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记者 晏 青
生态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市场局面渐次打开,盘县正踏上产业转型升级和富民强县新征程。
从石多土少、植被稀缺到绿树成荫,盘县的山在变;从破碎贫瘠、“春耕一坡秋收几箩”到每亩收益成倍翻番,盘县的地在变;从一穷二白、致富无门到“富学乐美”,盘县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变……
近年来,盘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刺梨、猕猴桃、核桃、特色经果、油茶、红豆杉等生态特色产业,在优化、美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遍地石旮旯,夹缝种庄稼。耕种一大坡,收成几小箩。”这是盘县盘江镇贾西村过去数十年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高寒、石漠化严重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贾西村一直是盘县较为贫困的村之一。
而今,那满山白森森的卧牛石正逐步被7000多亩刺梨林覆盖,昔日“裸山”披上了“绿衣”,村民们“长年劳作终难得饱”的生存状况正悄然改写。
村民王新帮,2014年将土地全部流转给盘县盘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刺梨,当年便领到土地流转费26000元。王新帮感慨:“以前辛苦一年到头,顶多收入万把块钱。现在汗都不淌一滴,收入就翻了一番。刺梨真是个好东西,不光改善了全村的环境,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盘县,与贾西村一样因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改变“命运”的村不在少数。记者在该县鸡场坪、普古、旧营、刘官、火铺等乡镇采访时看到,除刺梨产业外,规模化种植的猕猴桃、核桃、车厘子、油茶、红豆杉等产业正蓬勃兴起,一个又一个偏远山村正逐步走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怪圈,朝着“生态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大步迈进。
盘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过渡性地带,境内地势高差较大,地形破碎,加之石漠化严重,全县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效能低下。多年来,为走出一条“既符合客观县情,又利于长远发展;既能富民增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能促进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路子,历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不懈探索和努力。
在充分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结合本地适宜大规模发展刺梨、核桃等产业的地理、自然和气候条件,盘县提出“打造多业态共存的生态特色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多方整合资源,率先在全县生态环境脆弱、耕地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薄弱的乡镇推进生态特色产业发展。
2014年,按照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155”工程的总体部署,盘县进一步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加快推进生态特色产业发展, 一批批以刺梨、核桃、车厘子、红豆杉、茶叶等为重点的生态特色产业在全县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刺梨14.3万亩,猕猴桃0.51万亩,核桃18.14万亩,特色经果1.53万亩,油茶8万亩,红豆杉1.2万亩,茶叶5.56万亩。同时,已建成(在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9个(其中省级9个);已建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刺梨精深加工企业1家,省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知名茶叶企业2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家,各类专业合作社320个……生态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市场局面渐次打开,盘县正踏上产业转型升级和富民强县新征程。
3月7日,在盘县旧营乡新寨村的盘县华龙生态农业园区,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车厘子树一株连着一株,生机勃发。上百名统一着装的村民正忙着给果树修枝、拉枝和浇水。这片车厘子正是贵州黔桂华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中华两年前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成果。
新寨村地处深山夹皮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生,增收难度大。为补贴收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2013年,在云南多地经营矿产和生态农业近20年的吴中华积极响应盘县政府号召,毅然决定回乡发展特色经果种植,开始了他的绿色“掘金”之旅。
截至目前,吴中华已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种植车厘子7800亩。他还与兄弟共同出资成立了华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了本村及周围村寨4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吴中华回乡发展车厘子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是盘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生态特色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仅靠政府有限的财力难以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盘县副县长张毅告诉记者,自规模化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努力:一是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和引导盘县在外经济能人反哺故土、造福家乡,把钱“种”在地里;二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在政策保障、信息、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三是政府在交通、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农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惜血本”,为项目落地筑“暖巢”。
在亲情的感召、优质的服务和良好机制的推动下,一批有远见的“煤老板”、“房老板”等被刺梨、核桃、猕猴桃等产业的美好前景所吸引,纷纷加入到盘县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的行列中。
在盘县鸡场坪乡罩子河村,返乡村民李文峰“致富不忘本”,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14000多亩核桃基地。随后,又斥资上百万成立了云新核桃产业有限公司。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把自己的利益与公司捆绑在一起,产业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涌入,一个个生态特色产业版块在盘县各乡镇、各村寨不断生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复制,为全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崛起”注入了新鲜活力。
2014年,盘县森林面积达297万亩,森林覆盖率48.83%,较2013年上升了2.14个百分点。而在这上升的2.14个百分点中,生态特色产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盘县林业局局长张智标告诉记者,近年来大规模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促进了全县森林覆盖率的逐年增长,到2017年,随着大面积种植的刺梨、猕猴桃等长大成林,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将实现大幅提升,有望达到55%。
同时,生态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还对盘县地质切割明显、石漠化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治理效果。采访中一些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大面积种植刺梨、核桃、特色经果、红豆杉以后,过去常见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减少了,山绿了,沟里的水也清了。刺梨、核桃等不仅成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新农村建设的“风景树”, 而且成了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位于盘县普古乡的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21800亩,种植猕猴桃、刺梨、蓝莓、红豆杉、杨梅等18300亩。园区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6.72亿元,带动普古乡镇2.4万人,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25000人以及周边保基乡、淤泥乡、松河乡、坪地乡近50000人的发展。通过前期项目建设,已带动扶贫户2327户7725人,解决就业650人次,实现人均年收入达11260元,人均增收2014年达到3500元、2015年预计达5000元以上。
在盘县火铺镇沙淤村,大多数村民都将土地流转给了园区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一部分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资金后便“洗脚上坎”,直接进入其他行业从事生产和经营,实现了二次创收;另一部分农民则产期在园区打工,既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又增加了收入。
“盘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符合喀斯特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张毅表示,生态特色产业一方面有效放大了资源禀赋效益,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速了全县生态文明进程,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共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