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元功能的角度释解《生死疲劳》作者的体验及体验重塑——以语料库介入的方式释解小说语料的意义构建

2015-08-20 05:09杜惠芳刘建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初体验语料

杜惠芳 刘建鹏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小说《生死疲劳》叙述了土改运动历史时期,地主西门闹被处决后六度投胎转世的故事,他先后分别投胎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又返回来投胎成人,小说采用佛教中的“六道轮回”的生死转换来说明那个时期农民和土地的密切关系。莫言对自己的小说《生死疲劳》说过这样的话:“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①详见中青在线新闻网: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2-10/15/content_7133567.htm。瑞典文学院对莫言作品获奖的评语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小说中,莫言对事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从更深层次上探究,源于其对周围和内心世界不同寻常的经历和体验。作品语言的语义构建模式选择,受作者的体验和认知方式所影响,作者的体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表达的意义构建模式。因此,可以从整体上分析《生死疲劳》的语料意义构建模式,还原作者的元初体验②体验是指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经历。本文中的体验分为两种:创作时的体验称创作体验;最早期的对事物的体验称作元初体验。及其重塑。笔者以整个小说文本(共计40多万字)为语料,采用语料库驱动与基于语料库的方式检索并释解③释解和构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组概念。释解是由语言到体验的解构过程;构建是由意义到体验的建构过程。意义构建模式,探究语言介质外壳下的作者体验,期待能对莫言作品的理解、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一、体验与语言

(一)概念元功能

概念元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包括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世界)体验的一种构建方式。概念元功能对体验的构建是一种表述式构建,以体验主体、体验过程和体验环境三个要素搭建意义构建的原型,即图型(figure)。[1],[2]图型是语义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词汇语法层的小句所体现的语义配置总体,是构建体验意义的基本单位,当人的体验付诸于意义表达时,体验被语言构建成有意义的图型。具体来讲,概念元功能通过词汇语法以意义构建体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下,以词汇语法把体验构建成图型或图型序列。图型的分类是对体验过程的分类,图型的类别性又称及物性,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智过程、行为过程、言辞过程、存在过程,它们具体化了人对周围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体验,赋予体验以秩序和规律。因此,完整的体验被构建成图型序列,形成小说文本。

(二)体验、体验重塑与语言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体系中,主体对周围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体验通过词汇语法,在一定语境下被构建成不同的及物性图型序列。因此,人们通过语言构建意义、认识现实,即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认知方式。Hjelmslev和Piaget也都认为现实是不可知的,人类只知道对现实的构建即意义,而现实和意义构建之间便是人类体验。[3],[4]意义的构建通过词汇语法实现,源于体验与语言思维逻辑的互动。体验是人与周围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互动中的感受和意识,在付诸于语义构建之前是一个完整体。构建体验是主体自身已有的对事物的感受和经历被语言规范化、逻辑化、范畴化、隐喻化和缺省化的过程,体验互动方式及水平和主体的体验方式、程度、状态对语言的意义构建模式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体验活动中主体意识层面的重要属性。体验构建的渊源可以从意义进化论的角度论证,词汇语法层是人类物质层面经验和意识层面经验的一个弹性空间,其功能是把体验意义化,即语法化,这样,人类可以摆脱直接经验的束缚。[5],[6]

意义进化论说明构建体验是建构或塑造体验,是脱离了物质经验的直接情景语境,和意识层面相关。因此,词汇语法构建体验活动和主体的体验性密切相关。体验本身的特点和形式终究要通过图型构建体现出来,并在图型构建中留下体验模式的印记。每个话语者独特的体验经历、体验方式等都会在体验者身上积累、沉淀,成为一定的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又促使体验者感知事物,形成新的体验模式,同时也是体验者通过词汇语法构建体验的模式和构建过程中体验被重塑的模式。反过来讲,话语者独特的体验经历决定了图型构建的模式和特点。以下从整体上分析《生死疲劳》的语料,通过其语义构建模式来探讨图型构建体验。

二、《生死疲劳》语料的意义构建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创立早期,有关功能和意义的思考,Halliday深受汉语方言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影响;后期我国学者(胡壮麟、张晓康、彭宣维和黄国文)也将系统功能语法用于汉语语法和语篇分析,并做了深入的论述和研究。[7]~[12]因此,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应用于汉语分析是适用的、可行的。

(一)小说语料的及物性

莫言对主客观世界的体验方式会在小说语料的意义构建中留下痕迹,即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特点,这是释解作者创作体验的基础。体验是被整体构建的,通过分析作品的个别语言现象或个人阅读感受,很难确切、客观、全面地反映作者的创作体验。因此,语言释解体验也应该从整体上解构文本语料的意义构建模式开始。下面以语料库驱动的方式获取全面语料,释解概念元功能意义构建模式背后的体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体验决定不同的意义构建模式,那么,反过来讲,对不同的意义构建模式的释解,可以还原体验的特点或方式。笔者以小说《生死疲劳》为文本语料,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手段,解析语言被构建前作者的创作体验及其构建特点,还原莫言创作时内心世界的体验及其重塑。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元功能为框架,以小说《生死疲劳》文本语言为语料,通过Antconc①这里是指AntConc 3.2.4w(Windows)版本,由Laurence Anthony开发设计,是一款支持汉语语料检索的软件。语料检索软件,进行作品意义构建模式背后的体验及体验重塑。首先使用 MyTxtSegTagTool②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www.cncorpus.org/所使用的汉语文本分词和词性标注器v1.02。软件标注文本,然后检索标注文本并提炼出相关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接下来整理、细分及物性关系,借助UAMCorpustool进行元功能意义的标注、检索、统计,最后通过观察统计结果解析莫言作品中的创作体验。本文从词汇倾向性入手来解决小句概念元功能意义的检索,有关概念元功能的半自动化标注和检索的理论基础和方法①具体应用例示参见刘建鹏、杨炳钧:“基于语料库范式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之词汇倾向性探讨”,载《现代外语》2011年第4期。以前专门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思路如下:首先,设定研究层面的具体内容,如对元功能的研究;其次,将各个研究问题具体化到词汇上,把各个元功能的特点形式化为词汇形式或正则表达式的检索询问项,然后通过检索询问项的方式对语料进行检索,并对检索到的语料进行人工筛选;最后,对经过筛选并符合(如元功能)特点的语料进行自动赋码。具体分为7个步骤②(1)使用软件语篇进行词汇频率列表;(2)根据研究的不同方面,对词汇列表中的词汇进行检索和标记归类;(3)使用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设计的软件导入文件;(4)根据要研究的方面和系统功能语法,调整和设计赋码框架;(5)导入标记框架;(6)根据语言特征编辑检索询问项并对检索到的所有小句进行筛选,去除不符合语言特征的小句,如果检索例外结果显示检索设置未对某些语言现象或单词频率列表中的检索词加以定义,先定义检索项和检索词;(7)对符合语言特征条件的小句进行自动赋码,然后手工筛选不能赋码的项目或重新定义相关特征。具体应用例示参见刘建鹏、杨炳钧:“基于语料库范式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之词汇倾向性探讨”,载《现代外语》2011年第4期。。

检索小说文本概念元功能有关图型的整体意义模式,首先选取出现频率在90以上的高频动词作为研究目标,接下来以这些高频动词为关键词检索项,检索观察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以发现更多有关体验模式的信息,即对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的检索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生死疲劳》及物性检索列表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小说语料中物质过程占比最大,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实体发出对外界或自身改变的动作,是现实体验最直观的构建方式。人类的元初体验来自于人与外在自然世界互动的体验,这种体验最初是以人的活动动作、周围事物的关系状态、改造或改变周围世界或内心世界的动作为主。语料中大量的物质过程表明,作者创作时内心对整个事件的体验是直观的、立体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作者的创作体验是通过语言直观地构建出来的,就像一幅画,作画者把创作体验直接临摹于画面,所谓“胸有成竹”,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画通常以具体的图案让观赏者明白作者创作时对事物的体验。如果作者的元初体验经过内心塑形而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如原本的对物质世界的直观体验被塑形成一种心理感受过程,即体验被塑形后重新获得的另一种体验形式,那么,用画笔画出这种塑形后的体验就是另外一幅画。再从其他及物性类型比例分析来看,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占比较小。据此,可以释解在作者的创作体验中,重点是动作者和动作和/或目标,而不是认知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物本身;行为过程比例次之,即创作体验中的动作者的内心情感很少通过其身体行为表现出来,动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很少外露,相反,其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是通过对外界的具体动作来展现的;心理和言语过程比例很低,说明重塑体验是直观的、具体的。作者对西门闹的体验是,西门闹没有通过自己的言语、心理活动或身体行为表达想法和情感,而是使用对外界具有影响的动作(在有关西门闹的小句中,动作型占87.87%)来表达内心世界,西门闹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外在动作改变周围事物,而很少表明外在事物是什么,即他对谁施加了作用,因为在这87.87%的物质过程中,80%以上的过程成分后带有参与者。

由此可见,作品语言的意义构建模式显示作品所构建的体验是直观的、具体的,以具体的参与者和物质动作过程为主。

(二)作者的创作体验

再进一步通过对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的语义分析来释解作者创作时对事物的体验,以探求体验的语言构建的整体模式。参与者以西门闹和其投胎后的驴、牛、猪、狗、猴为对象,通过其语义韵的构建模式来释解作者对事物的元初体验。接下来以西门闹为参与者来考察和其共同构建图型的过程、环境和过程涉及的参与者,进一步解释作者对西门闹的创作体验。

以“西门闹”为关键词采取语料库驱动的方式来研究弥漫在其周围的语义韵,如表2所示。首先设置十个字节跨距范围内的高频词,分别是疲劳、生死、闹、你、我、他、惊堂木、冤枉、颠鸾倒凤、土改、骗、执迷、去你妈个、扰我好事、公驴、牛、阎王……由此可见,西门闹所吸引的这些搭配词把西门闹的周边渲染成具有消极意义的、荒诞的、光怪陆离的语义氛围,西门闹是罪恶的,亦人亦怪。

表2 以“西门闹”为检索词的部分检索样本

再以同样的方法观察蓝解放和蓝脸的语义韵,通过检索行统计得出与蓝解放搭配的词有:你、我、他、合作、互助、疲劳、生死、办公室、爱、她、妻……蓝解放的语义韵较为中性,其语义氛围清晰,说明了其工作、对象及其情感。蓝脸的高频搭配词有:你、他、说、看、骂、痛哭、单干、户、人、驴、牛、亩、主人、牵、解放(人名)、执拗、竹竿、奉命、父亲……这些搭配词将蓝脸的语义韵搭建为一个完整的蓝脸:蓝脸和土地、蓝脸和劳动工具(牲畜)、蓝脸的性格及亲人。

再以同样的方法对表示环境成分的介词、副词及出现在环境成分中的形容词进行检索,并用Wordnet对其进行整理,其整体渲染了一种消极的、怪异的、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语义场,如表3所示。

表3 以“西门闹”为检索词的语料词性标注样本

从以上对人物相关的全文本语言构建特征分析来看,作者对参与者的体验是动态的、总体消极的(部分有中性的)、非认同性的、怪诞的。

综合以上对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构建和参与者的语义韵分析,作者创作时对其要构建的世界的体验是沉闷、压抑的,在这幅灰暗的体验图画中,人物是冷淡的,感情流露极少,但动作较多,环境气氛被渲染得很怪异。这种体验更像是一幅灰色调的抽象画,里面充斥着面无表情,却举止各异、动作杂乱的抽象元素。

三、体验重塑

通过分析小说语言的概念元功能意义的语言构建模式可以得出,作者创作时的体验构建以物质过程为主,关系和行为过程为辅。我们暂且把创作时的体验称为创作体验,由此得出,作者的创作体验是一幅灰色调的抽象画,那么,作者对此中人物的如此构建就是其内心对这些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整体体验。这种抽象画式的创作体验是作者经过分段式体验获得的,这种体验形成于脱离了元初体验的直接物质世界,在意识层面经过一定的塑形。作者最初对事件、人物的体验是具体的、生动的、清晰的,这是创作的基础,我们暂且把这种体验称之为元初体验。在元初体验中,作者未脱离直接体验的物质世界,那么,他对事件中参与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参与者的言语行动、参与者周边环境和氛围的理解是具体清晰的,因为这是以创作时对素材清楚了解或亲身经历为前提的。莫言说过,小说中的事件参与者蓝脸的原型是他们村里以前的一个农民,且其他参与者也能间接地找到原型;同时,他还讲过整个事件是他所亲身经历的。那么,作者对这些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件的体验应该是鲜活清晰、有血有肉的,并非一幅沉闷、干瘪、怪异的抽象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元初体验和创作体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涉及体验重塑。依据作者对整个事件的体验认知过程来看,从语言对意义的构建角度来理解,元初体验是一种以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为主的图型构建。如果两种体验被语言构建后再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及物性隐喻,即原本用一类及物性表达的体验用了另外一类及物性表达。再反过来思考,两组及物性隐喻及其组合表达两类体验,这两类体验是在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互动中产生的,那么,元初体验是经历了怎样的重塑而变成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种重塑的理据何在?

体验重塑是作者对于事件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还是作者体验受制于语言意义构建而作的改变?一方面,创作时的体验是一幅沉闷、怪诞的抽象画,那么,元初体验更像一幅人物表情、内心、行为写意细腻的油画。从油画到抽象画的转变是体验被物化的过程,内心难以名状的情感、思想、表情,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即内心无形的、复杂的、难以捉摸的体验被具体化、物化成某种可触摸的东西。具体来讲,是把某种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借用一个具体可见、可触摸的东西来代表,或者说,寄托在具体事物上,但这样势必造成情感或思想的缺省,需要靠读者结合自身体验来补全。从这一角度讲,抽象画虽然缺少了油画中丰富的体验,但是比油画更具体。另一方面,这种经过重塑的体验从本质上讲更符合人类的体验认知模式,人类体验始于人类和以实物为对象的世界的互动,实物是体验认知的起点。因此,重塑体验是体验隐喻的一个过程,即原本对同一事物的体验方式被塑形成另一种体验方式。这种隐喻性重塑是一种体验物化过程,是体验被标本化的过程。因此,体验重塑是体验隐喻化的、缺省性的物化过程,体验重塑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意义构建的模式因人而异。

四、结语

基于小说语料分析,笔者从语言意义构建规律的角度解析莫言对事件的元初体验及体验重塑。作者的创作体验整体上是沉闷、压抑的,其中人物大多面部表情冷淡,但动作较多,环境气氛怪异。而元初体验却是对人和事件的体验,是鲜活清晰、有血有肉的,因为这是作者亲身经历,并能找到现实原型的人和事。那么,体验经历了由体验事物到重塑这种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重塑在本质上是一种缺省性的体验物化过程,体验物化、体验重塑是体验的一种发展模式。物化过程同时又是缺省性的,对于重塑后的体验释解需要读者结合自身体验来还原作者的元初体验,由于读者自身体验各异,因此释解作者的元初体验也就不同。从整个小说文本出发,基于语料中的语意构建模式来解析莫言的创作体验和元初体验及其重塑过程,对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norld,2004.

[2]Halliday,M.A.K.& 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Continuum:London & New York,1999.

[3]Hjelmslev,L.Omkring Sprogteonens Grundllleggelse[M].Kebenhavn:Akademisk ForJag,1943.

[4]Piaget,J.C.The Principles of Generic Epistemolog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5]丁建新.功能语言学的进化论思想[J].外国语,2009(4).

[6]严世清.意义进化论理论溯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1).

[7]胡壮麟.语义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8]胡壮麟.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9]周晓康.汉语里的功用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3(3).

[10]周晓康.现代汉语物质过程小句的及物性系统[J].当代语言学,1999(3).

[11]彭宣维.英汉语在语篇组织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12]黄国文.中国的语篇分析研究——写在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成立之际[J].外语教学,2007(5).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初体验语料
泥之初体验——做笔筒
宾大初体验
志愿者初体验
滑雪初体验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