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燕,谢 立,陈志刚,胡 芳(.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 成都 60059;.成都市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四川 成都 6005)
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调研报告
罗德燕1,谢 立2,陈志刚1,胡 芳1
(1.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59;2.成都市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四川 成都 610051)
为了了解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现状及需求,开展了针对成都市市民喜欢科普基地的原因、近期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及信息来源、参与科普活动的障碍、喜爱的科普知识的类别、获取途径和表现形式这7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分析可知,成都市市民科普文化消费呈现上升的趋势并趋于理性。要加强对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的引导,鼓励各个科博场馆塑造自己的品牌,建立健全网络科普的法律法规,促进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的健康发展。
社区科普;成都市市民;文化消费;调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服务更多的成都市市民,针对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现就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现状及市民的科普需求,2014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调研小组成员通过网络QQ以及深入成都市新华公园、春熙路的伊藤洋华堂和茂业百货以及群光百货,梅花川剧团的儿童剧场、某企业会议现场、川大2014校园宣讲会现场等地点开展调研活动。本次现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48份;网络回收36份,共计384份。
参与本次调研市民的年龄各阶段都有,主要的人员集中在19岁到4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79.42%,其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也是参与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对调查表内容以及现场面谈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
2.1喜欢科普基地的原因
对成都市市民选择走进科博场馆的原因调研显示,满足观众的“个人兴趣爱好”是观众走进科博场馆休闲的主要原因,“科学知识普及需要” 排名第二。从个人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工具价值观支撑着终极价值观[1]。而观众的个人兴趣爱好作为终极价值观决定着观众的工具价值观,即,把去科博场馆这一行为作为实现自己终极价值观的手段。同时,排名第四的“文化艺术修养需要”也从属于“个人兴趣爱好”这一终极价值观。
“培养孩子素质需要”以及“提升自己素质需要”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五。显然,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引导着家庭成员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故,科博场馆要知道,孩子是 “福神”,先照顾好小孩,使顾客心里舒服,是永远有效的经商手法[2]。同时也显示出,家长对孩子及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视。(见表1)
2.2参与最近一次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
就最近一次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距现在有多长时间的调研结果显示,人们参与科普活动的频率集中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成都市市民在1个月至半年时间内去科博场馆参观过的观众达到了人数比例的70.33%。这说明,成都市市民对成都市科博场馆不仅很喜爱,而且也乐于选择成都市的科博场馆作为休闲场地之一。(见表2)
表1 市民对科普基地喜欢的原因
表2 市民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
2.3市民获取科普活动的信息渠道
从成都市市民参加科普活动时信息获取来源看,“朋友介绍”作为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仍然影响着人们科普消费的选择。“报刊”排名第二,说明报刊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成都市的报业对人们科普消费的影响力依然强大。
“社区海报”和“某个QQ群”在信息来源的影响力方面并排第三。由此可知,成都市的社区科普发展良好,而QQ群作为现代交流的媒介,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途径。(见表3)
2.4参加科普活动的障碍
表3 参加科普活动的信息获取来源
清楚地了解国家在科技强国之路上存在的哪些障碍[3],是科博场馆必须做好的准备,从而也能更加有效地为成都市市民提供科普服务。
“休闲时间有限”作为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障碍之一,其比例高达62.76%,排名第一。这说明,成都市民生活节奏加快,科博场馆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面对体验经济时代的挑战,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通过量身定做的科普教育活动以吸引观众,为观众创造体验价值。
“科博场所距离市民家居地较远”成为影响人们参与科普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并排名第二。由此可见,家庭住址与科博场馆距离远近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市民的科普文化活动一般会选择距家较近的科博场馆,并且由于经常性的体验而引发了对科博场馆的喜爱。同时,科博场馆也需要从传播媒介和科普活动内容等方面入手,树立品牌效应。
“门票等费用较高” 的比例为27.34%,排名第三。博物馆提供的科普教育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内容之一,也存在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4],故也需要通过门票等实现价值的转化。虽然门票收入在科博场馆的实际经费中占的比例较小,但是,门票一方面可以起到限制参观观众的数量,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门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博物馆日常运行的支出。
“没有伙伴陪伴、家庭和工作压力较大、孩子周末兴趣班太多”成为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障碍。由此折射出市民对自己内在需求满足的延迟方面,会由于现实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见表4)
表4 市民参加科普活动的障碍
2.5喜欢的科普知识的类别
市民喜欢“天文知识”的比例为44.27%,排名第一;而“地理知识” 和“航空航天知识”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古语说得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由此可知,市民们不仅追求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藏着中国人民的科技强国梦。
市民喜爱“恐龙知识”的比例为41.93%,排名第二。在地球发展史上,恐龙统治了整个中生代,然而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消失了。首先,恐龙未解之谜,诱发人们的好奇心,促进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思考和探索,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继续前行。其次,恐龙统治世界的启示给现实世界人类提供了参照,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人类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等。
根据市民的喜好程度,地震知识、环保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养生知识、食物安全知识、消防知识、消费知识等依次递减,这些都表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希望能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现代科技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5]。(见表5)
表5 市民喜欢的科普知识的类别
2.6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
从成都市市民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看,传统的书籍的比例为72.66%,排名第一;杂志和报纸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市民普遍认为,书籍、杂志、报刊在科普知识地编写上首先对科学性进行了把关,其次,也注重科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市民也通过不同的网络途径获取信息,网站的比例为63.28%,排名第二;微博 、微信、QQ群分别排名第五、第六和第八。由此可见,一方面,网络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一方面,人们对如何鉴别科学与伪科学比较迷茫,希望网络科普纳入法律范畴进行管理。
“社区科普展板”虽然排名第七,但是仍然展示了社区科普的魅力。一方面要对社区居民科普消费进行有效引导,引领科普消费时尚,另一方面,要转变社区科普的观念,由“居民客体化”向“居民主体化”转变,解决社区科普的现存问题[6],促进创新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见表6)
2.7喜爱的科普表现形式
在信息社会,人们喜爱的科普表现形式首推“网站”。网站作为信息社会的传播媒介,其科普展示不仅有声音、有图像,还有让人爱不释手的闯关的小游戏。这对科普知识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一个挑战,也是科普发展的新途径。
“实物展”和“体验室”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夏令营(冬令营)”和“亲子活动”并列第六。由此可知,科普传播的过程中大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听到的会忘记,看到的会消失,只有经历的才容易留在记忆里”。同时,人们扩展了自己对“科普”内涵的理解,不仅仅包括科普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科普书籍、科普长廊和宣传画或者宣传画册”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和第七。由此可知,市民还没有抛弃传统的科普表现形式,其作为科学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在科学普及中仍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7];同时,时代的发展也向传统的科普表现形式提出挑战,要注重科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数量的增加来促进质量的提升。(见表7)
表6 市民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
表7 市民喜爱的科普表现形式
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知,成都市市民科普消费呈现以下特点:
1) 成都市市民渴求科普知识,科普文化消费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虽然成都市的科博场馆在成都市市民文化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如果加强对成都市市民科普文化消费的引导,发挥社区科普的力量,那么一定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科普文化消费的需求;
2)网络也影响着人们的科普消费,网络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介,需要加强对网络科普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网络科普的健康成长;
3)市民的科普文化消费呈现理性消费的趋势,科技强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市民通过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解决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从而让科技实力强大的祖国成为我们和谐生活的坚强后盾。
鼓励和引导成都市市民科普文化消费的方向和时尚,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成都市市民的科学素养,为市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养分,而且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途径之一。
[1]【英】戴维·莫尔登.李萌译.NLP式管理—提升领导魅力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9:17
[2] 陈姣,科特勒的24堂营销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1):96
[3] 【美】Stefan Mumaw.李莹译.创意特训营-30天超级灵感唤醒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66
[4] 陈晓春.非盈利组织营销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7):53
[5]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13-06-25)[2014-12-03].http://www.cast.org. cn/n35081/n35488/14815855.html
[6] 龙叶先,高波,曾国屏.[J].科普研究,试论社区科普模型的“居民主体化”转向,2012(4):13
[7]繁荣科普创作专家谈—科普研究学术沙龙(第3期)纪要.[J].科普研究,2011(6):5
G26
B
1004-1168(2015)04-0041-04
2015-06-24
成都市科协2014年度资助调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100)
罗德燕(1973-),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与科普教育。谢 立(1986-),四川嵋山人,本科,成都市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科员,研究方向:科学技术普及。陈志刚(1960-),四川成都人,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岩石、古生物鉴定。胡 芳(1960-),四川仁寿人,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翻译与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