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四读一练”教学模式初探

2015-08-19 14:52吕松和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词句课文文本

吕松和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体现整个语文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很大弊端,主要表现在: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师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教法,学生以抄、背为主要学法;从教学内容上看,课堂教学以“复制”为中心,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教学资料来分析、肢解文章,习惯于在字、词、句、段、篇上零敲碎打,咬烂嚼碎之后“喂”给学生。这样,把最能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和体验的阅读课变成教师“主导”下的纯粹的分析课。教师的“讲授”方式,剥夺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的机会,教师自始至终是教学中的主角,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鉴于此,我基于我校高效课堂活动背景下对“学教练”教学模式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之可行的教学模式,即“四读一练”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基本模式

一读——自读(听读),扫清字词障碍和了解作者;二读——导读,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三读——精读,抓住精华深读,突破重点难点;四读——悟读,读透文本,品味、感悟主题写法;一练,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当然,在讲授一些新课之前,有时我们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节课快结束时还有个课堂小结等,就不在这个模式当中。我这里说的是主要的几个环节。

二、操作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读一练”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具体要求也是“学教练”,主张“先学后教,训练巩固”,但不是机械地先集中“学”,后集中“教”,而是把“学”和“教”贯穿于每个环节当中,这样既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让老师操之可行,学生也减轻了负担(不需要课前预习)。

一读——自读(听读)。通过学生自读或听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学生阅读课文,总是从字词开始的。从字面上感知文本是阅读的第一步。只有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感知文本。如果是一篇美文,且有很好的朗读录音,就让学生听读课文,如果没有朗读录音,也可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勾画自己不认识或把握不准的字词,听完后立即着手字词教学。如果不是美文,也没有朗读录音,就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自己不认识或把握不准的字词,然后自主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字词问题,也可以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点拨即可。自主朗读课文时,必须要求学生放声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可以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自读还是听读,字词都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为主。

字词教学完成后,再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如果书下注释未介绍作者,说明教材以前已经介绍过,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小组交流。介绍作者时,也要看作者是否是大家或名家,如果是,就按照“名、地、时、作、评”五个角度来介绍;如果不是,就掌握书下注释或简单了解就行。

二读——导读。教师以重点词句为拐杖,理清文章顺序,并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导读”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如教学朱自清的《绿》一文时,可设计“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这样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迅速获知问题的答案,初步了解课文脉络。

阅读教学所遵循的程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轮廓到细节,而后再回到总体。引读,是教学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第一次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弄清作者思路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要一步。

通过这样“教师导,学生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重点词句,并借助重点词句这根拐杖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思路理清后,学生也就能把课文“读顺”了。一般来说,确定导读的重点词句的标准有以下几条:一是突出中心的词句;二是显现文章结构的词句;三是蕴含强烈感情的词句;四是含义深刻的词句;五是意思含蓄艰深难懂的词句。导读重点词句结束后,立刻指导学生根据重点词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思路理清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思路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或什么物等。

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课文,应设计一些问题做铺垫,以启发学生思考。但在设置问题时须注意,问题要具体,有吸引性,不能“机械地问”,不要走进“满堂问”的死角,要适时地让学生拓展,让他们学会质疑,敢于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读——精读。所谓“精读”,要求学生能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精华深读。

精读就是要在导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阅读领会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阻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和分析讲解。这里必须明确,精读并非面面俱到地分析讲解,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精”讲。精讲的核心是一个“精”字,也就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突破重点难点的讲读,即要讲在“点子”上。那么如何确定重点难点和讲在点子上呢?所谓重点,是与一般相对而言的,指能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符合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反映教材本质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从班级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确定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分析。

同样以《绿》为例,可以设计“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地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等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可同时出现在投影上或导学案上,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师生、生生互动解决问题。对于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必要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诵读精美语句或语段。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置疑问难,以便讲读更具有针对性。在解读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意创设生动、活泼、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惑──留有思考余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会语文知识,又获得艺术享受。一句话,精读是教师讲和学生读的紧密结合,应充分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突破了学生阅读的重难点,学生自然也就能理解课文、读懂课文了。

四读——悟读。就是围绕品味、感悟文本的需要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读好、读透一篇文章,更要激发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从中获取“美”与“丑”,“是”与“非”的审美观念,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打下基础。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未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还需要使之得到升华,也就是要透过文本,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学生真正“读透”课文。怎样才叫“读透”呢?文章是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情达意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书面语言,能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既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领会作者是怎样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达到了以上要求,就可以算是把文章读透了。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透,悟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悟读,其核心在一个“悟”字上,也就是要把文章的书面语言提炼和升华。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心品味、感悟,并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方法。悟读课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分析文章的题目;第二,抓中心句;第三,抓重点段;第四,分析课文议论和抒情的部分;第五,分析人物形象;第六,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七,对重点句段反复品味细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从哪方面入手,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品味、感悟文本,人文性的渗透不可生搬硬套,只宜在悟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领会。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文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炼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习作,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练——练习。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可以是当堂训练,也可以是课后训练。当堂训练,就是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要有适时、适量的练习,以收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巩固之效,设计教学过程要留足课内练习的时间。课后练习,就是在课上无法完成安排练习的情况下,留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还是主张当堂练习,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形式可以采用竞赛、考试,这样能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炼学生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能够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及时批改,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同时,当堂训练是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测验,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追求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目标意识、时间观点、竞争意识等。

练习,是学习活动的主线,教师在练中导,学生在练中学,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当堂训练还是课后练习,练习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依据目标,围绕重点,突出难点;要注意练习的适应性,有层次,有坡度;要体现多样性,练习形式要有变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当然,这种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灵活处理。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猜你喜欢
词句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