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材妙用·生死抉择

2015-08-18 21:14黄欣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刺秦王壮士生死观

黄欣

【“书”材展示】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1《荆轲刺秦王》)

【运用方向】

1.道,是一种信仰,它包含着正义、仁德、真理等,那是每一个士人的追求与梦想。当道义和死亡的抉择摆在面前时,无数士人坚定地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舍身取义。

2.知遇之恩。这是古代许多士大夫成就事业的动力和人生信条。所谓君子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荆轲前去刺秦,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什么使他一往无前、勇蹈死地呢?这可以看作是为知己而死,为报知遇之恩而死。

3.如今,我们的生活中不会面临什么生与死的抉择,但我们却也应该从那逝去的一个个赤诚的灵魂中感悟些什么——生命的意义、价值、追求、操守……

4. 音乐的力量。“变徵之声”可让人“垂泪涕泣”;“慷慨羽声”能让人“瞋目,发尽上指冠”。可见,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大!热爱音乐吧,它会让你高尚、高雅!

【适用话题】

舍生取义 知遇之恩 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价值 古代士人生死观

【写作片段】

难忘樊於期偏袒扼腕“遂自刎”的痴狂和荆轲勇刺秦王的悲怆,何等英雄,何等大义!他们用生命活画出天地间大写的“人”字。可以说,士人明白了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面对生死采取了“重生轻死”的态度,他们才真正地摆脱了身体的束缚,使灵魂达到更加纯粹的境界,超越了生命。对于他们,可以说,正是肉体的毁灭促成了精神的不朽。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写道:“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对于“激于义而死”给予了充分肯定,陈涉宣言“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由此可见,古人怕的不是死,而是生时没有得到众人的肯定,没有得到灵魂的救赎,没有得到精神的超脱,没有得到人生的光荣。

其实,身体的残损何能掩盖灵魂的高贵?肉体的毁灭何能泯灭精神的永存?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出生命的精彩。正如笛卡儿所说:“我思,故我在。”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将精神追求进行到生命的尽头,死亡也只是暂时的休整而已。即使永远地倒下,也要倒在前进的道路上,让人性的光辉穿透死亡的阴影,在历史的扉页上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亮点评说】

片段运用课文中荆轲刺秦王的事例,探求古代士人的生死观,旁征博引,歌颂了义士的舍生壮举。见解独到,立意不俗,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得文本开阖自如,显示出恢弘气度。

猜你喜欢
刺秦王壮士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壮士出川
戍边壮士歌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