道理,与其他梦关涉无多。如“庄周梦蝶”在于引启“物化”;“栎社树见梦”寓意有才者“以其能苦其生”,无用才是大用;“髑髅见梦”述说了人生种种累患,生反不如死;“文王假托梦”则主张“蹈虚无为”,就能与真道契会,虽不求有功而功自成;“神龟托梦”喻“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万物无定;“郑缓托梦”则在批世人一味矜功贱物,不能虚己顺天的同时,赞有道之士的淳素自然,顺乎自然天性。这种单线式的旨在明理的梦幻故事结构,与《庄子》的文体特征相得益彰。

《红楼梦》也有单线式的梦幻故事,如上述提到的“憨湘云醉梦说酒令”一梦的情趣色彩,在其他梦境中就很少见到,它是塑造湘云这个人物形象时的神来之笔。因此,《红楼梦》把《庄子》单线式的梦幻结构拓展为网络状的梦幻模式,无一“梦”不关涉旨归。《红楼梦》的梦幻描写虽多,但总领全局的主要为三个梦幻之境: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介绍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暗示了主人公宝玉与黛玉的悲剧;第二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预示了众红楼女儿的悲剧;第十三回“凤姐梦感可卿之托”,兆见了整个贾府的衰亡败落。这三个梦幻故事的喻意贯穿全书始终,如果将它们比作母珠,其间一系列梦境和幻境都是围绕母珠的子珠。正如清代张其信在《红楼梦偶评》中所云:“《红楼梦》一书,前写盛,后写衰;前写聚,后写散;前写入梦,后写出梦,其大旨也。”[4]217

2.2 独具一格的书写章法

《庄子》梦幻故事的章法基本遵循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入梦-梦醒评梦-明理。除却“髑髅见梦”,其他梦均循入此迹。有的是未写明评梦人,如“庄周梦蝶”,但从文辞口气中仍不难看出是庄子本人。“栎社树见梦”与“文王假托梦”则以师徒问答的形式来解析梦境,阐释义理。“神龟托梦”与“郑缓托梦”则托于孔子与“庄子”之口。《庄子》梦幻故事的章法具有极强的辩说色彩,重在发明哲理,带有早期散文的特征。

《红楼梦》梦幻故事描绘的章法则别有洞天。关于这一点,脂砚斋在第二十四回目后曾指出:“《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1]555王希廉也曾说道:“《石头记》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虚幻境,而一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记得。且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云轩梦语含糊,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锢。又有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作诗,宝玉梦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妒妇,王凤姐梦人强夺锦匹,宝玉梦至阴司,袭人梦见宝玉,秦氏、元妃等托梦,及宝玉想梦无梦等事,穿插其中。与别部小说传奇说梦不同。文人心思,不可思议。”[5]14由此可见,曹雪芹胸中之大丘壑。如第二十四回“林小红春情思贾芸”之梦:

(小红)正闷闷的,忽然听见老嬷嬷说起贾芸来,不觉心中一动,便闷闷的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翻来掉去,正没个抓寻。忽听窗外低低的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里呢。”红玉听了忙走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红玉不觉的粉面含羞,问道:“二爷在那里拾着的?”贾芸笑道:“你过来,我告诉你。”一面说,一面就上来拉他。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要知端的,下回分解。

作者笔触至此戛然而止,不知者以为实有此事,却不知下回开头写道:

话说红玉心神恍惚,情思缠绵,忽朦胧睡去,遇见贾芸要拉他,却回身一跑,被门槛绊了一跤,唬醒过来,方知是梦。因此翻来复去,一夜无眠。

原来竟是南柯一梦。此梦的构思可谓意想天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再如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思甄宝玉”:

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

贾宝玉梦中去寻甄宝玉,何曾想甄宝玉也正与梦中寻贾宝玉。二人在各自的梦中相见,却道是“真而又真”之事。这种“梦中之梦”,即“互梦”的表现形式别出心裁,想落天外,为作品增添了离奇诡异的色彩。

2.3 浪漫怪诞的行文风格

《庄子》的文风一向以“汪洋恣肆”、“奇谲诡怪”而著称,“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怪诞神奇的梦幻景象。如“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化为飘然的“胡蝶”,“自喻适志”,实现了人与物的转化;“栎社树见梦”、“髑髅见梦”与“神龟托梦”中,人与无灵性的树、死去的髑髅、有灵性的神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实现了身体与精神的对接,表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荒诞的文风。

《红楼梦》继承了《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用“满纸荒唐言”书写了“一把辛酸泪”。如第五回贾宝玉所游历之“太虚幻境”,乃是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第六十六回“柳湘莲幻感尤三姐”、第一一三回“赵姨娘阴司受死刑”等幻境的描绘,跨越了时空与生死,与《庄子》之梦境相通相感。虚幻怪诞只是《红楼梦》这些幻境的外衣,“一把辛酸泪”才是其真正的旨趣所在。曹雪芹毕竟觉得“太虚幻境”过于缥缈,人生还是须有许多平实的梦境架构,于是就在虚幻中走向了平实。作者梦笔生花,为这些梦幻故事蒙上了一层爱情、人情、世情的面纱,其中又不乏生动活泼之趣味,连香菱作诗之“小事”都要梦中去得,可见作者对梦幻寄寓了太多情愫。

2.4 绚丽多彩的象征意象

梦境作为言情说理的载体,常常被赋予各种隐喻和象征意义,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象征意象。提起“庄周梦蝶”,那只翩跹的“胡蝶”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美丽与自由的永恒象征,生发出后世多少浪漫的遐想与情思。而“髑髅见梦”中的“髑髅”则代表死亡,甚至是比生还要愉悦的死亡。这些经典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文风更显凝练奇谲。

《红楼梦》梦境意象的象征意义则更趋庞大复杂。“太虚幻境”是仙境,是真、善、美的象征;其在人间的投射——大观园,则是人间仙境所在——它就像是一道墙,把园内与园外隔绝开来:园外是世俗之象,充斥着丑恶;园内是诗意空间,洋溢着美好。对园内的女儿们而言,园内就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栖息在园内的众人,如梦境连绵的主人公贾宝玉,其痴其狂的儿女情态,使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长廊里“情种”的代言人。还有那多情多病的林黛玉,是美丽、才情、娇弱、刻薄的化身。再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梦说酒令”,此时飘落的芍药不再纯粹是芍药花瓣,而是众女儿们的寄寓,美丽又脆弱。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姿态。

2.5 “幻”、“真”交织的审美意蕴

“‘幻’而不背离‘真’,强调‘构幻’与‘循真’不可偏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幻境更高层级的追求。”[6]《庄子》以怪异的笔调描摹的梦幻之境,虽荒诞不经,但仍饱含真意。而《红楼梦》之“梦”乃是作者亲见亲闻,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只不过借“贾雨村言”敷衍一番,乃是“幻表真里”。

如《庄子》“髑髅见梦”描绘庄子与髑髅的梦中对话: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髑髅认为诸如“贪生失理”、“亡国之事”等为人生的忧患,生有不自主,不如意,是有患、有待、有限的,而死则“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无患、无待、无限,“南面王乐”也不及此。在这里,《庄子》认为人生有种种累患,死则无,所以生不如死,喜死恶生。《庄子》的这种思想,与《老子》的“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一脉相承的,虽未免过于偏颇,却恰恰透露出在战乱年代生存之艰难,世事无常,人生有限,不如舍身逍遥。

《红楼梦》梦境描写的“幻表真里”的审美意蕴,既与世俗体验相辉映,又曲折地传达出人们最真实的内心情状,因为梦是自由的,是不会撒谎的。如第十六回“秦钟临死被鬼判擒”之梦幻: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这里以阴间鬼判之口道出阳间诸多人情物理关系的牵绊,是对人间的一个绝大讽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鬼判得知宝玉来寻秦钟时,又立刻改口道:“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前后态度之所以大相径庭,只因宝玉是“运旺时盛”之人,无论如何都要卖个人情。此梦借助谐谑之笔,对人间与阴司进行调侃,实乃是作者对人间丑恶现象的鞭挞,戏笑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沉痛之情。

再如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痴魂惊恶梦”。黛玉与宝玉之情是全书主线,亦是黛玉心头一件大事,由此才引发了这场恶梦。在梦中,黛玉历经了舅母和姊妹们的冷言冷语,就连最疼爱自己的贾母也是漠不关心,方“深痛自己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的好,可见都是假的”;最后自己深爱的宝玉虽未变心,却为了剖心表迹而亡,自己真成了孤伶伶一个。此梦虽由黛玉的一片痴心所生,但梦中之事却于后应验:黛玉病危之际,众人都在张罗宝玉与宝钗的婚事,竟无人来探望问候;宝玉与宝钗完婚,终应验“金玉良缘”,对黛玉而言,失去了宝玉,倒真生不如死了。黛玉的此番梦幻,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3 梦幻故事的审美内涵

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7]65如果说《庄子》在超旷空灵中走向自由,那么《红楼梦》则用“情”与“空”谱写了一曲“镜花水月”的生命挽歌。

3.1 二者均站在“道”的立场来观照万物

《老子》崇玄尚虚,主张自然与人事顺乎天性,自任其涨消;《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道”观,但其核心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万事万物都可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对等,这就是庄子心中的“道”——逍遥、无待、等生死、齐万物。从这点上讲,《庄子》的境界要比《老子》更超拔高远。他通过梦境幻设表达的哲学精神也说明了这一点。

《红楼梦》的“道”则是一种“大观”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万事万物都收入眼底,以广阔无垠的视野来参悟宇宙、人生、命运的真谛。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的宝玉就有了一双通观的眼睛。正是通过这双慧眼,作者将红楼女儿注定的悲剧美演绎得缠绵悱恻、酣畅淋漓。第十二回“贾瑞幻照‘风月宝鉴’”中“风月宝鉴”“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但只可照背面。贾瑞向反面照时,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心生厌恶;向正面照时,乃是凤姐儿,正招其共赴巫山之约。“风月宝鉴”乃是真实与虚幻的化身,喻戒妄动风月之情,其中“骷髅”乃是真,是人应遵循的道法;凤姐儿乃是幻,是人欲念邪思的幻化。若“以假为真”,勘不破人事万象,就只能像贾瑞般惨淡赴黄泉。

3.2 《庄子》与《红楼梦》寓“道”于“梦”,通过梦幻故事来阐释哲学意蕴

如果说《庄子》以梦为媒介来诉说其哲学内涵,那么“梦”则是《红楼梦》的全部主题。《庄子》梦幻故事的层次可分为三种境界:现实之梦是人生如梦之境;理想之梦是齐万物之境;真人不梦则是绝对精神之境、天道之境。庄子对生命的思索与省醒使其感叹人生如梦。在化蝶觉醒后,他对人生、物我的体验升华为“物化”的生命理念,无“物”与“我”之分,是在“人生如梦”层次上的更高追求,即“理想之梦”——泯万物,齐是非。然而有“梦”的存在,就表明还有累患,还无法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故庄子认为: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这可说是《庄子》关于“梦”的宣言和纲领。此“大梦大觉”的境界便是“真人不梦”——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乃是“道”的至高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红楼梦》本是一场叙写繁华落尽的梦,其间大大小小的梦幻描写则是“梦中之梦”。《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立意此事乃“一番梦幻”,为全书奠定了梦幻基调。紧接着以甄士隐入梦交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带领我们一起走进梦境。其间穿插着个人之梦、情欲之梦、死生之梦,将过去与未来、人间与天上、主观与客观都统一于梦境中。历经种种梦幻,梦醒后作者看透了人生的虚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道出了“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人生真意,是如镜花水月般的浮梦一场。因此,《红楼梦》之梦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入梦-梦醒-参悟。《红楼梦》就是人生之梦、色空之梦,因此,《红楼梦》之“梦”又充满了彷徨与无奈。庄子虽面对现实也有无奈,但他始终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曹雪芹面对一个个鲜活美丽生命的悲惨结局,仍忍不住要为他们哀叹。如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红楼众女儿的命运早已注定,那一首首判词乃作者字字血泪,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或许是为了对自己所钟爱的女儿们的歉疚,曹雪芹在书中为她们幻设了一个诗意的王国,让那些鲜活的生命在最美丽的时刻自由自在的绽放。

4 结 语

总之,《庄子》中的梦幻描写是庄子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奇谲荒诞的梦境描写,体现了庄子对宇宙、万物、生死等的认识与思考,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描写既受《庄子》的影响,又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是一场世俗化的色空之梦。《庄子》与《红楼梦》的梦幻描写是梦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共同推动着中国梦文学的发展。

[1][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庚辰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2][晋]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胡绍堂.论《红楼梦》之梦[J].红楼梦学刊,2004(4):145-171.

[4][清]张其信.红楼梦偶评[G]∥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

[5][清]王希廉.红楼梦总评[M].[清]曹雪芹,高鹗,著,[清]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评.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薛蕾.现实主义力作中的“幻境”设置——〈金瓶梅〉“幻境”描写艺术刍议[J].明清小说研究,2009(1):164-178.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胡蝶梦幻宝玉
松树与玫瑰花
小主人报(2022年10期)2022-08-26 08:12:44
成长中的陪伴
小主人报(2022年2期)2022-01-19 11:46:06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肝博士(2021年1期)2021-03-29 02:32:02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2-08 12:01:58
梦幻之彩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26
论宝玉之泪
红楼梦学刊(2020年5期)2020-02-06 06:20:44
宝玉受笞
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11-23 08:47:48
宝玉问路
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01-14 17:47:37
梦幻鞋旅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法语学习(2016年4期)2016-04-16 19: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