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CDIM模式研究

2015-08-20 02:18余日季
关键词:载体数字化旅游

余日季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形态,被喻为是代表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ICH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正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瞬间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与蔓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技术手段,不仅向世界其他国家源源不断输送蕴含本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在实现文化侵略的同时,也赚取了大量物质财富,还在全球范围内掠夺世界其它国家的文化资源,打造代表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数字技术实力,将取材于我国国家级ICH木兰传说文化背景的动画大片《Mulan》以及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反过来推向中国市场,就是一个鲜活的、令国人痛心的案例。这一事件的出现,给国人上了一次生动的、震撼心灵的文化课。因此,在当前尴尬的困境下,如何探索一种合理的ICH开发模式,促使我们弥足珍贵的ICH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当下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每一位国人值得深思的问题。“非物质”性是ICH的重要特点之一,寻找合适的载体形式使这种无形文化有形化、可视化和情境化,使其更好地得到有效的诠释、展示与传播,是ICH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我国ICH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基于ICH的数字文化内容粘附、融合在一定的物质媒介载体中的一种新的ICH开发模式,即ICH开发的文化数字化植入模式(Cultural Digitalized Implantation Model,CDIM)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从ICH数字文化内容与ICH物质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视角,探索一种ICH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为文化数字化植入的ICH开发式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参照。

一、ICH开发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ICH保护与开发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针对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民间文学类等ICH资源进行手工艺品、纪念品等产品的转化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经营;二是通过ICH博物馆对ICH的集中展示与传播,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地区的ICH,以实现博物馆对ICH的教育与传播功能;三是针对ICH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构建ICH生态博物馆、民俗村、民族风情园等文化旅游景区,通过在旅游景区内展现某一特定民族地区的ICH特色,让游客在景区内观赏与体验民族文化,以实现对ICH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ICH的“非物质”属性,决定了在对其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形式,使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知识、经验与技艺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基于这一属性,ICH的开发式保护手段主要是寻求其合适的载体形式进行载体化的转化。目前,ICH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物质载体与空间载体[1]。归纳起来,ICH的各种载体形式主要包括民族手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ICH博览园、民俗文化村和实景舞台剧等[2],ICH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和各种综合性的博物馆也是一种重要的空间载体形式。

手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物质载体形式主要针对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类等ICH资源的开发式保护模式,主要包括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品、特色纪念品等物质媒介载体。ICH博物馆空间载体形式是主要的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与ICH密切相关的实物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遗产资源进行分类典藏,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社会公共机构[3]。ICH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为公众提供对ICH知识的学习、教育、展示与传播是其根本目的。ICH博览园、民俗文化村等空间载体形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集ICH展示、传统技艺传习、文化旅游产品生产、文化主题公园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实质上是对ICH在保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新型开发利用模式。如位于千年古城乾州的湖南湘西ICH博览园。以景区实景舞台剧为载体形式的开发式保护模式,是以著名景点乃至风景名胜区的真实景观作为舞台或背景,以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为主题,将民族地区的ICH内容进行舞台化展示[4]。这种载体形式通常是民族音乐、舞蹈、服装、表演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的文艺演出剧目,实现ICH与文化景观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5]。

尽管ICH保护手段与开发模式在不断提高与加强,源于ICH资源的载体形式在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形势下,传统的ICH资源产品化载体形式的开发模式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承载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的信息量有限,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内涵难以彰显,产品化载体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属性体现不鲜明,与传播、强化和构建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品牌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属性是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属性,文化内涵的深厚程度是评判一种文化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6]。文化属性彰显不够鲜明这一问题在传统技艺类ICH资源的产品化载体形式如民族传统工艺品、纪念品中显得尤为突出,与载体有关的文化信息如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原料特色、主题创意等信息都无法在载体的物理空间上得到直观的信息诠释和表达。“国内很多地方的手工艺品品质不高,种类雷同,商品特色差,有趋同化的倾向”[7]。这些问题的凸显进一步与民族区域文化的传播、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形成矛盾,最终会使民族地区ICH的保护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对具体特色文化内容的诠释与展示的广度、深度等不够,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单调,与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播甚至传承之间存在矛盾。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ICH博物馆、ICH展示园、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俗村、风情园等空间载体形式。这些空间载体均是ICH项目宣传、展示与传播最集中的窗口,但这些载体形式对ICH的展示也凸显了许多问题与矛盾,大多以展示与ICH相关的实物、图片为主,缺乏对这些实物背后的特色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等深度的诠释与展示。而且博物馆由于受到博物馆物理空间的限制,大多展出的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浓缩后的实体。在ICH博物馆中,由于考虑到展示的物理空间的限制和展示成本的考虑,ICH相关的实物实体展示往往只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缩影,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屈指可数的展示对象为受众提供有限的文化诠释[8]。在一些民族生态博物馆、ICH展示园、民俗风情园等文化旅游景区,缺乏对生态文化空间有效的诠释,大多游客只能从表面感知文化遗产景观本身,旅游者很难对这种传统文化景观的建造工艺、构建元素以及景观背后蕴含的传说故事等特色文化有深入的解读。

三是特色文化内容的感知缺乏趣味性、娱乐性与深度体验感,有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文化消费的功能,与公众日益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期望值之间存在矛盾。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纪念品等主要是通过产品创意设计、将抽象的民族文化符号固化在实体产品中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文化内容是以静态的方式融合在实体产品中,文化内容缺乏趣味性、娱乐性与深度体验功能。ICH博物馆中由于展品繁多、物理空间的限制,很难对每项展品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内容做到既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又具有趣味性与交互式体验的展示。ICH展示园、民族风情园、实景舞台剧等载体形式虽然有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现场展示,有的项目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体验,但都受到表演时间、空间、景区经营成本等因素影响,体验项目的便捷性、实时性受到挑战。

四是景区实景舞台剧创作成本高,投入风险大,日常运营维护费用高,观众体验费用高,造成文化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实景舞台剧虽然是一个综合展示和传递ICH文化内容的新的载体形式,但在前期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资金,风险无法掌控。2004年创作的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前期投入资金达7000多万元,总投资需1.2亿元[9]。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的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丽江》总投资达2.5亿元[10]。此外,大型实景舞台剧在门票的价格上也比较高,一般在200元左右,是一种纯粹商业性的演出。大型实景舞台剧主要以受众观看为主,在有限短暂的观赏演出时间内,大部分受众只能从直观体会ICH的“形”,而很难深入解读并品味到真正需要传递ICH内涵的“神”。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CDIM理论的构建

1.文化数字化植入的基本思路

文化数字化植入是指将ICH蕴含的文化内容、文化信息、特色文化元素等以数字动画、数字三维场景、数字三维模型、数字影像、图形、文本等方式进行数字形态转化,形成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内容——植入客体,通过数字技术集成的途径,粘附、融合、渗透到植入主体——ICH的各种载体中,在ICH的产品化载体中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文化着床。

本文将目前在ICH进行产品化的转化开发式保护过程中形成的ICH物质媒介载体形态,总结并划分为ICH产品类、ICH博物馆类和ICH景观类三大类型。每一大类型载体形式中均包含有若干细分的载体形态,如图1所示。

(图1) ICH三大载体类型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具有极大的作用与重要意义[11]。依据AR的基本原理和三个基本特点[12]:虚实融合——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三维注册——虚拟对象在真实环境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准确配准;实时交互——体验者与虚拟对象、现实场景可进行实时的互动操作,本文提出了在ICH三大类型的物质媒介载体形态中实施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植入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ICH三大载体类型的文化数字化植入

在ICH产品类型的物质载体形式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植入,其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突破实体产品的物理空间限制,将与文化产品相关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数字形态植入实体产品中,增强民族手工艺品类型产品的文化内涵,强化这一类型文化产品的文化承载功能,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使民族手工艺品类型的文化产品走向文化消费市场的流通空间中,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品牌[13]。在ICH博物馆类型载体中采取文化数字化植入的基本思想,一方面源于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展示方式无法对每项展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特色文化、展品背后的故事能有较为充分、直观的诠释与展示,通过此种方法能有效地增强ICH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展示、教育与传播这一基本的和重要的功能和职责。在ICH景观类型的载体形式中实施传统文化数字化植入,其基本思路在于加强ICH景观中民族特色文化虚实融合的重构与再现,可以使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的原始建筑技艺以可视化的形式在遗迹原生地进行虚实融合的展示。这种方法能将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建筑在原发生地实现数字重建与展示,能将民间传统故事、民间传说在原始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可视化重现,能将民俗关键历史事件、表演活动等动态事件在原生态博物馆、民俗村、ICH展示园、民族文化保护实验区等景观中进行虚实融合的数字形态演绎等,而且能实现游客与数字化的文化内容的互动,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的互动式体验感与愉悦感。

2.理论基础分析

昂谱(RMP)理论是由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首次提出的关于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品转化开发的理论分析模式[14],其所指的区域资源旅游产品转化开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物质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开发,二是文化资源的文化旅游产品转化开发。昂谱(RMP)理论强调在旅游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应加大力度进行区域文化遗产资源的产品化开发,彰显区域文化资源特色。昂谱(RMP)理论认为,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三方面的分析与论证的框架模式。资源(R性)分析主要针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评价与研究,研究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途径与策略。市场(M性)分析主要从旅游产品需求的角度,以产品为出发点,研究分析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弹性需求与产品选择性偏好。产品(P性)分析主要根据资源(R性)分析与市场(M性)分析,对资源进行具体创新性的旅游产品转化设计与开发。

ICH作为民族区域的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其寻求合适的载体,使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进一步促使ICH在开发式的保护中得到有效的传承,需要研究与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ICH载体化、产品化的创新开发模式。在昂谱(RMP)理论分析框架中,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整城市规划设计、博物馆、园林景观的建设与规划等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观光产品,本质上属于将区域特色文化以物理的方式植入实体的文化旅游景观中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来实现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以达到资源产品提升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特征。昂谱(RMP)理论针对区域文化资源、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分析中,没有涉及数字文化内容介入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策略,但这一理论在资源、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三方面的分析与论证的系统思维框架对本文提出的构建文化数字化植入的ICH开发模式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本文结合此理论框架分析模式和AR基本原理,在ICH三大类型物质媒介载体形式中实施文化数字化植入的基本思路基础上,进一步对昂谱(RMP)理论进行以下创新性的思考。

(1)基于ICH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转化。基于ICH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转化,就是要针对ICH内容,按照AR基本原理,进行可视化的数字化文化内容设计与创作,构建基于ICH的数字文化内容。在实施这一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可视化的转化工作中,首先需要对区域ICH资源进行整体的系统分析与评估。系统研究区域核心文化特色主题,在核心文化特色主题的框架下针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产品化、载体化转化开发的各种机会分析等。其次,需要分析研究文化内容可视化的数据类型与规范。ICH文化可视化对象主要包括数字动画、三维模型、视频、音频、图形、文本等数据,但这些数据与传统意义上的ICH数字化数据不一样,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源于ICH数字化的视频、音频或元数据等主要出于对文化遗产保存、存储目的,不适合于文化数字化植入开发模式的可视化数据。第三,分析研究可视化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分析文化数字化植入的载体类型、应用平台及优势比较。就某一具体的可视化数字文化内容而言,在植入ICH产品、ICH博物馆展品与ICH景观三种类型的载体形式中,需要考虑其在移动智能终端和在PC平台应用等情形的设计和分析等。

(2)文化数字化植入开发模式下的文化产品需求弹性与消费者偏好分析。文化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文化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大多被认为是需求弹性最大产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精神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弹性越来越小的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主要的需求还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层次,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和Aldefer的ERG理论均认为,人的需求层次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一种从低级层次满足向高级层次满足的逐渐上升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提速、社会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环境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的功能需求,逐渐发展成为向满足精神需要的高层次需求阶段。而文化产品,正是满足人们这一高层次需求的精神产品。

在物质生活产品极为丰富的今天,文化旅游产品本质上属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高层次文化产品。人们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希望对文化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层面的观光过程,还希望能有效地参与、体验到文化旅游地的文化内容中,能有效地了解、感知与获取当地特色文化知识,实现精神上的愉悦感、体验感与满足感。随着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等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与普及,通信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智能终端运算性能的不断提升,方便快捷的移动智能终端已成为人们文化旅游过程中的必需随带品,成为了旅游者积极参与体验文化内容和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中实现各种文化消费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文化数字化植入模式的ICH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新颖的文化创意、策划,融合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多种可视化表现形式的文化内容,丰富的文化交互式体验设计等,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以数字化形态直观地呈现在实体的ICH产品、ICH博物馆和各类ICH景观中,提升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度认知、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经济价值,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3)文化数字化植入开发模式下的文化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文化数字化植入的核心思想是将ICH文化内容以数字形态植入现实环境中三大物质媒介载体化的文化产品中,这种策略本身就是一种融合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与ICH开发式保护互动发展的创新思路。另外,在产品创新的形式方面,可以将ICH核心内涵与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相结合,使创意产品成为ICH新的物质载体。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族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独特的传统建造技艺等ICH文化内容与物质媒介载体高度融合,开发一些创新性的严肃游戏、互动娱乐体验装置或智能故事绘本等文化创意产品,使这类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一种集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新的ICH载体形式,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吸引年轻一代成为传统文化的消费者、体验者、学习者,甚至成为传承者。在文化数字化植入的开发模式下,将ICH内容以数字化方式植入到民族手工艺品等ICH产品中,可使传统的文化产品升级为含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将ICH内容以数字化方式植入到ICH博物馆的各类展品中,受众在参观过程中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使各类实体展品背后民族特色文化以数字化方式得到有效的诠释与展示。将ICH内容以数字化方式植入到ICH博览园等文化景观中,能使旅游者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传统文化实时可视化的交互式的文化体验。

3.文化数字化植入的ICH开发模式CDIM理论框架的构建

文化数字化植入的基本思路是将ICH文化内容以数字化形态植入至ICH产品、ICH博物馆和ICH景观三大类型的实体物质媒介载体中,在对昂谱(RMP)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思考基础上,结合AR基本原理,本文构建了一种ICH开发的文化数字化植入模式,即CDIM理论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

文化数字化植入的ICH开发模式CDIM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对区域民族ICH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与评估,从整体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策划、规划与设计。系统性原则还体现在对同一ICH文化内容在ICH产品、ICH博物馆或ICH景观三大不同的物质媒介载体形态中同时实施文化数字化植入。以传统技艺类的民族手工艺品为例,对该类载体实施文化数字化植入后,民族手工艺品可提升为具有文化数字化互动体验功能的文化创意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流通,也可作为展品在ICH博物馆中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诠释与展示,还可在原生态的ICH景观中使传统文化得到数字化的互动体验,从而实现同一种ICH文化内容在ICH产品、ICH博物馆和ICH景观三大类型物质媒介载体中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诠释、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互动体验与感知的三位一体的生存空间与动态传播模式。

(图3) 文化数字化植入开发模型CDIM理论框架

(2)原真性与生态性原则。原真性与生态性原则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与基础。文化数字化植入的ICH开发模式,一方面要求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ICH内容进行真实性的可视化视觉表达与交互式的呈现,通过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在物质载体形式上的传播创新,使传统文化内涵、精神内核等这种内在的“神”得到真实、直观的呈现。另一方面,该开发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依托ICH资源为基础,可将文化数字化体验放置在ICH的原生态空间中进行,实行ICH的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还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结合,将民族传统文化甚至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等均以数字形态的方式进行可视化、交互式的重建、复原、再现,使ICH有形化、情境化,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另外,文化数字化植入的开发模式也不会引起物理环境的改变或改造,遵循对ICH进行生态性的环保开发原则。

(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要求上述三大类载体形式不仅具有原来本身就有的物理文化元素的承载功能,更重要的还须具有数字文化内容的承载功能。在各种载体形态中,将文化可视化表达的多种形态的文化内容信息植入到与之相对应的实体载体产品中,增强载体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体验感,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如将民间传说类ICH进行AR智能故事绘本的开发利用,将故事内容的主题精神通过虚拟角色、数字动画、虚拟情节等数字化内容植入到实体的故事绘本中,从而大大增强传统的实体故事绘本的文化承载功能。同样,在ICH博物馆的展品中植入与展品相应的数字文化内容,增强博物馆的文化诠释与展示功能。在文化景观中植入与具体景观相应的ICH数字文化内容,增强该文化景观的文化数字化体验功能。

(4)文化数字化的认知体验原则。ICH的“非物质”属性,决定了在对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关的手段使这种文化资源被感知,才能升华公众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文化数字化的认知体验原则提倡在提炼民族文化特色内核的基础上,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特色内容进行情境化的多感官形式表达与交互式呈现,通过多种文化数字化形态表现遗产内容的主题。另一方面还需强调在数字化的情境内容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符号进行细节刻画,形成直观的、全面的文化数字化感官刺激,从而帮助体验者构建对传统文化从宏观到微观、从形式到内容的较为全面的整体性认知过程。

三、文化数字化植入开发模式CDIM的优势与特点

CDIM的核心思想是在ICH产品、ICH博物馆和ICH景观三大类实体物质媒介载体形态中实施文化数字化植入,其与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限于篇幅,简述如下:

1.文化数字化形态与物质载体形态虚实融合。CDIM开发模式要求将长期存在于传承人大脑中的“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具有“非物质”属性的经验、知识与技能以数字化、可视化的多种形态加以表达,并将这种文化数字化形态实时融合叠加在现实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载体形态中呈现给体验者,形成一种虚实融合的感官体验。文化数字化形态与实体物质形态载体相互融合这一特点与优势,不仅能使物化的ICH被体验者感知,更重要的是能同时使这种物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能得到充分的数字化诠释与数字化重现。

2.文化内容实时互动式体验。在CDIM开发模式下的实践操作中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通过创意、策划与数字技术手段结合,设计、创作丰富的集娱乐性、教育性、知识性与交互性于一体的多种形态表示的数字文化内容,并将这种文化内容实时叠加在现实的物化遗产载体之中,进行有效的诠释、展示与传播,实现体验者、植入主体、植入客体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体验者在互动过程中对载体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内容的充分认知,从而有效激发文化消费者从表层的感性体验走向深度的理性思维,强化实时互动体验。

3.增强物质媒介载体的文化承载功能。文化数字化植入的ICH开发模式,由于其采用数字技术将文化内容进行多种形态的表达,因此能有效突破产品物理空间的限制,能通过多种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对文化内容进行详细的、可视化的、多感官的视觉呈现,从而增强文化产品的文化承载功能[15],而且还能将民族手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升级为文化创意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的文化特色内涵。对于ICH博物馆与ICH景观载体形式而言,增强其文化承载功能这一特点与优势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4.数字化开发与原生态保护结合。随着我国ICH保护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ICH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民俗村等原生态的文化保护措施正在加快实施与日趋完善。源于ICH的数字文化内容可与ICH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民俗村等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结合,以新的方式融入到遗产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加以开发利用。这种开发模式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同时反过来也会为ICH保护的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形成保护与开发双赢的良好态势。

[1]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J].旅游科学,2007,21(4).

[3]宋才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博物馆的历史重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

[4]欧阳正宇.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莲花山“花儿”为例[J].旅游科学,2011,25(1).

[5]贺小荣,何清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范式:景区实景舞台剧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6]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5,(2).

[7]石美玉.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4,19,(1).

[8]王伟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J].东南文化,2012,(5).

[9] 新浪新闻中心.四川首部实景剧浮现峨眉山[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6-11-02/154010397048s.shtml.

[10]新浪网.《印象·丽江》——天上人间[EB/OL].http://ent.sina.com.cn/j/p/2006-07-23/22301169216.html.

[11]师国伟,王涌天,刘越,等.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7).

[12]Azuma R,Baillot Y,Behringer R,et al.Recent advances in augmented reality[J].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IEEE,2001,21(6).

[13]余日季,唐存琛,胡书山.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4).

[14]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

[15]余日季,唐存琛,胡书山.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以黄鹤楼传说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4,(4).

猜你喜欢
载体数字化旅游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旅游
数字化制胜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