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5-08-22 07:11温志红
学周刊·中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指向性层次性时机

温志红

摘要:科学的课堂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40分钟增值。本文结合课堂提问指向性不足、缺乏整合度、层次性不清、时机不准,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期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有效性    指向性   整合度   层次性  时机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如此之重要,但很多教师却把握不准提问技巧,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上存在一定问题。

一、问题设计指向性不足,过于随意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科学的提问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随意,即目标性不强、指向性不足。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似高度提炼了课文内容,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过于笼统,随意性太强,放之四海皆准,不利于落实本学段的训练重点。学生在交流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通篇去找,课文的叙述顺序势必会打乱。这样,其他学生的思路就会随着该学生的回答忽前忽后,无法从整体上对课文有所感知。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叙述顺序非常清晰。教师在开篇的阅读指导、引领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先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再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样设计,更能突出高年级以篇为主的训练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指向性不明的问题有很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不了解各学段的训练重点;研读教材不透、不深入,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等。只有教师本人对这一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思考和研究的意识,这类现象才不会发生。

二、问题设计缺乏整合度,过于零碎

课堂中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整合度的提问,过于零碎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一节课下来,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一口气问了学生19个问题,如这五个战士完成任务了吗?完成后这五个战士可以怎样做?追上连队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的提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书,回答一个问题,再看一会儿书,又回答一个问题,课堂上完全是师生一问一答式。学生的语言整合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静心思考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如果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科学、合理,学生就可以从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中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提炼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捕捉到教学效果的信息,指导自己不断调整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问题设计层次性不清,缺乏梯度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取得有良好的效果。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中来,杜绝只是部分学生思考的现象发生。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设计问题时分清层次,有一定的梯度,最终实现因材施教。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层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完成后面的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教师与其这样设计,不如稍加变换,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课文后第二题)。(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你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但问法不一样,难度就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来回答。这种递进型提问能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四、问题提出时机不准,针对性不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遵循了这一原则,效果会更好。但实际教學中,教师往往拿不准这个“火侯儿”,不是操之过急,问早了,就是抓不住时机,问晚了。这一早一晚就错失了学生思维的最佳“沸点”,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折扣。笔者曾听了一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授课教师在教学“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话时,让学生读了一遍句子,就站起来交流这句话中“滑”一字的妙用。问题一抛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愣住了,他们的思维在那一刻短路了。因为他们无法把这个问题和前面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缺少了知识的铺垫。如果教师在让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前,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句话描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一定会抓出“滑”这个词。在这个时候,教师再适时连续提问:你感觉这个“滑”字可以换成哪个字?结合文章语境,哪一个更好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效果自然更好。我们常说教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包括问的时机、问的准确性。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一日之功,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学习和研究,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自己。

科学的课堂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秀的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结合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课文的具体内容,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让学生多动脑、勤表达,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加大学生的积累量,提高学生的书面、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猜你喜欢
指向性层次性时机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