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摘要 介绍了桂东南地区冬闲稻田双胞蘑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时节、场地选择、原料准备、堆料及翻堆、上料及播种、科学管理、适时采收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冬闲稻田;双胞蘑菇;栽培技术;桂东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46.1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11-01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又称蘑菇、洋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市场接受度高,鲜菇或加工制成的盐水菇均有较好的经济价值。桂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冬季霜少无雪,温度一般在10 ℃左右,春季温度一般在16~22 ℃,且较为潮湿,适合冬季栽培双胞蘑菇、春季出菇。若能利用稻草在冬季闲置稻田搭小拱棚进行双胞蘑菇的种植,不仅成本低,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农户收入,减少焚烧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桂东南地区冬季霜少无雪,冬季闲置稻田利用较少,在冬闲稻田搭小拱棚进行双胞蘑菇的种植,不仅成本低,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农户收入,还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4月整个稻田种菇结束,就可以重新整地,进行早稻种植。废菌料混入稻田中,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可增加稻谷产量,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以往大量焚烧的稻草也有了用武之地,不再污染环境。利用稻田和稻草栽培双胞蘑菇,不仅开发了稻田资源,也是农民致富的途径。
1 栽培时节
桂东南地区一般种植2季水稻,早稻一般在4月下旬插秧,7月中旬左右收获,晚稻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插秧,11月上中旬左右收获。双胞蘑菇培养堆制发酵24~27 d,播种至覆土约15 d,覆土至出菇约20 d,结合农事季节安排:堆料为10月15日至11月15日,播种覆土为11月15—30日,出菇为12月20日至翌年4月初。
2 场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易于排水,离猪、鸡舍较远,水源近、卫生,取土方便的稻田作为栽培地点。选择排水良好、近水源、靠近种菇田、地势平坦的场地作堆料场。菇床用石灰划线,厢面宽0.9~1.0 m、长10~12 m,铲尽建棚地面杂草,挖好建棚四周排水沟,一般每个菇棚以宽2.5 m、长10~12 m为宜,即菇床左1 m、右1 m,中间通道50 cm。菇棚用竹条做“人”字斜撑,每隔1.5 m做1个,菇棚高度1.8 m,横条每隔一段可用竹片绑1根横条,搭好棚架后盖上薄膜[1]。
3 原料准备
栽培双孢蘑菇主要有粪肥、稻草、饼肥、化肥、石膏、石灰、尿素。水稻收获后收集稻草,稻草要堆在距播种大棚较近的空地上,不用粉碎。牛粪要提前拉回晾半干捣碎,也可晒干捣碎存起备用。此外,还需要准备由稻草编成的厚5 cm的草帘,用于覆盖保湿。
以1 m2栽培面积计,常用高产配方:稻草50%、牛粪46%、石灰1.5%、过磷酸钙1%、尿素0.5%、石膏粉1%,pH值8左右。若缺少粪肥,可调整配方,达到栽培需求即可。
4 堆料及翻堆
4.1 建堆
稻草、牛粪应干燥无霉变,按配方称好,牛粪碾碎,提前1 d把牛粪、稻草充分预湿好。底层铺30 cm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牛粪、花生麸和稻草,每层高度25 cm左右,一直堆到料堆高达1.5 m以上。从第3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并逐层增加,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水分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下面3层不浇水,从第4层起越往上铺,浇水越多,尿素等辅料在建堆时逐层加入。堆好后,四周整齐、垂直,顶部要堆成龟背形,堆顶用草片或农膜覆盖,以防日晒雨淋。
4.2 翻堆
当堆料温度升至75 ℃并开始下降时,采取内翻外、上翻下的办法翻堆,重复4~5次,视情况补水和石灰,拆堆前1 d喷0.4%敌敌畏液杀虫,过程总计约28 d。
第1次翻堆:建堆5~6 d后即可翻堆,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尿素和过磷酸钙,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为准,料堆中间每隔l m设排气孔。整个堆制过程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第2次翻堆:第1次翻堆后4~5 d,堆温可达75~80 ℃,进行第2次翻堆。翻堆时,分层加入石膏,尽量抖松粪草,有利于均匀发酵,并在料堆中设排气孔。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第3次翻堆:第2次翻堆后3~4 d,即可进行第3次翻堆。将石灰粉分层撒在粪草上。料堆中间设排气孔,改善通气状况。第4~5次翻堆:隔2~3 d后进行,使粪草均匀混翻。
5 上料及播种
将堆好的料从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石灰的厢面上,让其散热冷却到28 ℃以下,在气温稳定在25~30 ℃,选阴晴天17:00—18:00抢时下种,然后抖散并混匀后铺在厢面上,铺料厚度为20 cm左右,料厚薄均匀一致。边铺料边播种,每1 m2撒播1.5瓶菌种。
6 科学管理
6.1 发菌管理
播种后及时覆盖细土,覆土泥应选择除去表层的土,经过消毒处理,无病虫害,具有团粒结构,持水力强的黏壤土(沙土不能采用),覆土厚度以4~5 cm为宜,土粒最大不得超过鸽蛋大[2]。盖地膜保温防雨,1 d后改用编织袋覆盖,4 d后揭开编织袋,改盖稻草帘,草帘上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播种7 d后加大换气量,保持湿度在65%左右。蘑菇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4~26 ℃,若温度较低,则生长期会延长。
6.2 越冬管理
8 ℃以下基本不能形成菇蕾或不能正常生长,需进入越冬管理。将农膜、草帘盖好并用土块压实,晴天中午隔天通风。菌丝发育好的尽量不喷水,菌丝发育差的隔周的中午喷1次水,用0.1%~0.2%尿素溶液补充水分和营养。
6.3 出菇管理
①秋菇管理(11—12月)。喷水一般根据天气状况、菌丝强弱、覆土厚薄等灵活掌握,并做到晴天多喷,阴天少喷;菇多多喷,菇少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②冬季管理(1—3月)。气温降至5 ℃下时,双孢蘑菇停止生长。一是清理床面,撬动土层,以利透气,对露出土层的菌丝进行补土,以保持菌丝活力。二是喷水保湿,10 d左右喷水1次,喷水后待土面稍干盖薄膜或草帘。三是保温通风,草帘或薄膜上下交替覆盖,以利保温通气。③春菇管理(4—5月)。当气温回升时,注意增加喷水量,要轻喷、勤喷,喷水量由少到多,加速出菇,力争多出春菇[3]。
7 适时采收
当菇蕾长到菌盖直径达到3~5 cm、菌膜未破裂、菌褶没有裸露出来时,就要采收。一般适温下5~7 d便可采收[4]。采收时,采大留小,旋转摘下,注意不要伤及周围的幼菇。每采一潮菇后要清理厢面,挖掉老根,补上新土,通常可以采收4~5茬菇[5]。
8 参考文献
[1] 陆发德,何剑芳,周运萍,等.灌阳秋冬稻田蘑菇栽培技术[J].广西园艺,2008,19(4):56-58.
[2] 周文利.黑膜小拱棚稻田双孢蘑菇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7):70-71.
[3] 别士平,李涛,付祖科,等.双孢蘑菇稻田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9(5):51-52.
[4] 侯立娟,王浩东,葛静波,等.双孢蘑菇轻简化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262-264.
[5] 姜岩.食用菌的贮藏保鲜技术[J].科技风,2007(5):38-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