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艳娜
【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们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把书本知识记住。实践和理论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指导或者向学生灌输应该怎样做,而应用行为去引导学生,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兴趣从而参与到实践中去,主动去寻找问题并通过配合或者动脑等方式解决问题。
【关键词】综合实践 探究 小学生 能力
教育部强调:“书本和屋子里不该是青少年的去处,要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和开拓他们的视野,就应该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这句话说明了增强学习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是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
一、让小学生喜欢上综合实践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比责任感还要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程度。小学生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去掌握一项技能,所以他们需要一种内部动力也就是学习欲望来达到学习目的。当小学生产生了这种学习欲望之后,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都表现出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既发挥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生喜欢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条适合学生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是《我眼中的秋天》,教师在上课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秋天,学生寻找的结果就是自己带来秋天的树叶还有枯枝等。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尽管儿童生来对所有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刨根究底,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意识被禁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通过合理引导学生,使他们自己萌生兴趣并且有意识地去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发现问题,老师设置情景,学生在情景中动手操作从而发现问题。例如在《汽车与生活》的主题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去学校门口考察过往的车辆,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亲自观察增加对汽车的了解程度。之后学生的问题接踵而来,他们了解汽车的种类,关心汽车尾气带来的危害等等。这时,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即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好奇心去查阅资料或者调查访问。这种引导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还激发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我整理出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来评价哪一个问题问得最有价值、最有针对性。
三、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很高。它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发展个性,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中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并自主学习,从而获得了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体验与经验,探究能力也由此提高。如《工具》一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去查阅资料,访问老一辈人家,知道了工具是怎样产生出现的,它是人们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接着,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给他们空间去调查与课堂相关的知识,例如生活中还有什么工具存在问题和缺陷。一周后,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汇报,有的说,上学时学生容易在拐角处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身体受伤;有的阳台上的晒衣架在晾晒衣服时,经常遇到被高层邻居淋水的情况;学校里很多设备如灯、饮水机有时候会忘了关等。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调查,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和好动,并且常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去看待事物。根据这一特征,老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并记住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如《工具》一课,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自主配合组成小组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如何改进生活中有问题的工具,一周后交流讨论。结果,一周后的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如“方便书夹”“安全蚊香盒”“三用粉笔盒”等。关于用电问题,学生们根据学校不同地方的用电设备设计了不同的警示标语,如“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等等。通过这些实践,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
五、结语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合适的学习方案,学习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实践中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其各种能力,发展和形成个人特点,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水平,从而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与学科课程整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0(Z1).
[2]王晓东.从生活出发,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助力[J].小学时代(教师),2011(6).
[3]刘雅双.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J].新课程(下),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