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娣
“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哪吒闹海”“嫦娥奔月”……这些故事曾滋养着一代代人的成长。神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是民族的文化之根,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民众情感和历史价值。
神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母乳”文化。神话属于儿童,神话类教材的语文课堂就应立足儿童,顺应童心,让儿童享受神话,寻找神话与儿童的原初精神的契合。但是,在理工科式的简单技术型的考试机制的笼盖下,语言在教育的语境中从文化中剥离的现象已是社会的共识,基础教育像考数学一样考语文,像教数学一样教语文已成为一种通则,本该有文化的语文变得毫无文化,本该不需凸现文化的语文必须“彰显”出文化已示“现场的缺失”,这是一个时代的教育悲哀。
如何让学生重新回到神话世界里,让学生插上这对可以穿越时光的翅膀?王荣生教授指出,“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低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不同文体的文本自然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神话故事作为文体的一种,有自身特质。教学中教者应紧扣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以讲述代替分析,在讲述中感悟人物的神力,感受故事的传奇,领略神话的美丽,在讲述中积累祖国语言,丰富民族内涵,传承民间文化。
一、寻觅“小径”走向神话
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梳理清楚这三个要素,故事脉络就清晰了。讲述故事的前提是理清故事脉络,脉络犹如通往山巅的小径,没有这条“道”,“讲”就举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如何排除万难顺利登上高峰,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取核心词
一篇文章由若干基本单位字词组成,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故事情节所需,提取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积累内化,再转化运用,可谓一石二鸟。更重要的是,这些核心词语基于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犹如和春之花草,有机植入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板块记忆,为下面的讲述有效奠定基础。
2.绘制情节图
图画比起文字更直观形象,把一篇较长的文读成一幅图,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遵循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的图指情节图,情节图顾名思义,是概括故事情节发展的图示,以简笔画为主文字为辅,常用于较长文本的教学,如整本书导读教学。情节图的形状并不固定,可以结合文本具体的内容来拟制。以《日月潭的传说》为例,我们可以在初读故事时绘制一幅情节图。
师:传说开始的时候,一般我们都要说——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什么呢?
师:哦,反角出现了——两条恶龙。(板书:恶龙)是呀,有英雄的地方一般都有——坏人。坏人总是会干坏事的。它们干了一件什么坏事?
生:吞吃了太阳和月亮。
师:太阳为“日”,“月亮”为“月”。这两条恶龙将日月给——吞吃了。(相机板书:吞吃、日月)这是故事发生的原因。(板书:起因)……
师:这一段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大尖哥、水社姐。它们遇到困难后挺身而出。
生:人们。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相机板书:大尖,水社,人们)……
师:这一节大尖哥和水社姐很辛苦,干了许多事。让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生:逐句读。(教师相机板书“来到”“拿到”“激战”“砍死”“救出”)
师:这是故事发生的经过。(板书:经过)读第五节。(板书:将大尖、水社结果)
3.渗透基本法
婉约是美,豪放也是美。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不妨采用简朴的方法,即“开门见山”逐步引导。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时就运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读完《哪吒闹海》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薛老师独具匠心的点拨,已悄无声息给学生渗透概述故事的基本方法: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情节就理顺了。
二、展开“翅膀”丰富神话
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教材共有七篇神话故事,除《普罗米修斯盗火》都是中国神话,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段。凡熟悉这几个神话故事的同行,不约而同认为选文内容略显单调,仅以文本来指导讲述往往变成背课文,索然无味。“成年人写的神话是幼稚的,只有经过儿童的再创作,这些神话才能成为真正的神话。”(荣格语)如何打破这种尴尬的讲述,在实施教学中,教者可立足不同学段,筛选文本中的价值点来确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巧妙补白,化平淡为精彩。
1.扩写句子,放飞想象
扩写在作文教学中较常见,要求对所给材料进行扩展和生发,增加原文没有的细节,在原材料的关键处精雕细琢,但所有增加的部分都必须是扩得合理的。因为有较多的扩展和生发,所以迁移运用扩写之法也大大增添了故事讲述的趣味性。
师:“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板书)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板书)就大喝一声——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竟然敢在水晶宫门前撒野?你活得不耐烦了!
师:大喝一声,“呔!”(众大笑)加一个“呔”字,就有声有色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这个小娃娃,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
2. 链接生活,合理想象
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头活水”,要努力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想象。在指导学生讲述《嫦娥奔月》时,教师紧扣“周旋”一词展开想象,先理解“周旋”的词意,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嫦娥与逢蒙周旋过程:嫦娥一脸怒容:“逢蒙,你不提那丹药也罢,为此事我已经和你师父争吵过多次,他有私心,到如今还不肯告诉我药在哪儿。”逢蒙哪肯罢休,提起宝剑架在嫦娥脖子上喝道:“一派胡言,赶紧给我交出仙丹,否则别怪我狠心!”看似简单的对话,人物鲜明的形象却在举手投足间跃然纸上,故事因这番“周旋”更加扣人心弦。
3.关注插图,启迪想象
苏教版小语教材图文并茂,其中插图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可以此拓展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讲述故事“锦上添花”。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学生观察插图讲述:“恶龙怒目圆瞪,使劲地扭动着长长的身子,潭里的水被掀起几丈高!它们张牙舞爪地冲过来。”“恶龙的眼睛像是要喷出火来,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了尖利无比的牙齿,恨不得一口吃掉这两个人。” 学生借图二次创造故事,契合儿童成长需求,也增强了神话故事的趣味性。
神话阅读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阅读,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没有神话故事的童年是有缺憾的,更是苍白的,学习神话故事除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应该让学生热爱神话、传承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