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宝塍
毫厘之间 尽显大千世界
——记我国著名微雕、绘画、书法、治印艺术家王建安
○文/苏宝塍
用画笔描绘故乡的山山水水、草木丘壑,淡去了尘世烟云、名缰利锁,彰显的是真意弥漫、无拘情怀;用刻刀展示古人的诗词书画、亭台楼阁,纵意挥洒、顺其自然,所到处尽成天趣、尽得机杼,宛若流花溪水。王建安正是用这样的画笔和刻刀,向人们展示着中国艺术的神奇魅力,彰显着中国艺术家独有的智慧。
提起王建安先生,他首先是一位画家,原因是他自幼曾在爷爷严格管教下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诗、书、礼、乐,并对绘画铭心趣然,1958年考入成都美术学校专业学习美术,受到了众多名师的教诲,为他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他还是一位微雕艺术家,可以在象牙切片、米粒,甚至发丝上作名画、写书法,且如今他的微雕作品已经享誉国内外,受到艺术收藏家的热烈追捧。同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治印艺术家,集多项艺术形式于一身,演绎着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说起王建安的从艺之路,就不得不提他的母校成都美术学校。这所学校坐落于成都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近在咫尺,草堂的展厅里展示着众多书画名家书写的杜诗和杜诗诗意画。天生爱画的王建安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每每来到草堂都流连忘返,沉浸在书与画的艺术殿堂,同时也让他的书画功力不断提高。毕业后,王建安成为一名工厂的普通美工,靠着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但这些并未羁绊他追逐艺术的梦想,闲暇之余,他每天都会拿起画笔进行创作。“是金子就会发光,是艺术迟早会被人欣赏”,王建安坚信这句话,但是让他这块“金子”发光的并不是他坚持的绘画艺术,而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曾出现过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微雕创作时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作品愈小巧越显珍贵,历代留传的微雕作品寥若晨星,此类技艺如今已成绝技。创作微雕作品不仅要有金石绘画的基础,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雕刻技巧。雕刻时肉眼无法看清笔划,主要靠腕力指力的触感,有牙刻、竹刻和发刻之分,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仅有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的一门艺术。
王建安的微雕人生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从一位香港客商的口中得知微雕这一概念,并在一位微雕大师那里得知当时微雕已经扬名海内外,而且在海外市场中国的微雕作品能卖到上万元一件。这不仅让他认识到微雕的艺术价值,更让他看到微雕艺人的稀少,一颗年轻的心开始跃跃欲试,将祖国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的呼喊从远方传来。
因为在工厂王建安还负责刀具制作,于是,他根据微雕的需要制作了独具特色、品质一流的雕刀,为他的微雕艺术准备好了“利器”,并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练习。他深厚的书画功底和超乎常人的毅力,让他在微雕艺术领域游刃有余,微雕作品情景深厚、蕴涵幽深、笔法畅达、意趣横生,为他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人生画卷。
罗丹说过:“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在微雕艺术殿堂中,王建安将大千世界精妙地浓缩于毫厘之间,字如芥籽,画若秋毫,他以刀代笔,用微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他也因此在海外享有“天下第一刀”的美誉。
王建安将共计6072个字的《孙子兵法》镂刻在宽2.2厘米、长1.1厘米的象牙片上,是迄今世界上最薄最小的《孙子兵法》。他把1000字的庄子名篇《逍遥游》用繁体字刻在米粒上,还让笔法流畅的工笔画《印度舞蹈女》在银色发丝上翩翩起舞,而那枚直径5厘米的象牙切片上雕刻的的是3万字的《易经》全文,笔法遒劲、精致,让人惊叹不己。在一双长10厘米、宽0.5厘米的牙骨筷柄上,他将其中一支雕刻上《清明上河图》,再现700多个人物及上百车马楼台亭廊等景物,比原创缩小2000多倍;他还用另一支刻出《北宋京都画里看》的全文隶书,这成为他的经典之作。
2006年,王建安用五年时间精心在一根长20厘米的象牙扇柄上创作了《西厢记》组图,组图共有129幅,每幅图2毫米×3毫米,人物多达20位,人物神态鲜活生动,被海外华人赞誉为“中华一绝”。
除了专注于微雕创作,王建安也没放弃自己的绘画艺术,他还在书法和治印创作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他笔下的山水画无不传达出画家所要张扬的独到神韵,一幅《青城山下》把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独特意境画得神传其外,青城山独有的蓬莱仙岛式的小木楼中,飘溢出的一点亮光,带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蜀道难》、《岷江放筏图》、《山村酒家》、《双牛图》无不表现出画家出神入化的艺术修为,更是对中国画“似与不似”恰到分寸的把握。
三弦琴 50cm×50cm
王建安的《墨隐山水》更是首开画坛新风,以幻墨入画,引入杜甫诗意写人世战乱及人间悲欢体悟,若隐若现际通晓黑白山河,如梦如烟时昭示天地正气。《墨隐山水》既源于他对笔墨的研究和再造,也是他多年以来勤于笔耕、潜心揣摩领悟齐白石、黄宾鸿、傅抱石等大师笔墨精髓所得,亦是他受本土国画大师陈子庄深刻影响的必然结果。评论家称:“王建安的山水画作充分演绎了石壶的风骨与精神,他的有些画作如果不看落款与具名,那就是同一个手笔的石壶了,而他《墨隐山水》却以其独有的画韵昭示着内心的山河万象。”
王建安的书法作品,草以行走、行以草出,一幅幅个性鲜明的行草如银河倾泻、飞马狂奔,从单字结构到整体布局,狂而不乱、疾而不滥,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特殊美感。极富灵感的线条变化和与众不同的淡浓用墨,构成了他书法中的形态美。
王建安先生的治印技巧更是炉火纯青,作品朱文印章《乐山乐水》把对角留白法、上密下疏法和印眼法三种治印技巧巧妙的融为一体,印面大气磅礴、浑雄奇伟,既有中鼎石鼓之韵,又有汉砖秦瓦的古朴。另三方朱文印《梦中飞海》、《气和》、《平淡天真》刀法圆转苍劲,承清代大家邓石如,恍若之而又实异之。
“自成一格,风韵独具”是王建安绘画、书法、微雕和治印的一个共同特征。他把诸多门类的艺术互相借鉴、融汇贯通,达到随性挥洒而又曼妙空灵的艺境。
多年来,王建安的艺术作品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誉。他的作品先后在美国、日本、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世界上30多个国家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荣誉证书。
2002年8月,王建安先生以“毫厘世界”为名在香港城市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微雕和中国书画作品展出,展厅里一百多件琳琅满目的微刻杰作和二十五幅王氏书画,展示了这位在四川乐山土生土长的艺术大师从艺半世纪的历程。香港电台、报刊数十次图文并茂的报道了这次展览,令这位向来低调的艺术家一时成了香港的焦点人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展厅的大电视播映了四川五通桥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的王建安特辑,让人们更深一层看到了这位艺术家高尚的情操与获得成功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香港《大公报》称此展出“数量之多、造型构图之奇、创意之新,堪称中国微雕艺术之最。”
2010年5月,王建安又应台北市政府之邀随成都市政府访问团赴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活动期间,他进行了现场微雕展示,蒋孝严携夫人一同观展,并对王建安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即刻赠送了刻有古代名画《虢夫人游春图》和杜甫《百人行诗句》全文的微雕精品一件以示敬意,并将微雕作品《杜甫草堂诗意书画》赠予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多年来,王建安的书画及微雕作品虽已扬名海外,但他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在家乡的杜甫草堂举办一次书画展。这个愿望直到2009年他70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当时展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以山水为主题,展览一开展他就觉得遗憾,他认为在杜甫草堂举办展览,应该是以杜甫诗意书画为主题才实至名归。于是,他又用了3年时间精心创作了近百幅杜甫诗意书画精品。
王建安与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中)在一起
2012年10月,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王建安杜诗书画展如愿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诗书画院举行。此次展览以“情系杜甫,梦回草堂”为主题,展出了王建安耗时3年创作的书画印精品。此次展览是继周明安、谢季筠等书画艺术家的杜诗书画展后,草堂举行的又一重量级杜甫诗意书画精品展。令人赞叹的是,展览结束后他把展出的绘画、书画、篆刻作品共计74件全部无偿捐赠给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这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建馆以来所获得的最大单笔艺术品捐赠。
王建安之所以选择在杜甫草堂开画展,还有一段渊源。学生时代他曾借宿于草堂,“那时在草堂进进出出看到的都是杜诗,展厅里挂的也都是名家创作的杜甫诗意书画作品,那段经历对我的艺术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他创作的杜诗书画、篆刻作品既再现了原诗的风采,又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更凝聚了创作心血。他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积累,在年逾古稀之际对杜甫诗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传承、解读与再创造。
在进行国画再创作时,王建安并不是将杜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如实记录,而是将诗作中的诗意进行提升,用朦胧美的意境将其表现出来,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余地,真正体现出诗意书画的境界。“这次用三年时间创作了近百幅杜甫诗意书画,觉得真的很过瘾。我想把这个题材的作品一直创作下去。”但他仍谦虚地说自己在杜甫诗意书画领域是个“还没有毕业的小学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将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感悟融入作品之中,赋予作品生命和灵性。王建安的作品正有此风,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的伪装与做作,他所有的作品灵感都来源于他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惜,并将自身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到艺术之中,展现给观众一份繁华背后的平淡,他用一支画笔、一把刻刀体现着一份至真的生命之美。
王建安的成就与现象更是让国内书画界称奇。四川美协终身名誉主席钱来忠先生评价其为:“心似孩提,只知修炼,不求闻达,纯朴得近乎透明的一泓清水般的人,在商品社会的今天这样的艺术家甚少。”钱来忠先生评价他的画“顺应自然,笔墨到处尽成天趣。”画家秦天柱先生认为“画之极境,不能有火气,而应有稚气,不可有霸气,而应有文气”,他评价其作品“师造化,法无法,天然去雕饰,归真返璞。”
如今,年逾古稀的王建安已经是中国著名书画家、“墨隐山水”创立人、微雕工艺美术大师、“特级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辞典》、《世界华人文艺界名人录》将其录入。他用近三十年间创作了大小一千多件佳作。未来,他将继续让命运之河在无际的旷野上奔腾、流淌,他还将继续演绎一段又一段人生艺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