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典诗歌的眼光教古典诗歌

2015-08-19 15:43姜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意会故园古典

姜京

关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有些迷茫,古典诗词的字、词、句有些枯燥,学生不喜欢,那到底该怎么上呢?参加了《广东省中学古典诗歌优质课观摩》活动,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既然是古典诗歌,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古典诗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古典文论中,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下面我从言、象、意三个方面阐述我的想法。

一、言

言者,即指诗歌的物质载体。在古典诗歌中,就是以其严谨的格律表现出的和谐的音韵感。对诗歌音韵美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实现。《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段话告诉我们,诗是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来说话的,所以对文采斐然、意象斑斓、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朗读成颂,让学生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它的意境。而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缺乏必要感知情况下急急进入诗歌鉴赏,是一种破坏的行为。

如何诵读呢?诵读不是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问题。诵读是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方式,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要“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要“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地诵读;“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地诵读。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做什么呢?

1.要广泛浏览资料,读出诗的精气神来,进而体验诵读中的种种甘苦滋味。

例如教学王崧舟的《长相思》。

上片,词境壮观辽阔而兼及凄怨苍凉。“山一程,水一程,”要读得低沉切实、绵亘起伏。“山一程”慢慢地扬读,“水一程”慢慢地抑读,两句之间不能换气,营造一种“行行复行行”的回环复沓之韵,诵读的时候保持一种慢速的平直调,由听觉而产生一种渐行渐远、关山万重的视像,进而体味天涯行役的枯寂和苍凉。

这一朗诵读法的确定不是百度了几篇教案而得之,而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查大家对《长相思》的鉴赏,查《全清史》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查纳兰性德的《纳兰词》去寻找纳兰性德的生命痕迹……在掌握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读法。

2.诵读指导。在教师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应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要求读出语气、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的层次变化。读古典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不宜低声轻读。响亮而又富有表情的诵读不仅可以判断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得当,还有助于体会句子的语气,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要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首先要将其置于节奏的正确诵读中。

二、象

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特定产物,也是情感的外在形态,它是由客观外在的具体形态与作者内在情感合为一体的特定艺术形象。

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想我们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直观的象和象外之象。

1.直观的象

象,只存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中,对诗的意解只能接受诗的语言暗示,用情绪去揣摩诗意,要让学生去意会,而非“解释”。意会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的情感色彩,用维柯的话说叫“诗性逻辑”,用卡西卡的话说叫“隐喻思维”。“意会”是种比言传更求真、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感和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

那么如何抓意会呢?因为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而这些语言符号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符号,将符号转化成语言后,它会在孩子们脑中形成一种象。所以要想抓意会,就要将语言文字放大,做细,还原成一定的象,去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看到文字背后不曾言说的画面。

例如《长相思》中“故园无此声”一句。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故园无此声”,那么故园有什么呢?让我们用想象的眼睛细细观察纳兰的故园。也许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在郊外,在青青的原野上,纳兰和孩子们一起牵着风筝欢快地跑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纷纷展开想象,看到了纳兰故园的温馨。

又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老师是这样引导的:高洁的诗人衣着粗布长衫,闲适地踱着步子,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在小路的一侧是小灌木或竹枝编的篱笆,其脚下是开得正盛却并不茂密的菊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在诗人前方不远处的就是白云萦绕、悠然隐约的南山了!

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如此一来,抽象的文字符号,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成了一个一个具体可感的象。

2.象外之象

要引导学生领会好象,还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能够知人论世,能用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视野去解读文本,挖掘诗歌中隐藏的文化意象。

例如,陶渊明诗歌里的飞鸟意象,是自由自在的飞鸟还巢的意象表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或许曾受羁绊,而现在自由往返于自然的鸟儿。《归去来兮辞》云“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更是给了这个“自由”意象以明晰的确证。因为这几句诗所想要表达的是陶渊明归田后游迹于山水,寄情于自然的情趣。诗人这时已退出了官场,归田于彭泽,他自由了,此时的他正手持荷杖,四处漫游,以松懈身心,他时而抬头远望,云彩似有意而无心地从山那头飘出,时而又伫立神思,小鸟们飞累了正要结伴返巢。正凝神间,这些夕阳中徘徊飞来的鸟儿,仿佛已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陶渊明正是从大自然这一派自由适性的景象中关照自己悠游自在的归田意趣。

再如“春风”一词。“春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意象,有着它自己的潜台词。“春风”在很多时候指的是“皇恩浩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有春风的吹拂,有春风的温暖,有春风的呵护,杨贵妃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倾国。这里的“春风”实际上指的是“皇帝的宠爱”。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为什么高兴?为什么得意?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谁给提的名?皇帝。这里的“春风”也是写“皇恩浩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这里是王安石第二次受重用,进京主持变法,又一次受到重用。这里的“春风”也指“皇恩浩荡”。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每一个意象后,都有它所承载的情语。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增强底蕴,读懂这象外之象的潜台词。

三、意

意即意境,是诗人所创作的作品中,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生活图景,与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相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以及与之所触发的无限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与积累。这是学习一首诗歌的最终目的,也是鉴赏诗歌的最高追求与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品味呢?古典文论认为“象生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组合意象,走入意境。一首诗歌,主要是依靠意象构成诗歌丰富的意蕴的。在意境的教学中,对单一意象的品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是要深入把握诗歌的意蕴,真正走入诗歌中的意境,则要通过对意象群的整体品悟。因为由单一意象组合起来的意象群,不是纯粹简单的叠加,它在组合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意义,从而对帮助学生走入意境,感受诗歌中意境美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诗歌《鹿柴》时,诗歌中出现了空山、人、深林以及青苔这些物象,如果对其单独进行品味,也就只能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单一物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物象还原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就能让学生走入意境,感受诗人以动衬静创造出来的幽静空寂的美好意境。

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尝试从古人写文的角度——言、象、意去解读,引导学生以此为角度去领悟古典诗歌的内涵之美,让学生明白要用古典诗歌的眼光去学习古典诗歌。

猜你喜欢
意会故园古典
山月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遥怜故园菊花开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李轶贤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