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民国教授薪水高,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民国教授薪金虽高,拖欠之事常有,且一拖半年之久,则未必有多少人知晓。
顾颉刚在北大担任助教,法定月薪100元。按当时的物价水平,即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每月11元就可以维持,顾助教的收入是相当不错的。但据他在1925年的日记记载:1月薪金,拖欠半年后分三次领取,到6月17日取22元,6月25日取70元,7月16日取8元;2月薪金,拖欠4个月,到6月24日取100元;3月薪金,拖欠将近半年后分三次领取;4月薪金,拖欠将近半年后分两次领取。长时拖欠薪水,让顾颉刚难以维持生计,只好向别人借钱。
拖欠也就罢了,更让人无奈的是经常不能足额拿到,其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宗侗后来回忆说:“我在这四年中(1924至1927年)薪金是每月220银元,但是事实上,我每月只领到110元,恰好是半薪。”
到了抗战时期,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拮据,教师薪水减少了两三成,加之物价飞涨,教授们生活十分困窘。
为了生存,或是为了开拓更宽的财源,民国教授经常在外面赚外快。
赚稿费和版税,是教授们赚外快的一大途径。当时的稿费和版税标准可不低,在官办报刊发表文章,稿酬每千字4~5元;民办刊物一般为每千字1~3元。田汉在1935年到1936年间在《新民报》上发表剧本、评论、诗歌、散文共40万字,共得稿酬1200元,基本上是千字3元。鲁迅的文章是千字3到5元,胡适是千字5元,甚至更高。
另外,民国时,版税的标准一般在10% ~ 20%之间,胡适在新月社自订的版税标准是:初版15%,再版20%。这个标准绝不逊于现在。
正因为稿费、版税收入可观,鲁迅到上海后,干脆辞掉一切公职,做一个纯粹的自由撰稿人,依靠版税、稿酬为生,每月收入700多元,相当于现在的2万多元人民币。
胡适更是稿费、版税收入大户。据《胡适书信集》可知, 1928年12月,亚东图书馆送来一张账单,上面写明胡适几种书籍的版税和稿酬,综合加起来,共计3万元,合今人民币约120万元。
兼职社会职务也是民国教授们赚外快的重要途径。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应邀担任民国政府中央大学院的特约撰述员直到1931年年底,该职月薪300元。
较为普遍的还有兼职上课。20年代的授课费是每小时3至5元。李宗侗说:“彼时北平的教育界,皆因欠薪而难维持生活,于是兼课之风大作。”即便按规定“兼课每星期钟点不得过四小时”,一个教授在外兼课每月最少也有几十元收入。像陶希圣是北大教授,在外面五所大学轮流讲课,每月可得100元。
另外,教授们开讲座、做演讲,即我们现在俗称的“走穴”更是捞外快的办法。学者刘超说,“20世纪30年代的陈垣、胡适等学界名人月薪有五六百元,另有大量稿费、演讲费等,平均月人达1500元以上。”
其他教授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譬如闻一多,他在西南联大除了到中学兼职做教员,还给别人刻印章赚钱。
民国教授兼职多,收入多,实乃知识处于“卖方市场”,且质量上乘,故求者众,价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