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红明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是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结合实践,探析巧抓课文结尾教学,对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巧抓 课文结尾 深化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14
世界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我的创作经验》中指出:“结尾的问题是最难的一个,差不多跟命题一样难。”巧抓精妙的结尾进行赏析教学,定能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抓意蕴丰富的课文结尾,能深化对课文特色的鉴赏。有的课文结尾奇特,立意新奇,蕴藏着许多艺术特色,如果不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赏析,则不但不能领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而且错失了给学生艺术享受的极佳机会。
如《甜甜的泥土》结尾:“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这是一个诗化了的结尾,意蕴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这诗一般的结尾与前面不但在内容上照应、结构上浑然一体,而且蕴含着“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这一美好的主题。所以在课文结束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这一段话,然后体会一下王小亮舌尖上感到泥土甜丝丝的情景,再思索一下“泥土甜丝丝”的寓意以及与前文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关系。学生不由得为这意蕴丰富的结尾拍案叫绝——这诗情画意含义无穷、内容结构珠联璧合的结尾描写,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由此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特色的鉴赏。
二、巧抓凝练冷峻的课文结尾,能深化对课文主旨的领悟。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大出人的意料,但在凝练冷峻之中却凝聚着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中如果巧抓这样的结尾进行探究,可引起学生对全文作深入的思考,从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如小说《窗》中那位不靠近窗户的病人费尽心机,最终梦寐以求,终于挪到窗前,遗憾的却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这种令读者都感到意外的结局看似冷峻却凝练着小说深刻的主题。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句子进行设问:“这个故事的结尾你们感到怎样?”“为什么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只是里包含着什么?”学生联系整个故事分析:“只是”中包含的结果与那位不靠近窗户的病人所希望看到的落差极大;那位不靠近窗户的病人与另一位靠近窗户的病人看到的窗外景象截然相反。学生又由此认识到这些落差,其实是两位病人的心灵落差所致,也包含着作者对卑劣灵魂的鞭挞,对美好心灵的赞美。联想至此,两种人生结果便呈现在学生面前:美好心灵的人能领略到人间完整的美,直到生命的最后;而心灵卑劣的人,永远无法窥见美,只能苟延残喘到人生的结束。由此,引发学生对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更深地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三、巧抓发人深省的课文结尾,能深化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的课文由于作者精妙的构思,使得文章的结尾处,留下了许多问题的空白,需要学生联系课文,并发挥充分的想象,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这样的结尾就必须要加以鉴赏,才能促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孔乙己》的结尾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按照前因,后果应该是“大约孔乙己死了”,可后面又添加了“的确”。这不仅与前面的原因不一致,而且直接与“大约”矛盾。于是在学生阅读鉴赏课文快要结束时,我提出了这一质疑,让学生讨论,帮助我解开心中的疑团。经过全体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小组代表发言解开疑问:说“大约”是因为“我”再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词用得正确;说“的确”是因为掌柜只关心孔乙己欠的帐,其他人只是把他当笑料,那些举人更是不把他当人。所以在那个社会,一个“靠手走路”的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的确”一词也用得正确,而且用得妙。这样一对矛盾的词才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让大家共同批判那罪恶的科举制度。通过阅读欣赏和探计,学生加深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巧抓号召性的结尾课文,能深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许多好的文章,在其结尾多具有呼唤或号召性,而这种极富感染力的结尾都是在前文情感的基础上喷发而出的,所以抓住它进行赏析,不仅能进一步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脉络,而且能深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如《海燕》结尾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用祈使的语气,满腔热情地呼唤暴风雨,表达了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表达了无产阶级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怒和渴望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思想感情,富于号召力。巧抓这样的结尾进行设问,不但能使学生对作家感情进行体验,而且也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极好契机。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分析怎样朗读这最后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朗读;朗读后,你们感到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行动。通过探讨,学生认为,当时沙皇独裁统治即将被无产阶级所推翻,作者希望有更大的革命风暴,希望革命胜利尽快到来,所以应该读出作者那种渴望的心情……于是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呼唤起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呼喊,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他们深受革命精神所鼓舞,决心也像作者及时人一样,积极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去……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