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李晓翔
(1.楚雄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国有资产与信息化管理处,云南 楚雄 675000)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李春梅1,李晓翔2
(1.楚雄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国有资产与信息化管理处,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按照“卓越计划”的目标,从学生差异、实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监控、成绩评估方式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实验课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教育;计算机导论;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1]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高校为计算机学科这个工科专业的新生开设的一门“引导性”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进行入门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可以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会影响着他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作为教学的完整性,计算机导论的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加深理解理论课的各个知识点,还应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多年来计算机导论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各高校中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时过多,实践实验课时较少;二是实验内容与理论脱节,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脱节,一些高校把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实验课上成了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几乎一样的实验内容,在有限的实验课内,有的学校把大量的时间都拿来练习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2003等,有的高校稍好一点,在此基础上加上一点硬件组装、网络信息检索内容。这样的实验方式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帮助非常有限,也起不到课程引导的作用,会让很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失去了专业兴趣。
“计算机导论”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2],在“卓越计划”这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从一年级的新起点开始,提高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是值得广大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下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实验教学提出几点改革思路。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3]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快、重在实际操作的学科,教学内容如果一成不变,显然无法适应变化的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学科感性认识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4]因此,作为高校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首先要对当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有足够的了解,对新技术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规划,把一些社会上、工作中用到的新技术新思想整合优化到教学中。如果实践教学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对整个课程进行了改革,在72节的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实验课时,课时安排由原来的48+24,调整为42+30的形式。淘汰陈旧过时、起点过低的实验内容,经过整合优化,把实验分成基础性实验项目与拓展性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目标要求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 基础性实验项目与课时安排
表二 拓展性实验项目
对于拓展性实验项目,学生可在实验课时中做,也可在课后做,其目的是进行知识性扩充,以便计算机基础好或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地区差异或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刚入学的新生“计算机初始水平”和“心理因素”差异大,我们在计算机导论的第一次课就做了一个调查。
从计算机初始水平来看,主要有这三种情况:一部分来自偏僻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操作也不会;一部分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机,但只会一些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了解很少,思想上认为计算机专业等同于打字做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甚至在高中时学校已开设过如VB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
从心理因素上来说,有的学生是因为兴趣而在高考时报了计算机学科这个专业;一部分学生只听别人说过可能该专业的就业形势要比其他专业的好一些就盲目地选择了该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占,这部分学生中有的是专业调剂过来的,有的是高中时的班主任告诉他们只要分数线能够上线,读哪个专业都行就随便填写了计算机专业。
鉴于以上所述的差异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不能一刀切,要“因人施教”,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实践教学:基本操作几乎不会;基本操作会一些;中学时办公软件操作已熟练,会玩游戏。每组由一位初始水平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参与到教师的实践教学中来,担任相应组的“小老师”,当其小组的同学有不会做的实验时,组长要协助老师来指导他们的实验。教师列出的实验项目中对三组学生分别给出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要求,相应的实践内容就算完成,若拓展实验做得好,还有奖励。这种分层的实践教学方式让“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能摒弃自卑性心理,迅速从基本的实验训练开始积极地学习,也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还有能力去进行拓展实验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经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导论的实验环节中,传统的方式是学生按每个实验要求去做,教师在实验室巡视并对学生做指导,课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老师对实验报告打分。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相互抄写实验报告,交差应付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用了三级监控结合方式,一级:老师在实验课上加强实验指导,通过指导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状态,结合第一次课上调查的分层情况,及时对不同的学生做出指导调整;二级:每次实验课后,每组组长要与教师交流本组组员的训练情况,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和能力;三级:每次实验后,除了填写标准格式的实验报告外,每个学生要写一份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老师不仅要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而且还能从他们的心得体会中了解到学生做实验的整体情况。对于学生来说,对每个实验课后写心得体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很多高校采用传统的评价形式来评价这门课程的综合成绩,如期中卷面成绩30%+实验成绩30%+期末卷面成绩40%。我们在改革中摈弃了这种方式,每个学生的实验综合分值由三部分组成如下表三。
表三 实验成绩评估表
在具体实施中,每块实验评分采用百分制,三项平均得到该对应实验的平均分,最后九个实验的综合得分再次平均得到该学生的基础性实验得分,该基础性实验得分与期末理论成绩各占50%的比重。
创新能力是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能力,也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5]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了良性的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运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指如何采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手段,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6]为此我院拿出实验经费对学生的拓展能力进行评奖,教师在全班展示学生每次完成拓展实验内容后的作品,并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每个作品的前三名,分别评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是奖状和计算机相关的参考书,同时该项奖励计入到学生每学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这一激励机制的引入,能让学生在大学的起步阶段就能感受到计算机专业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卓越计划”得以实施的关键,而这两个能力的养成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抓好。计算机导论的实验课为学生的这两种能力锻炼提供了机会,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盲目学习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后期的工程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07):20—24.
[2]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J].计算机教,2009 (24):149—152.
[3]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EB/OL].http:// WWW.moe.gov.cn,2012-06-20.
[4]王苗,王亮,张国春.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5):26—28.
[5]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1—17.
[6]宁敏.浅谈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激励机制[J].高等教育,2009(02):7—8.
(责任编辑刘洪基)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5)03-0064-04
*基金项目:云南楚雄师范学院2013年教改立项项目,计算机导论主干课程建设。
收稿日期:2014-11-07
作者简介:李春梅 (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义Web和信息检索,高等教育教学。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omputer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Based on“Excellence Program”
LI Chunmei&LI Xiaox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Technology,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Bureau of National Asset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Computer Introduction“course.According to the“excellence program”target,Re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s explored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onitoring,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Key words:Excellence Program;Engineering education;Computer introduction;experiment contents;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