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意识到“同桌共食”,这件日常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事,有它非同一般的意义,是因为读了台湾著名亲子教养专家蔡颖卿的《在爱里相遇》。因为先生的工作关系,蔡颖卿一家在短短的几年内往返生活于新加坡、泰国、台湾,因此两个年少的女儿,常要面临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境况。
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自己动手做美味、郑重的晚餐是蔡颖卿坚持的日课。每日的晚餐时刻,是这个四口之家“非常重要、持续进行一如美好仪式的相聚”。食物的氤氲香气中,两个女儿抢着说各自一天的所得,蔡颖卿和先生与孩子分享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想,并趁机和小女儿Pony进行中文对话、学习。在无数美好的黄昏里、餐桌边,日复一日积累下的是,彼此对家人的关怀、理解与照顾,那种气氛下,食物都一定变得更好吃了吧。后来与韩良忆聊起这个话题,她也深有同感。她从小好吃,日后成为美食作家,与少年时家里餐桌上的良好氛围、吃饭时满满的幸福感密不可分。
这次我们在闽台两岸,14个地方操办宴席。除了大快朵颐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满足口腹之欲外,更想借由难得操办一次的“家宴”,在繁复的筹备、采购和烹饪过程中,在最后围桌而坐、面对美食的语笑晏晏与其乐融融里,感受更多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在厦门老市区,80后陈花现,与太太思静逛厦门最著名的传统市场——八市,一起置办宴席的食材。陈家的晚餐是思静与婆婆联手完成的,两代人的饮食生活差异,在菜式的准备中可见一斑,然而却和谐共融于日常餐桌。
在台北,王春子跟着婆婆一起逛台北101旁的吴兴商圈,原本对于逛传统市场心怀畏惧的王春子,因着和长辈一起逛市场,对传统市场有了新的看法;在一起买菜的过程中,她对婆婆的生活习惯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高雄,屏东人周季婵因为这次专题,第一次吃到美浓客家年菜。她与邻居雪梅姐,为了这一桌年菜仔细地准备食材、采购、烹煮,围桌而食,边吃边聊。她特地学会两道自己喜欢吃的,准备回去煮给家人尝尝。
在泉州安溪,阿贤一家和房东老两口一起制作闽南传统糕点。磨粉、和面、包点、蒸熟……阿贤家的小朋友在厨房台子边看着老爷爷老奶奶“变魔术”,老两口手把手地教,蒸笼一开,热气腾腾的糕点出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就是在这样一些看似无谓的时刻里,有了亲近感。
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中写道,“所谓思乡这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在我看来,同桌共食的意义,也在于“吃”的过程和气氛。美食是寄托,两代人、邻里之间、亲友之间,或许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迥异,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饮食生活里,藉由一起做菜,一起吃饭,而有了亲近和深刻的连结。
快过年了,和你爱的人,一起吃一顿家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