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尚慧 (乐山师范学院 614000)
民族合奏乐也叫民族管弦乐,也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使用多种乐器一起演奏的乐曲,民族合奏乐兼具各种乐器的有点,根据各种乐器的高中低音的配合和音量的均衡、音色协调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各种乐器的特点和音色的情况,民族合奏乐演奏时常有四个不同的乐器组:打击乐组、弹拨乐组、吹管乐组、拉弦乐组,并且由于乐队大小的不同,所以选用乐器的数量与种类也有差别。吹管乐组:唢呐、管、笛子、箫、笙等;弹拨乐组:柳琴、琵琶、中阮、大阮、扬琴、筝、三弦等;拉弦乐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等;打击乐组:钹、木鱼、定音鼓、锣、鼓、云锣、碰铃等。
民族合奏乐队乐手至少30人,有的大型乐队会达到上百人,乐曲需要决定了乐队的规模,也就是乐队的人数。民族合奏乐队所演奏的乐曲音响效果很有层次感,音色也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管弦风格的乐曲,还能演绎不同风格的现代歌曲,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乐曲往往有很强的生命力与表现能力。
中国民族合奏乐种类多、分布广,再加上中国历史悠久,民族合奏乐起源得早,各个朝代都有特定的宫廷管理乐籍的制度,因此民族合奏乐的分布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像各朝帝都这样民间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的音乐种类很多,民间的乐社不仅集中而且分布更广。比如,西安的鼓乐曾是唐朝的宫廷所在地首都有关,而河南开封曾是宋朝的帝都所在地,河南大相国寺寺院音乐在此地流行也与它有关。在清朝,清代皇帝的宫廷内也有各种民族合奏乐,当皇帝出行祭拜或离京避暑时,都会带着一些宫廷乐队助兴,像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省承德市,清代的皇帝贵族们很喜欢到此处避暑休闲,当地至今仍然保留有一些曾经流行与清朝宫廷的乐谱,这些乐谱也经常被一些民间艺人演奏传唱。事实上,很多艺人就是曾经宫廷乐师的后代,他们代代传承者这些精美的乐曲,继承弘扬民族合奏乐的衣钵。很多艺人不图名利,他们对民族音乐有强烈的热爱之情,这也是民族音乐能够延绵不绝并不断发展的原因了。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灵感与机会,民族音乐发展的一颗瑰宝就是民族器乐,民族器乐的合奏形式既寻常又独特,在民族合奏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合奏乐演奏方式很多,且灵活多变,乐器类别种类繁多,各式各样,音乐特征也多姿多彩,所以人民群众一向青睐民族合奏乐,成为了一种通俗却又高雅的艺术文化。著名音乐家聂耳先生的代表作《金蛇狂舞》是我国近代民族合奏乐的代表作,尽管它是由已有的作品改编而成,但在艺术手法既有完美的继承,又独树一格的创新,它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可以很好的代表中国民族合奏乐的艺术特征。下面将就《金蛇狂舞》的艺术特征的赏析进一步分析民族合奏乐的艺术特征。
中国民族合奏乐的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艺术特征也各有不同。这些演奏形式与艺术特征往往受流传地域、乐器组合以及主奏乐器的影响较大。下面我们来重点介绍一下打击合奏乐、民族管弦乐、鼓吹乐、江南丝竹乐这些乐种的发展形式及艺术特征。
鼓吹乐按演奏的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吹打乐和管乐合奏。合奏乐主要演奏乐器是由笙、笛子、唢呐、管等组成的,渲染伴奏的还有打击乐。在民间的一些常见婚丧嫁娶的活动中,锣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了。管乐合奏的俗称叫“笙管乐”,管子主导了这种合奏形式。“笙”则以八度与五度的和声和有序均匀的节奏平稳地配合着音乐的进行,而笛子的主旋律华丽又活泼,所以只为合奏乐做修饰即可,故艺人们有“拙笙、巧管、浪荡笛”一说。以唢呐为主的民间流传的管乐合奏也就是“唢呐曲”,这种形式大多数比较接近于独奏以唢呐为主而伴奏以其它乐器的形式。所以民间运用最普遍,老百姓也最喜欢的乐器品种——唢呐,是他的主奏乐器。《放驴》是河北民间器乐管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曲广泛流行于冀中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与传唱。《江河水》是另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双管独奏曲,该曲用管和唢呐作为主奏乐器演奏,曲调悠扬高亮,在民间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吹打乐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其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拉弦和弹弦乐器也是比较常用的乐器之一,所以吹打乐“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被民间艺人详细划分了。吹打乐主要有西安鼓乐十番锣鼓、浙东锣鼓、十番鼓、等。吹打乐体裁多样,品种繁多,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例如在山西北部定襄原平和五台等地流行的晋北鼓乐,在广东省潮汕地区流行的潮州大锣鼓等等。这些乐种都是吹打乐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节奏特征各有特色,体裁也各异,而且都汇聚了地方特色和艺术美感。
江南丝竹乐指的是用弦乐器与竹制吹奏乐器一起演奏的音乐品种,“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就是指竹制吹奏乐器,同时“丝”与“竹”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种类型。丝竹是我国民间的器乐合奏形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有不同的称谓是因为流行地域的不同。“江南丝竹”的称谓是由于丝竹乐器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西部江苏地区。江南丝竹乐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就像美丽柔和的江南水乡,具有“柔、细、轻”的特征。乐队合奏音响犹如江南少女的歌声般柔润;演奏风格犹如江南刺绣般的精致细腻;乐曲情趣犹如江南流水般轻快、愉悦。不同的乐器合奏时,乐器之间的格调特色各不相同,但只要在一定的方法下协调演奏,它们又互补融合。丝竹乐的演奏手法常用加花变奏,代表曲目十分多,比如《三六》《四合如意》《中花六板》《欢乐歌》等,这些作品风格文雅奢华,曲调通畅含蓄,反映了江南人勤奋朴素,蕴藉细腻的性格特色。
打击乐合奏发展比较早,是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合奏形式。由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是打击乐合奏,而且在形形色色的打击乐器中,“锣”与“鼓”这两种乐器的地位极为重要,极具代表性,因此打击乐合奏又叫锣鼓或清锣鼓,所以人们也常常将打击乐器的总称用“锣鼓”代替。但实际上这里的“锣鼓”有的含义并不相同,他们有分别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纯打击乐器,打锣鼓的意思,来进行合奏;另一种就是吹打乐的别称,例如潮州大锣鼓、苏南十番锣鼓或者浙东锣鼓等等,这些乐种名称中的“锣鼓”的意思是都是吹打乐的意思。单纯的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突出的富于特色现象之一。有些曲牌是由单纯的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这种现象很有特色,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独具一格。打击乐器的品种多样,这体现了中国乐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各地也有许许多多单纯打击乐器形成的曲牌。打击乐合奏具有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利用各种各样打击乐的不同音色进行配合,并且还需使用复杂丰富的力度与节奏的转化,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生活情境和乐趣,类似于这样的代表作还有有清锣鼓乐《鸭子拌嘴》。
民族管弦乐队简称民乐合奏乐队,在它的组建与发展过程中,民族管弦乐队充分吸收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发展经验,同时又继承了和发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传统,它是现代发展起来的融合了本土与西方音乐特点综合性音乐品种。民族管弦乐的编制各有不同,主要包含了“打击乐器组、弹拨乐器组、吹管乐器组、拉弦乐器组”这四种组合。同时打、弹、吹、拉这组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高低声部的结构,各组之间的协调和均衡的关系以及各组内部的关系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使不同的乐器组之间能更好的相互融合并完美的发挥出来。新世纪以来,各种优秀的作品不断出现,比较著名的就比如《花好月圆》《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这些作品都是近代管弦乐队的代表作了,它们充分体现了管弦乐的艺术特点,展现了管弦乐对不同的乐器的融合协调能力,这些作品受到人品的喜欢与好评。
总的来说,民族合奏乐的演奏形式与艺术特征是多种多样的,民族合奏乐的类别有多种多样。虽然说现代民族合奏乐融合了不同国家音乐的发展成就,但民族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它扎根与人民群众,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也体现的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所以现代的音乐工作者有必要理清民族合奏乐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规律,领会民族合奏乐的精神内涵以及它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作用,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革故鼎新,继续地挖掘和整理传统的民间音乐,也要继续弘扬与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从结构上来说《金蛇狂舞》整个乐曲由三个段落反复循环组成,并显得精练紧凑。同时乐曲采用了吹打乐的演奏方式,吹打乐简洁明快的特点使乐曲的旋律变得更加欢快和热烈。下面是《金蛇狂舞》的整体乐谱:
《金蛇狂舞》旋律节奏鲜明,结构有序,全曲分为三段体结构。从第一段开始,曲调明亮上扬,呈现的是一种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使人感到清新快乐,眼前一亮。第二段,两小节中加入了打击乐,整首乐曲的旋律变得欢快活泼被激昂向上的音响巧妙地表现出来,使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乐曲在第三段采用的结构形式是螺丝结顶,不但上句与下句呈对音速逐渐加快、音速逐渐加快、答呼应以及音速逐渐加快的特点,而且还加入了木鱼、鼓和锣等打击乐器的渲烘托,这些乐器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增强了喜庆时节的欢乐场面,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闹浓烈。除此之外,锣鼓的伴奏使乐曲更加欢腾响亮,使气氛也更加热闹欢乐、激昂奋进。
乐曲从开始的气氛就充满了欢腾,配上锣鼓打击乐再喜庆不过了,我们沉浸在栩栩如生的民间色彩的欢快场景里:
在单拍子2/4拍的强弱律动下,跳动着小时值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在九度音程的范围内快速舞动,透着诙谐欢快的场景,锣鼓在音乐中充满着奔放的气氛。这一段不仅描述了音乐的基本风格,还展示了对答的演奏方式,和暗示了之后将使用的转调作曲手法。
第二个段落主奏主要是弹拨类的乐器,音色充满了弹性,减弱的音量不乏浓郁的生机,曲子在此处进行转调产生新的旋律主题:
音乐进行时,乐器间一应一答般的对话,围绕商音(D调的re,谱例中的mi)形成了应答形式的短句。
第三段采用了“螺丝结顶”的发展方法。“螺丝结顶”是指乐曲上句和下句之间保持应答模式,乐句的长度逐渐成递减模式,而逐渐高涨的是音乐的情绪,(下图所示)。这种方法是中国民间音乐所运用的手法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方法,它不仅使本曲段更具有节奏感和趣味性,同时也使全曲在艺术上更具有欣赏价值。
乐句逐渐缩小,音乐强与弱、锣与鼓、吹与弹、领奏与合奏等对比越来越强烈,最后达到音乐的高潮,生动地将民间喜庆时,人民锣鼓喧天、兴高采烈的场面和心中喜悦的心情描绘了出来。
第二与第三段乐曲中的旋律是最主要的,所以反复演奏了这两段。反复的时候,在演奏过程中做了了处理,加入了新的装饰,例如音量和音色的对比,第三段改为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对答形式,不仅加强了音乐的新鲜感而且还为欢快有力的结尾做好了充分的了准备。
总之,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不仅经天纬地,博大精深,而且中国的音乐也光怪陆离,多姿多彩。中国民族音乐代表之一的民族合奏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各种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聂耳先生的合奏乐《金蛇狂舞》,在情感上热情洋溢、欢乐祥和,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在艺术手法上也是高超绝伦,继承与发扬融为一体,恰到好处,体现了民族合奏乐的创作特点与发展内涵。本文结合《金蛇狂舞》分析了中国民族合奏乐的艺术特征,为民族合奏乐的发展与创作提供思路。
[1]金建民.聂耳和《金蛇狂舞》[M].音乐爱好者,1982.01.
[2]谈龙建.对《弦索备考》的重新认知与有关阐释[M].中国音乐,2010.01.
[3]李虻,闫璇璇.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赏析[M],琴童,2010.09.
[4]周邦春.民族器乐合奏的表现形式及音乐特征[M].民族音乐,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