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华唐士乾
正本清源说齐家
——纪念齐家文化发现90周年
文/易华唐士乾
1924年,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年了。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和民众依然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几乎与华夏文明无关。
民国初年,一流地质学家安特生应聘为中国政府矿业顾问,他逐渐将兴趣转移到探索中国史前文化,发现了仰韶、马家窑、半山、齐家坪、辛店、沙井等重要文化遗址,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奠基者。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齐家文化遗址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由于陶器不如仰韶文化发达,他误以为齐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他的研究助手负责整理齐家文化遗物,发现一些陶器如在兰州收购的那件陶盉有仿造铜器的嫌疑,指出齐家文化不会是早期而是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不约而同,夏鼐在甘肃重新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仰韶文化陶片。他根据地层证据果断地改订了齐家文化年代:“至于齐家文化,不会比元前2000年早过许多,但也许是比之晚过许多。”现在看来,夏鼐的推论不仅正确,几近准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谢端琚等发掘了多处齐家文化重要墓葬遗址,揭示了齐家文化的面貌。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乐都柳湾遗址、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和秦魏家遗址。80年代,张忠培根据上述遗址发掘报告,对齐家文化进行分段分期研究后,指出齐家文化晚期进入了夏代:畜牧业和制铜业的发展是齐家文化父权制极端重要的基础,由此萌发出来的社会分工包括一个巫师阶层是父权制总的社会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10多年,新发现了青海民和喇家、临潭磨沟遗址,不仅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亦进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视野。叶茂林等正致力于喇家遗址或齐家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
另一方面,国外对齐家文化的研究也在默默进行。90年代,法国戴寇琳进行了初步综合研究,出版了《中国西北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齐家文化及其前后关系》。胡博在《古代中国》发表《齐家与二里头:远距离文化接触问题》,提出了东亚与中亚或西亚青铜时代文化远距离互动的可能性,扩展了古代中国研究的世界视野,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将上古中国置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研究,从青铜技术、牛、马、羊、小麦、砖、墓葬、战争、金崇拜与天崇拜等方面可以论证,中国和欧洲一样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边缘组成部分。
二里头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已成共识,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亦不难证明,齐家、二里头时代,东亚进入了青铜时代。老一辈考古学者多半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文化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具有国际眼光的新一代考古学家已认定齐家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剑桥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正式将齐家文化列入青铜时代。《中国考古学·夏商卷》认为齐家文化是夏、商时代西北地区重要的青铜时代文化。
彩陶的衰落与青铜的出现标志着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出土铜器遗址至少有15处,总数已超过200件,器型包括刀、斧、凿、锥、钻、匕首、耳环、指环、手镯、铜泡、铜镜等,其中以工具为主,装饰品次之;形制上总体比较简单,也有铜镜、空首斧以及人形、动物形牌饰等造型复杂的器物。出土铜器比较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有青海贵南尕马台49件、甘肃武威皇娘娘台30件、武威海藏寺12件、积石山县新庄坪12件、永靖秦魏家8件。宗日遗址出土铜器超过10件,其中三件齐家文化铜器实验结果表明含砷量均较高,是中国西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砷铜。青海贵南尕马台40多座墓葬中,共出土青铜器49件,七角星纹铜镜重109克,直径89毫米,厚约3毫米,是铜锡合金制成。
龙山文化中没有发现比二里头更早的铜镜,铜镜显然不是东方文化传统,其源头只能是西北或西方。二里头遗址二期出土的环首青铜刀与甘肃康乐商罐地遗址采集的环首刀相似。青海西宁沈那铜矛横空出世,是塞伊玛—图比诺青铜兵器东进的极好例证。河南省淅川下王岗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四件铜矛,与沈那遗址采集铜矛形制一致。铜铃见于陶寺和二里头,共四枚;但青海大通黄家寨遗址齐家文化晚期地层中出土一大四小共五枚铜铃。二里头玉舌铜铃和铜牌、玉刀等同出,很可能是巫或萨满的法器。新疆洋海墓地亦出土萨满法器铜铃,这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留传到了当代。
值得特别指出的二里头文化标志性的绿松石铜牌亦见于齐家文化。甘肃天水发现的牌饰属于齐家文化,可能源于新疆天山北路文化。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了四件更加原始或简朴的镂空铜牌饰,其中,天山北路墓地三件,一件属于第一期,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前1500年之间。宗日齐家文化遗址中镶嵌绿松石腕饰精细,而陶寺文化中绿松石镶嵌粗糙,由此可见二里头三、四期文化中精美镶嵌绿松石牌饰工艺上可能和齐家文化有关。
二里头文化铜器主要集中在二里头遗址,冶铜业有明显的早晚差异,一、二期仅见简单的工具和兵器,到第三期才出现了器形比较复杂的青铜容器或礼器。从二里头三、四期开始的中原青铜礼器铸造传统固然很有特色,但从冶金技术而言没有任何创新,只是铸造工艺略有改进而已。中原系青铜器传统是“北方系青铜器”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北方系青铜器是欧亚草原青铜大传统的组成部分;中原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小传统,是北方系青铜器的子传统。相同的冶炼技术,不同的铸造工艺,同源异流的齐家与二里头青铜文化大同而小异。齐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青铜器数量和质量相当,表明齐家文化已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是已知东亚最早的青铜文化。龙山文化晚期或末期遗址中偶有青铜踪迹,但其绝对年代未能早过齐家文化。中国境内比二里头文化更早的青铜时代文化只有齐家文化,相当的有朱开沟文化,亦明显受到了齐家文化的影响。因此,二里头文化青铜技术来自齐家文化。
1.齐家文化遗址
2.如今已消失不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迹
3.齐家石斧
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或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沙井、卡约、寺洼和辛店文化,绝对年代为距今4100~3700年。从考古学角度看,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文化,有人称之为铜石并用文化。其实,铜石并用时代又称红铜时代,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红铜、砷铜或青铜4000年前左右几乎同时出现在齐家文化中,数以百计的铜器不仅证明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表明中国没有红铜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东亚没有经历红铜文化时代,齐家文化标志着中国直接进入青铜时代。
4.齐家文物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正好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之间或过渡地带,兼具三大高原的特征,有山有水有草地,宜农宜牧。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临潭磨沟遗址均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沿黄河到宁夏、陕北由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亦有齐家文化分布。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鄂尔多斯朱开沟遗址位于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齐家文化分布区正好也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区,生态多样性为孕育或接受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自然可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区。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比原来认可的年代晚了200多年,表明二里头文化不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齐家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可能性早就有人讨论,但还没有得到考古学家的普遍认可。二里头文化是在龙山文化基础上兴起的青铜时代文化,受到了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还没有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叶舒宪在《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最后一章论述了齐家文化作华夏文明的可能性。玉石之路表明上古从西域到中原,特别是从昆仑山到中原存在文化交流与互动。玉器本身的材质与器形研究已经显示玉石之路的存在;但还有许多其他证据可以表明齐家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关系密切。齐家文化以青海、甘肃、宁夏为中心,分布到了陕西、内蒙古,影响到了河南、山西二里头文化核心区;二里头文化以河南、山西为中心,也分布到了陕西、内蒙右,亦影响到了甘肃、青海齐家文化核心区。从青铜、作物、家畜、玉器、卜骨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发现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时空接近,性质与内容又大同小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如果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齐家文化就是夏早期文化;如果二里头文化是商文化,齐家文化也可能是夏文化。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根据现存文献大致证明夷在东,夏在西,夏是西方大国,代表了中华民国时代华夏文明探索的成果。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论证李元昊的西夏、赫连勃勃的大夏与大禹父子建立的夏朝有藕断丝连之关系,李元昊和赫连勃勃均自认为是夏朝的继承者,追认大禹或轩辕为祖先。三者地区大体重合并非偶然,且正好是齐家文化分布区。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禹或羌人活动区。大禹出西羌,齐家文化分布区均可听到大禹治水的传说,并有不少相关文物古迹。齐家文化分布核心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应该是大禹传说的坐标原点。
周、秦均兴起于黄河上游,逐鹿中原建立了周王朝和秦帝国,不约而同追认或默认夏为祖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边疆地区。最新研究表明,齐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不久将会证明,齐家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之源,而且标志着中国或东亚进入了青铜时代世界体系。
(文图由甘肃省广河县文广局提供)
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唐士乾,甘肃省广河县文广局局长,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