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特困群众住进幸福院

2015-08-23 10:20
当代陕西 2015年2期
关键词:枣园群众建设

文/窦 琨(本刊记者)

长武特困群众住进幸福院

文/窦 琨(本刊记者)

建设农村幸福院,实施绝对贫困群众“越线”增收工程,帮助特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干净的院落、整齐的房舍,十几户人家聚居一起其乐融融,这是记者日前在长武县枣园镇张家沟幸福院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长武县以幸福院建设为抓手,实施绝对贫困群众“越线”增收工程,结合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项目建设,精准发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向。

幸福院的幸福感

长武县地处渭北旱原,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众多。近年来,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工程,累计搬迁贫困户1.1万户,3.2万名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但一些贫困村还存在一部分绝对贫困人口,为数不少的残障鳏寡等特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或危漏房中,成为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

“宁可全县干部少发津贴,城镇建设小迈步子,也绝不让一个特困户掉队!”2014年初,长武县委、县政府作出庄严承诺,一场政府出资打造特困群众专属新家园的扶贫攻坚战就此打响。

1月12日中午,在张家沟幸福院内,78岁的成百清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面条。

“以前住的是30多年前建的三间土坯房,每年汛期,房子总会漏雨掉土,非常危险。家里没盐没醋必须去镇上买,天没亮就出门,下山爬坡要走好几个小时。”成百清感慨道。一年前的张家沟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除了买生活用品难,村民连猪牛羊都不多养,只能自给自足,孩子们上学也时断时续。由于交通闭塞,许多村民几乎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大山。如今搬进幸福院,砖瓦房、水泥地,进城也方便了,我们从内心感到幸福。

与张家沟村一样,枣园镇绳邓村的特困群众去年7月份也从山上的土坯房、地坑窑里搬进了幸福院。

枣园镇镇长高莉萍介绍说:“绳邓村位于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是枣园镇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呼声最大的村,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娶亲难等问题突出,群众移民搬迁的要求十分强烈。”

去年初,长武县将绳邓村确定为扶贫搬迁重点村,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论证,最终在昭仁镇小东庄村买下一块地,建起了14户26间的绳邓村幸福院。

“我们村已经30多年没动过一砖一瓦,村里也没娶过一个媳妇。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生活方便了,也不再耽搁孩子上学了。”绳邓村村民张金平说。

对于65岁的刘玉兰来说,最大的幸福是不用每天再花两个多小时下山挑水了:“以前在山上住,孩子出门打工,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每次挑水要上下几里的山路,因为坡太陡,加之年纪大了,每次挑水回家就只剩半桶,人都快累虚脱了。现在住进幸福院,喝上自来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幸福院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居住生活问题,也减轻了政府在汛期时的安全压力。”高莉萍说。

长武县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831户2269名群众搬迁入住建设任务。目前已投资4340万元,建成农村幸福院41处,建成房屋主体386户710间14200平方米,300多户特困群众已搬迁入住。

提升扶贫“精准度”

长武县建成的41处幸福院入住的大多是以前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和滑坡险段的群众,另外一些是鳏、寡、孤、独或因重大疾病的“三无”(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安全住房)。

为保证把为民实事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真实感受到扶贫所带来的变化,长武以识准对象、整合资金、统建统管的方式打破传统扶贫开发藩篱,由“漫灌”变“滴灌”。

“必须把钱和项目真正用在最困难群众和最紧迫的事情上。因此必须提高扶贫的‘精准度',这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向。”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朱清宇说。

长武县为此成立了绝对贫困人口“越线”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县发改、财政、民政、扶贫等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村委会初审、张榜公示,镇政府审核上报、县‘越线'办审核审批”的程序,对特困户入住条件进行严格把关,并在县公众信息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即确定名单,由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执行。

朱清宇说:“精准扶贫难在贫困户的识别。采取这样的做法,保证了扶贫对象确认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杜绝了弄虚作假。”

扶贫最大的难点是资金问题。为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长武县采取“县级财政投入、部门资金捆绑、扶贫单位包村、社会各界支持”的办法,按照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3大项目的标准,捆绑资金、予以扶持。同时,县财政列支500多万元,争取中国银行扶贫援建项目等多类资金,集中用于幸福院建设,确保资金投入落到实处,避免扶贫“撒胡椒粉”。

在幸福院内,群众提的最多的就是建设幸福院没让他们掏一分钱,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抱着铺盖就能入住。

“我们必须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真正把扶贫开发项目建成贫困群众的希望工程、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县委副书记拓巍峰说。

为使群众搬得顺心、住得放心,长武按照“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节约土地、节约资金”的建设思路,统一布局,分步建设,合理确定了全县幸福院建设的时序进度。在做好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由住建局负责向各镇村提供符合不同户型结构的住宅设计图样,使幸福院设计更趋科学化、人性化。为保证工程质量,由扶贫办、住建局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指导,严把房屋建设的设计、材料、质量等关口,并成立绝对贫困户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审核、监督、检查、验收等具体工作。

“幸福院按照每人20平方米建设标准,最大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产权归镇村所有,建成后交给特困户免费居住。”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戴涛说。

产业扶贫“拔穷根”

“县上不仅让我们免费住进了新房,还为我们建了鸡舍、兔舍,谁家养殖,又补贴800元。到了春季,我打算养点兔跟鸡,加上山上的2亩苹果,每年预计能收入上万元,以后这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沟泉村幸福院内,71岁的张忠新老人兴奋地说。

居住条件改善了,如何解决生计和脱贫问题?为此,去年以来,长武县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和“扶贫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引导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加大扶贫产业园区开发力度,把扶贫工作的“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

“以前群众住在山上,因为路不通,只能种一些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搬到山下后,为了不让山上的地撂荒,县上正着手为搬迁村修生产路,鼓励他们种植苹果、蔬菜等作物脱贫致富。”戴涛说。

在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长武县结合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扶持贫困户加强蔬菜、核桃等园区建设,园内套种秋粮、中药材、牧草等,多渠道开辟新的增收点。同时,采取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的方式,开展肉兔、鸡、猪、牛、羊等养殖。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猜你喜欢
枣园群众建设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多让群众咧嘴笑
延安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