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发元 刘在洲
(1.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观点,甚至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认为:“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给公众造成这一感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也很复杂。但与高校硕导在研究生培养中是否负责有直接联系。高校硕导在研究生培养中是否负责呢?只有研究生自己的感受最深刻。那么,在研究生眼中,硕导的责任心到底如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优化高校硕导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步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研究生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战略转型期,[1]研究生教育必须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人们颇有争议。其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素质不高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学位点设置偏多,导致招生与培养标准降低,使一部分没有学术潜质的人进入研究生队伍,耗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2]二是由于硕导自身水平不高引起的难以胜任的问题。由于导师规模过快增长,使得导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导师学历层次偏低,具有国际学术研究背景的导师也偏少,科学视野比较狭窄局限,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3]而且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虽娴于查阅文献资料,擅长写理论文章,但绝大部分校内导师实践指导能力暂时还达不到指导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4]三是由于硕导责任心不强引起的管理不严的问题。我国现行研究生导师考核与监督制度尚不健全,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个性培养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加上部分研究生指导教师个人的学术水平不高,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5]特别是地方高校导师责任制改革力度尚显不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观念在地方高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6]四是由于导师和学生交流方式转变引起的交流不畅的问题。随着现代交流工具的发达,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通过QQ、短信、邮件交流,研究生和导师难以见面。加之导师教学风格刻板,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最终导致导师对学生不满意,学生对导师的苛刻诸多反感,师生关系破裂。[7]五是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学风下降的问题。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还相对宽松,缺乏严格的规范程序及相关机制,导致研究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学风问题。[8]以上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地方高校研究生对导师责任心的评价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地方高校研究生对导师负责任程度的评价,对于地方高校优化导师队伍,加强导师的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个体的人在社会群体中承担着不同角色,人们在相互的角色评价中通过角色认知,即积极的角色学习和角色模仿,完成一个由个体内化到外化的综合渐变过程。[9]在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和导师扮演着不同角色,按照角色理论,导师希望研究生优秀,研究能力强。同理,研究生也希望导师水平高,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强,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因此,导师对研究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各种因素会对评价产生影响。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认为,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元要素的复合体”。[10]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研究生对导师负责程度的评价,主要基于研究生对导师科研工作的踏实性、科研水平的高低、指导研究生的方法、认真程度等的认识和感知。
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对导师负责任的评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是导师是否认真指导研究生,是否组织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导师的研究水平等。当然,还受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频繁程度,以及研究生自身认识水平的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假设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研究生评价导师负责程度有影响。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包括研究生的性别、年级、类型、本科学校等。假设女性研究生相对保守些,对导师评价有正向影响;高年级研究生接受导师指导更多,假设年级对研究生评价导师有正向影响;学术性研究生因为自身素质高,对导师评价应当有负向影响;来自在校的研究生因对导师了解更多,对导师的评价应当有正向影响。
第二,假设导师的能力和行为对研究生评价导师负责程度有影响。导师的能力包括导师的整体水平、导师的研究水平、导师的处事能力、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硕导的行为包括吸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安排研究生参与调查、导师与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等。假设导师的能力和行为对研究生对导师负责程度的评价有正向影响。
第三,假设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对研究生评价导师负责程度有影响。研究生的能力包括学术水平、实践能力。按通常理解,研究生各种水平能力的提升与导师的水平高低、负责程度有直接关系。在研究生自身素质、个人努力相同的情况下,导师水平越高,越负责任,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就越强。因此,假设研究生的能力与导师负责程度呈正相关。
2015年5月,课题组对湖北省某高校5个学院部分研究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获取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占99.0%。
因变量选择为硕士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负责任程度。自变量根据前文假设,以研究生的特征、导师的能力和行为、研究生能力的提升三大类12个指标为自变量,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数据特征描述
变量 变量含义及赋值 平均值 标准差本科学校X4本校=0,外校=1 0.3787879 0.4863148你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情况X5导师没提过=0,提出过,没让我参加=1,提出过,我没参与=2,参加过=3 1.833333 1.216427你参与导师的实际调查情况X6导师没提过=0,提出过,没让我参加=1,提出过,我没参与=2,参加过=3 1.656566 1.251692导师的科研水平是否对你的影响X7 2.19697 0.7380802导师的处事能力是否对你成长的影响X8完全没影响=0,基本上没影响=1,有影响但不大=2,影响很大=3 2.237374 0.7601878导师与你学术交流的情况X9 基本不交流=0,偶尔交流=1,经常交流=2 1.207071 0.6392814导师与你一般交流情况X10 基本不交流=0,偶尔交流=1,经常交流=2, 1.237374 0.6366291经过研究生学习,你的学术水平有什么变化X11完全没影响=0,基本上没影响=1,有影响但不大=2,影响很大=3 1.520202 0.7915133经过研究生学习,你的实践能力有什么变化X12基本上没有提高=0,有些许提高=1,有明显提高=2,有很大提高=3基本上没有提高=0,有些许提高=1,有明显提高=2,有很大提高=3 1.510101 0.7787788
第一,研究生的自有特征。被调查研究生的性别组成女生居多,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6人。被调查的硕士研究生以学术型居多,学术型124人,占62.63%,专业型74人,占37.37%;以低年级研究生居多,研一的学生101人,占51.01%;研二的学业生63人,占31.82%;研三的学生34人,占17.17%。从被调查学生本科学校来源看,来自于本校的学生多,来自于外校的学生少。本校学生121人,占61.11%;外校学生77人,占38.89%,详见表2。
表2 样本的基本信息
第二,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的整体评价。认为导师的研究水平很高的69人,占34.85%;认为导师的研究水平比较高的112人,占56.57%;认为导师的研究水平比较低的17人,占8.85%;认为导师的研究水平很低的人没有。认为导师指导水平很高的54人,占27.27%;认为导师指导水平比较高的125人,占63.13%;认为导师指导水平比较低的19人,占9.6%,见表3。
表3 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评价
第三,研究生对导师和学校负责任情况评价特征。认为学校对研究生管理很负责任的27人,占13.64%;认为学校对研究生管理基本负责任的149人,占75.25%;认为学校对研究生管理完全不负责任的22人,占11.11%。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很负责任的49人,占24.75%;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管理基本负责任的139人,占70.20%;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管理完全不负责任的10人,占5.05%,见表4。4.研究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特征
表4 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管理研究生的评价
研究生通过学习,认为自己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的21人,10.61%,有明显提高的76人,占38.38%,有些许提高的87人,占43.94%,基本上没有提高的14人,占7.07%;认为自己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的20人,占10.1%,有明显提高的75人,占37.88%,有些许提高的87人,占43.94%,基本上没有提高的16人,占8.08%(详见表5)。
表5 研究生对自己学习的进步与变化评价
硕导在研究生培养中负责任程度设置为有序分类变量,即很负责为“2”,基本负责为“1”,完全不负责为“0”。笔者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其表述如下:
式中,y*是与因变量对应的无法观察的潜变量;X是一组自变量;β为其待估参数;ε为服从逻辑分布的误差项。
y*与y的关系如下:
式中μi为临界值,满足0≤μ1≤μ2
给定X时因变量y取每一个值的概率如下:
其中:
笔者采用stata11.0,回归结果见表6所示。从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指标看,LR X2为71.04,显著性水平为0.000,Pseudo R2=0.2409,表明有序 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整体上较为理想。
表6 硕导负责任程度评价的有序logistics模型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第一,研究生的年级对研究生对导师负责程度评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研究生的年级对研究生对导师负责程度的评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为,低年级的研究生对导师怀有一种神秘感,认为导师应当是负责任人。但随着研究生年级的提高,与导师接触就会更加频繁和密切,对导师更加了解。
第二,导师的科研水平对研究生对导师负责程度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上,导师的科研水平对研究生评价导师负责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因为导师科研水平越高,主持的课题会越多,要求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也就越多。为了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必然会更加负责任。
第三,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对导师负责程度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上,研究生越认为自己学术水平有提高,越认为导师负责任。因为学术水平高的研究生一般都是学术论文做得较好,或课题研究较好的研究生。而这些人无论是学术论文的撰写,还是完成科研课题,都离不开导师的精心指导。
第一,研究生对导师责任心的感受随研究生年级提高下降。研究生在研一阶段,对导师了解不多,认为导师水平高、责任心强。但随着研究生年级的提高,和导师的接触机会逐步增加,在频繁的接触中,导师的神秘感消失,真实的导师情况就会显现出来。特别是一些既无科研课题,又学术水平又较为贫乏的导师,难以给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以有效地指导。这样研究生就会认为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二,导师的责任心与导师的科研水平呈显著正向关系。导师责任心的高低是研究生的主观认识,是研究生在接受导师指导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导师科研水平高,才可能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也只有导师科研水平高,才有能力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因此,在研究生的认识里,导师的责任心与导师的科研水平呈正向关系。
第三,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导师的责任心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在参与导师课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课题做出来的水平更高,必然会付出很多精力去指导,而且会要求研究生反复修改。在该过程中,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而指导过程本身就是导师责任心强的表现。因此,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导师的责任心呈显著正向关系。
第一,严格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必须主持相应科研课题。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关键是要着力发掘和激发研究生在科研领域的兴趣,帮助研究生确立科学志向、确定研究方向,将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求真务实。[11]如果导师不主持相应的科研课题,根本就无法指导研究生完成研究任务,更谈不上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因此,从宏观上讲,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科研条件、研究生数量来确定导师队伍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制定配套的培养方案与措施,引导导师队伍健康持续发展。[12]从微观上讲,必须从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等多方面规定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只有达到相应水平和能力的导师才能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应当规定必须主持相应级别的课题,否则,研究生导师水平就难以保证。
第二,实行研究生导师评聘分离,按照课题安排指导任务。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能力、指导能力、对研究生培养的精力投入和对研究生教育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11]如果导师自身缺乏相应的学术能力,就谈不上指导能力。研究生应当参与相应的研究工作。如果不做研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只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也就是说导师应当主持相应的课题。因此,应当实行研究生导师评聘分离,只有主持课题的导师才能被聘用承担指导研究生任务。而且指导研究生数量的多少,应当与导师主持课题的工作量、难易程度结合起来。
第三,严格研究生导师聘期考核,建立导师常态淘汰机制。纵观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都是恪守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师资、一流生源的标准。[13]因此,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尽力提高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水平。应当改变现有导师评聘模式,打破研究生导师聘期终身制度,可以按3年一个聘期实行考核。只有在聘期内完成了相应科研任务的导师,才能被续聘。对于完不成科研任务,在其聘期内也没有主持新的科研项目的导师应当停止续聘,只保留研究生导师资格。这种淘汰机制应当成为一种新常态,成为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
[1]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内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
[2]顾超,李青励.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多维向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
[3]陈绘,汪媛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4]郑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
[5]赵万峰,邓戎,郭向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2).
[6]赵军,曾晓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与深化路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
[7]孙群,侯其锋.交往理论视角下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5(2).
[8]刘国军,武欣楚.完善培养环节,强化过程管理,培育研究生优良学风[J].思想教育研究,2014(9).
[9]吴婷.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5(2).
[10](美)冯·贝塔郎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艺,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1]李兰,李庆.研究生导师互动交流系统的构建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
[12]刘青.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13]李兰,李庆.研究生导师互动交流系统的构建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