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禹城市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2015-08-17 08:55董翔雁王海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气象条件

董翔雁++王海新

摘要 通过对2014年禹城市冬小麦全育期内气象条件的分析,找出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有利与不利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①温度方面:越冬前≥0 ℃的积温为621.2 ℃,比上年同期偏多25.4 ℃,对小麦冬前生长及分蘖有利。2014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0 ℃的积温422.7 ℃,比上年同期多114.4 ℃,巩固了冬前分蘖,增加了春季分蘖,单位面积穗数有所增加。2014年3月、4月平均温度为11.5、15.9 ℃,均比上年同期偏高3.0 ℃,比常年偏高4.0、0.9 ℃。温度较高,穗分化时间缩短,抽穗开花时间提前,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有所提高。5月和6月上旬平均温度为22.4、24.4 ℃,温度适宜,对灌浆有利,千粒重提高,但6月上旬出现的干热风天气,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②降水方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降水120.3 mm,比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偏少14.3%,有效降水量少,对小麦生长不利。③光照方面:2014年5月日照时数为320.7 h,比上年同期多90.5 h,光照较多,对灌浆有利,千粒重有所提高。

关键词 冬小麦;气象条件;产量;山东禹城;2014年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28-02

冬小麦是禹城市的主导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的高低对禹城农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禹城市农技站对全市冬小麦产量考察统计,2014年禹城市冬小麦种植面积达4.89万hm2,平均单产8 253 kg/hm2,比2013年平均单产增加78 kg/hm2。除个别年份出现冰雹、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冬小麦产量外,冬小麦产量的高低与气象因素关系十分密切[1-2]。研究其相关关系,按照气候规律科学地安排种植期,根据气象条件变化加强冬小麦管理,趋利避害,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1 冬小麦生育状况分析

冬小麦适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次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240 d左右。冬小麦全生育期一般需要≥0 ℃的积温为2 000~2 200 ℃,冬前壮苗最适积温500~700 ℃,最少不低于400 ℃,否则形成弱苗,若高于700 ℃,容易造成苗期旺长,导致植株抗寒力弱,冬季易受冻害,年后生长返青晚,影响产量。

禹城市2013—2014年冬小麦全生育期246 d,其间降水量128.3 mm,较常年和上年分别偏少32.1、43.4 mm;≥0 ℃的积温为2 145.7 ℃,较常年偏少32.7 ℃,比上年偏多376.8 ℃;日照时数为1 619.7 h,比上年偏少35.0 h,比上年偏多164.7 h。冬小麦成熟期间期间出现的干热风,给冬小麦产量带来不利影响。

2 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气象条件分析

2.1 播种期—越冬期(2013年10月5日至11月20日)

期间平均气温12.7 ℃,较上年偏高1.5 ℃,较常年偏低0.2 ℃;降水量31.7 mm,较上年和常年偏少5.5 mm和8.9 mm;日照时数310.8 h,较上年和常年偏多32.5 h和18.6 h。该期间,≥0 ℃的积温为621.2 ℃,比上年同期偏多25.4 ℃,光照又比较充足,由于2013年8月降水量较大,土壤墒情较适宜,为小麦足墒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14日全市又普降中雨,麦田墒情较好,气象条件对小麦冬前生长及分蘖十分有利。

2.2 越冬—返青期(2013年11月21日至2014年2月24日)

期间平均气温4.3 ℃,较上年和常年偏高5.7 ℃和3.8 ℃;降水量13.1 mm,较上年和常年偏少28.9 mm和7.3 mm;日照时数525.0 h,较上年和较常年偏少6.5 h和79.2 h。这一时期,温度高,降水偏少,光照不足,气象条件不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

2.3 返青—拔节阶段(2014年2月25日至4月3日)

期间平均气温12.5 ℃,较上年和常年均偏高3.6 ℃;降水量1.5 mm,较上年和常年偏少2.4 mm和15.5 mm;日照时数302.3 h,较上年偏少19.4 h,较常年偏多11.7 h。这一时期,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有利于冬小麦生长,虽然降水偏少,但随着气温的升高,禹城多数麦田浇足了返青水,并结合浇水状况进行了追肥,利于冬小麦起身、拔节发育,并促使小麦弱苗转化升级。

2.4 拔节—抽穗阶段(2014年4月4日至5月7日)

期间平均气温17.0 ℃,较上年和常年偏高1.6 ℃和0.9 ℃;降水量45.5 mm,较上年和常年偏多24.3 mm和2.5 mm;日照时数235.2 h,较上年和较常年偏少2.9 h和6.7 h。这一时期,温度较高,降水充沛,再加上水肥充足、茎、叶营养面积大,促进了基部一、二节间的生长,增加了小麦株高,降低了抗倒伏能力,穗分化时间缩短,抽穗开花时间提前,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有所提高[3]。

2.5 抽穗—成熟阶段(2014年5月8日至6月10日)

期间平均气温21.0 ℃,较上年偏高1.4 ℃,较常年偏高1.0 ℃;降水量16.8 mm,较上年偏多7.6 mm,较常年偏少2.0 mm;日照时数99.3 h,较上年和常年偏多1.2 h和14.6 h。该阶段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成分的积累和小麦开花授粉,乳熟期出现的干热风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灌浆和籽粒增重。

灌浆期适宜的温度是18~22 ℃,禹城市2014年5月的平均气温22.4 ℃,比上年和常年偏高1.2 ℃和1.9 ℃,光照320.7 h,比上年和常年偏多90.5 h和58.6 h,5月10—11日全市又普降中到大雨,良好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有利于冬小麦的灌浆和籽粒增重。

3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2014年禹城市冬小麦全生育期内,有利的气象条件及科学的麦田管理,是冬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先期的足墒适时播种、冬前麦壮及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冬小麦高产的基础;返青后及时浇水、适量追肥等,促使小麦弱苗转化升级;在小麦中期气象条件适宜,有利于培育壮秆抗倒伏,穗分化时间缩短,抽穗开花时间提前,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有所提高。拔节期降水充沛,提高了小麦成穗率[4-5]。生育后期降水适中,光温适宜,昼夜温差大,对小麦灌浆、穗粒增重起到关键性作用。乳熟期出现的干热风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灌浆和籽粒增重。可见对于相同品种,相似栽培条件的冬小麦而言,气象条件对产量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尤为重要[6]。

4 参考文献

[1]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317.

[2] 王琪珍.2001年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山东气象,2002,22(1):33,36.

[3] 张荣霞,安丽华,汪学峰,等.聊城市冬小麦产量的气候条件分析[J].山东气象,2004,22(B11):18-19.

[4] 刘威.枣庄市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93.

[5] 刘绵玉,郗卫军,杨启峰.2009年曹县小麦丰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288-289.

[6] 陈怀亮,邓伟,张雪芬,等.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6(1):135-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气象条件
不同藜麦品种在东乡半干旱区的适应性表现
青海省G06高速公路气象条件危险区划研究
安岳柠檬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
荆州市荆州区近40年日照资源特征分析
1976—2015年水城县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63—2016年久治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5年杂多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黄骅市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