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8-17 05:25宫琳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防控措施

宫琳

摘要 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27-02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流行性病害,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小麦感病后穗枯黄、粒枯干秕,产量降低,质量变劣[1];病粒中含多种真菌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病粒率超过4%时不能食用。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0%左右,大流行年病穗率达40%~50%以上,减产20%以上。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换、复种指数、化肥氮素水平的提高、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原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

1 发生症状

1.1 苗腐

苗腐是由带菌麦粒或土表残体带菌引起根鞘、芽鞘、真根、子叶逐步呈褐色水渍状腐烂,重者死亡,轻者长势衰弱,苗色淡绿。苗腐易发生在春麦区。

1.2 茎基腐

茎基部受害后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引起枯萎死亡;病株不能连根拔起,易在茎基部腐烂处撕断,断处褐色。春季多雨、旺长麦田易发病。

1.3 秆腐

起初叶鞘、叶尖出现不规则淡褐色斑,后向茎内侵染、蔓延。病部有粉红色霉层,病部以上枯黄,不易抽穗或抽枯黄穗。

1.4 穗腐

赤霉病以穗腐危害性最大,受害初期有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褐色病斑着生于小穗及小花颖壳基部,后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造成小穗枯黄,发病后期有粉红色胶质霉层在小穗基部出现。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受灾。

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病害,赤霉病病菌在25~30 ℃条下,在水滴中3 h即萌发,低于4 ℃或高于37 ℃不萌发。赤霉病病菌在小麦秸秆等禾本科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春季当气温高于10 ℃,土壤含水量大于50%时形成子囊壳,当气温逐渐升高,雨水频繁时,子囊壳逐渐成熟,不断释放子囊孢子,空气中的子囊孢子随风雨进行传播,从而引起发病。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于麦秆、玉米等植株残体上越夏、越冬[2]。

3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菌源量、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及其生育期等有密切关系。

3.1 菌源量

同样的外界条件下,菌量多发病重、危害重,反之则轻。如果上年度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一般下年发病也较重,这是因为留下了充足的病源。

3.2 气候条件

赤霉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温度影响发病的早晚和快慢,以25 ℃最为有利,湿度影响子囊壳的形成和子囊孢子的释放,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1%,子囊孢子不能释放,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放射速度加快。因此小麦开花期,高温、高湿气候到来的早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赤霉病发生早晚和流行程度的决定性因素,高温高湿天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发病就早而重。

3.3 品种的抗病性

品种穗行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较抗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的品种易感病。

3.4 生育期

在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能受害,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穗腐,各生育期中以开花期最易感病,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凡在抽穗扬花期遇3 d以上连阴雨天气,病害可能重发。抽穗扬花不整齐,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5 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晚播、偏施氮肥、植株密度大,发病重。

4 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为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施药防治为关键,调整生育期避危害,加强病情监测,视天气、苗情、病情,重点施药防治。

4.1 农业防治

一是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或耐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是防治赤霉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如淮麦20、淮麦22等;二是适期早播,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深耕灭茬、清除初期侵染源、深埋前茬作物残体,消除病原残体;三是冬、春季要做好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不利于病菌子囊壳的产生、发育和侵染,做到雨过田干,田间无积水。综上所述,做到科学栽培,科学管理,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3-4]。

4.2 药剂防治

抽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期,在齐穗至开花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根据天气情况和小麦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防治次数,初次用药后7 d内如果遇雨连续高温多雨天气,必须进行第2次防治。药剂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900 mL/hm2、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3 000 g/hm2、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同时可根据田间各种病虫情况合理选择药剂复配剂,配合叶面喷肥,补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搞好“一喷三防”,以提高小麦抗逆性,预防小麦后期倒伏、早衰和干热风危害[5]。

5 参考文献

[1] 姜玉英.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甘斌杰.2002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3(3):361-362.

[3] 马海华,彭卫兵,高宗仙.2014年繁昌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7):7-8.

[4] 仲凤翔,邰德良,梅爱中,等.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3(1):4-5.

[5] 万育民,乔伟.浅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2(7):23-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防控措施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