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有关传统武术传承方面的论文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关于传统武术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传承特点、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以及原生态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传统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4-0034-03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但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逐步趋向边缘化。传统武术作为我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遭受着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挤压。被迫采用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竞技武术,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下,一味体现“高、难、美、新”的标准,已失去传统武术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技击性。在竞技武术被奥运会拒之门外后,人们才回过头反思,并寻求传统武术的回归。传统武术历经了几千年的锤炼,被同人赞誉为同宝,在同际上,享有盛誉,而在我们国内却重视不足,发展不力,渐趋萎缩。
2014年2月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七次全同武术工作会议上,新周期的全国武术工作任务得到明确,武术推广仍是重重之重。并将以武术研究院为核心建立专家网络体系,形成武术科研的良好机制,实现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常态化。2014年11月I1日同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同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软实力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以“传统武术”、“传承”等为主题、关键词和题名在中国知网包库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检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整理,对主要观点进行评述。1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要整体性保护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传统武术的传承要进行整体性保护,开发动态传承,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李吉远,谢业雷认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1]范铜钢得出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七个公共因子为传承途径因子、传承主体因子、传承定位因子、传承方法因子、传承形式因子、传承内容因子和传承对策因子;认为传统武术的保护必须是对包括传承人、传承组织、传承学校与传承环境的“传统武术传承空间”的整体性保护。[2]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认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包括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四个方面。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传承途径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等;传承方式包括群体传承、家庭(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传承人涉及到遴选、评价、管理等诸方面。[3]王岗,朱佳斌的《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中指出,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明确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同时义要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最后还应该拓展保护的范围,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达到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4]2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研究民俗学中,传承人是指通过居民的生活经验而具有丰富的传承知识的人。牛爱军认为,传统武术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传承、使传统武术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5]洪浩,胡继云从保护传承人的视角在《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中指出:传统武术传承人是我们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必须予以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系统掌握某一拳种的技术和理论并引导该拳种发展的代表人物,传统武术传承人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从文化安全视阈下探讨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6]因此,在武式太极拳的传承研究中要对历代的传承人进行梳理,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通过传承人介入传承的相关问题研究。3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内容的研究关于传承内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划分。张云崖等认为,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彭荔丽在《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中指出,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武术的内容主要包括武术套路、武术格斗,也即技击运动、武术功法运动;从文化层面来看,传统武术又有传统武德、尚武精神、武术礼仪之分;从审美情趣上来看,传统武术又讲究套路创编之美、意境感悟和斗智斗勇。并得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内容的流失主要表现在技击属性的转变、武德与文化内涵的流失、功法的衰落和武术精神的脱离。[7]从研究中不难看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传承内容进行梳理,提升传承内容的理论价值。4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普遍对师徒传承的方式持肯定态度,更多的学者也在寻求师徒传承与学校传承的良好结合。曾桓辉认为,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延续的载体,而现代的班级教授制则是适合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传统师徒教授制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形成新的武术传承方式,以利于武术的承袭和发展。[8]王林,赵彩红,黄继珍在《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中指出:“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完成了文化纵向上的继承和横向上的扩展”,并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传承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异化,主要表现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在面临传统武术日益消亡的今天,加大武术师徒传承,才有可能使这种身体化的技艺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活的记忆和赖以追寻的精神乐同。[9]薛欣,薛扬借助现代教育学理论分析了两种武术教育传承方式对武术文化传承功能、技术传承功能、流派形成的影响。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现代教学中,师徒传承不完全属于历史的“过去式”,仍具有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10]刘帅兵对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进行系统性、相对性的比较研究。研究认为:(1)从组织体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学院教育是政府主导。(2)从维系关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模拟血缘,学院教育是约定契约。(3)从技术规范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非标准性,学院教育是标准量化。(4)从体认路径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打练结合,学院教育是打练分离。(5)从传授方式角度出发:师徒传承多采用一对一,学院教育多采用一对多。(6)从内容属性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文化性”,学院教育的“知识性”。(7)从技术体现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拳种性,学院教育的体育性。[11]endprint
以上研究均对师徒传承表示了认同,笔者认为在学校的传承中实行“双轨制”,即学校传承中的学习骨干如有拜师意愿,可以纳入师徒传承的行列中来。在实际的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在传承方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5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特点的研究郭玉成提出:民间武术传承的主要特征是脆弱性、长期性、师承性及非标准性。[12]张宣认为由于传统武术自身的技击性、师承性、长期性、繁杂性等特点的约束;民间开展的困破中有社会形态的变革、竞技武术的冲击、价值功能的退化;高校传统武术教育模式的缺失中的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竞技武术占主导地位、体系的非标准化;以及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等原因造成的。并得出只有保持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转变理论模式,改革管理交流的方式,才能加快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及与推广,重现新的繁荣。[13]6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学者对传统武术传承存在问题、衰落的原因、存在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各自相应的对策。栗胜夫认为,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武术受诸多因素的困扰,自身体系明显呈萎缩态势。并进一步指出,传统武术的萎缩速度大于传承速度。[14]王林,虞定海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中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闲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反馈机制。据此提出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引导传承者“在场”,调动其传承的自觉、自为意识,开发传统武术动态传承的多种途径,加强传统武术的长远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15]刘宏亮,刘红建认为主要困境来自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政府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缺少传承艺人等。[16]李雄锋,王艳红,刘军勇分析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存在武术传承与文化传承相分离、文化异化现象严重、传承与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延续师徒传承、鼓励民间组织传承、规范学校教育传承、推动产业发展传承等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并指出应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为中华武术和社会发展服务。[17]郭玉成认为,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周开胜从休闲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战略思路:以人为本,突出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和对养生休闲的重视;在主观认识和制度层面,创造传统武术传承的主客观环境;注重项目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各拳种的传承方略,传承方法应百花齐放;加强理论研究,促使传统武术发展逐步迈入科学轨道;增大宣传,扩充开发和投资渠道;加强科学化管理,推动传统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8]7 有关传统武术原生态保护方面王林,晋会峰,徐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原生态”传承之悖论》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武术期许“原生态”传承,与传统武术的传承现实形成了如下悖论:传统武术的“传统”界定与原生态相违背、以击技为原点的传统武术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生态的变迁导致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传承缺乏土壤、传统武术自身的不断变迁拒绝“原生态”。造成这一悖论的根源是对于“原生态”内涵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传统武术传承需要的是变迁后的“原生态”文化,即原真的“次生态”文化。[19]王林,王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中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原生态”回归的时代背景,认为对于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不能拘泥于学理意义上的“原生态”,只要能够唤起特定族群共享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这一传统武术就是“原生态”的。[20]8 结语通过对传统武术的相关研究所作的综述可以看出,当今学者对传统武术的的研究大多是围绕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传承特点、传承的闲境与对策以及原生态保护等方面展开的,并取得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成果。参考文献:[1]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2]范铜钢.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D].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54-57.[4]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292-295,312.[5]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2-55.[6]洪浩,胡继云.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53-58.[7]彭荔丽.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4(5):41-43.[8]曾桓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99-103.[9]王林,赵彩红,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12):27- 27.[10]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2):105- 108.[11]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13.[12]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40- 44.[13]张宣.传统武术传承濒于失传的因素及其对策的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50-52.[14]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15]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85- 88,93.[16]刘宏亮,刘红建.传统武术的传承困境与矫正路径研究——以鲁西南地区传统武术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69-73.[17]李雄锋,王艳红,刘军勇.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看传统武术的传承[J].搏击·武术科学,2010(6):34-38.[18]周开胜.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D].武汉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08.[19]王林,晋会峰,徐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原生态”传承之悖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 8-161.[20]王林,王恒.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2):58-63,67.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heritance
Li Jianmin1,2 (1. P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2. Taiji Culture School of Handan College,Handan Henan 056005, China)Abstract: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papers about traditional Wushu inheritanc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heritance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heritage,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heritance an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etc. Key words : traditional Wushu Inheritan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