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吉琼
(四川理工学院 政治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 其历史文化遗产灿若星河,经全国核定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7 万余处[1],其中进入《世界遗产名录》47 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2],仅次于意大利,而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已达4295 处[3]。其中,四川省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国保单位有229 处之多,而省级文物保护(以下简称“省保”)单位有1062 处,市、县级则多达3351 处[4]。 地处四川南部、享有“千年盐都”美誉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自贡市,拥有国保10 处、省保41 处和市级文保53 处[5],且有一半以上的国保单位为盐文化遗产,包括燊海井、西秦会馆、桓侯宫、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和东源井古盐场等。 只有保护好自贡这些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相对完整的发展轨迹,以及全面窥探和解读自贡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也才能够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运行的内在机理、本质规律和生命动力,从而使自贡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深植于牢固的历史文化“根基”上,在丰厚的历史沃土中汲取精髓,而充分发挥源动力的作用,迸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产生出更强大的创造力。 即越是扎根历史文化土壤深厚的城市和历史根脉越发达的城市,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越具有个性魅力和充满活力。比如,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的苏黎世、日内瓦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因为一座城市的发展,也像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一样,只有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禀赋,遵从符合个体内在的生命发展之“道”,再结合外在的助推力和发展方式,才不会迷失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失去个性魅力,所以绝不能盲目借鉴甚至抄袭他人,而且对城市历史文化了解越深、挖掘越多、认识越充分,对城市的现代建设就越充满想象力,也越富有活力和越具有创造力。 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6]。 有位学者也说过:“没有文化传承,城镇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灵魂和情感。 ”[7]
井盐木质天车(以下简称“天车”)是我国盐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盐业历史文化和盐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它是自贡盐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盐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而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深厚的人文价值和浓郁的艺术价值及丰富的美学内涵;作为工业遗产,它是自贡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记录自贡盐产业水平、盐业科技发展和盐化工进程的载体,也是自贡劳动人民对地方城市发展和历史生活年代的特殊记忆与怀念的物质载体。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工业遗产的“历史、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审美等价值长期被忽略。 更有一些城市决策者认为从生产领域淘汰下来的内容是废弃物,……是城市以及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和障碍”[8]。 直到近年来,全国各地从政府到社会各界才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从而积极保护并大力挖掘和开发本地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 单就自贡而言,在涉及老工业城市发展问题和盐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方面的主题时,从政府到学界逐渐重视其盐业历史文化的古遗址、古建筑和古盐道等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作为千年盐都重要标志和珍贵遗产的天车,却一直未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其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挖掘,而致其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毋庸置疑的是,天车的被弃、被毁和日渐消亡,会对自贡这座千年盐都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也会对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加强对天车的全面保护和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著名井盐史专家宋良曦提出,天车是自贡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活教材”,应该建立“天车文化历史公园”[9],因为只有保护好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天车,才能保全盐都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应对其加以“永久性”的保护[10]。 美国专家罗泰也曾在自贡进行考察后指出:“如果对吉成井遗址进行保护维修,将是世界级工业现场遗址博物馆”[11]。
自贡于1986 年成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盐业历史和文化是她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盐文化遗产保护也是自贡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最大的特色之一。
1. 成立了相关的机构和制定了有关的法规、条例。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在最近几年,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城市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并成立相关组织和机构,如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等,先后出台了《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0)、《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06)和《关于加强天车保护的意见》(2006),以及《自贡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0)》(1988 版)和《自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2014 版)等,也提出了把天车等诸多的历史文物纳入“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而且提出要把“在世界科技史、文明史上最具自身特色和唯一性的井盐文化遗产“推向世界”的目标[12],也颁布了系列旨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法规和条例。其中针对天车保护,市政府在2006 年的《关于加强天车保护意见》中提出,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划”,并“使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以及要“紧急补充一批年轻辊工,提高他们的待遇”等。
2. 制定了有关的保护计划和进行了相应的培训。 早在2007 年,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就制定了“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实施计划,还编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传承》培训教材,并于2008 年完成了对吉成井天车群第一期的抢救性维修工作,次年又开展了“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承人培训班等。 尤其在市政府的“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天车保护的项目就有12 个,包括自贡古盐场天车群的保护,燊海井气卤井的修治,燊海井碓房、灶房及大车房的维修和吉成井的维修等。
3. 对天车的实体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截止目前,自贡天车尚存18 座,其中国保级6座,市级12 座。 按照《关于加强天车保护的意见》中“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权属四川久大集团有11 座、自贡市文化局4 座、自贡市燊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 座、自流井区政府1 座和大安区政府1 座。 同时,保护状况较好的有11 座,其中10 座①仍在生产使用中,只有小桥井②已停用;遭受严重损毁的有4 座,包括吉成井天车等,但已经得到较好的修复,其所属权也在2008 年由自贡文化局转到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名下。此外,有3 座因无人看管,且存在安全隐患而处于废弃状态。
1. 地方政府制定有与之相联系的总体开发利用规划,但没有具体对天车的开发利用进行目标规划。 尽管地方政府制定了与盐文化相联系的开发利用规划,比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贡城市总体规划等,以及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还提出了要以“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为特色,打造“盐、龙、灯”三大旅游精品,并以盐文化主导大旅游产业作为自贡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打造中国燊海井—吉成井盐史文化博览园、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园等规划中,都没有对盐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天车进行具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规划[12]。
2. 对天车的生产功能进行了较好的维持,但缺少对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方面的开发和利用。 迄今为止,有10 座天车仍在被生产使用,其中8 座为自贡盐业服役时长超过100年,而最短的也有47 年,最长的则达182 年。 同时它们也得到了权属单位比较好的维护,平均每座天车每年的资金投入在1—3 万元左右。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天车作为盐业生产工具,而对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缺少意识和探究,致使其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等综合价值一直未得到积极开发与利用。 甚至在20 世纪90 年代, 天车被视作淘汰的生产工具、累赘、负担及安全隐患而遭到大量拆除,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关方面只重视“立竿见影”类的经济效益项目,以致目前仅存的18 座天车中,有9 座仍然是靠维持其传统的生产功能而带来经济效益,而仅有燊海井在旅游开发方面创造了一些“附加值”;对于其他已经停止生产使用的8 座来说,则只有吉成井等4 座已被纳入到开发利用的规划中,而余下的4 座连修复和进行基本的保护都难以保障,就更不用说开发与利用了。
1. 缺乏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认识。 这应该是所有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因为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直接指导和影响人的行动。 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常识,尤其是对它们隐性功能和软性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相当数量的文物及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正以平均每年2000 处的速度消失。 就自贡天车而言,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再到社会各界,一直缺少对其作为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专业性强的专题研究和针对性强的专项研究工作,致其重大社会价值未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展现,而在无知和盲目中任其消亡,或者拆之、毁之。 可以说,对大十四井、新大六井等两座省保单位的天车以及对近代建筑盐商宅第“罗园”等一系列文化遗产的损毁、拆除,就是缺乏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之不可再生性、独特性和宝贵性的认识,因而没有充分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2. 缺少专项经费和经费来源渠道是天车保护工作中的难题。 一般说来,对于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在被使用中的天车,每年所需的日常维护费用大约1—2 万元,而对于已被损毁的天车,即便是一年一次的“小修”,每一座也需四五万元左右,如果是五年一次的“大修”则每座从十几万到二三十万元不等,所以18 座天车每年的日常维护费用少则四五十万,多则四五百万。 然而,目前地方财政每年在文物保护资金的总额投入100 万元左右,这对于有上百处文保单位的自贡而言如杯水车薪,并且真正能够落实到用于天车的保护经费则少之又少。 据有关人员反映,多时一年有20—30 万元,少时则一分钱也没有,即地方政府几乎没有进行天车保护的专项资金,也没有其他单位、部门或企业,亦或社会团体与个人的资金来源。 只有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国保单位如燊海井和吉成井天车群等,保护资金才比较充足,而其他要靠地方财政拨款的文保单位则难以得到维护,宝隆井、通虹井、源通井等需要实施抢救性维修天车在无经费的状况下“坐以待毙”。
3. 缺乏专业人才也是比较严峻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天车逐步退出生产领域,其技术工人(辊工)日渐减少至所剩无几,由20 世纪初的30 余人减少到现在的8 人,且平均年龄达50 岁,最小的也有38 岁,而最大的已近60 岁。 他们的待遇也很低,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高空作业也只有几元一天的补贴,而且工作艰苦,还有一定的生命危险,从而使得天车的建造技艺和维修技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同时,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当前政府及有关部门还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体制,表明其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和管理方面的疏漏。另外,更缺乏有关的专业研究人才。从自贡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到地方高校、研究机构与社会各界,都比较缺少文博、文化、历史、法律、建筑、艺术、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才,还没有对天车的保护及开发利用进行多角度的、专门性的探讨和研究,而无法形成跨学科、综合性的“集体攻关”研究团队,导致该项工作缺少必要的智力支持。
4. 没有应用现代专业保护技术。 文物与文化遗产的现代保护技术应该文理交叉、理工渗透,属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既涉及数、理、化和历史、文化、文物考古等诸多学科的一般知识,又需要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修复技能和数字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国内总体比较缺乏这类复合型和高级别的专门人才,加上地方经济、社会因素及人才待遇等各种原因, 使得自贡天车对现代专业保护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空白阶段,如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新兴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5.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天车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虽然基本形成了由“政府领导—文化局指导和监督—企业及有关权属单位实施”的天车保护管理体制,使其初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由于长期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具体的问责机制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迄今只对在进行生产使用的天车和经费相对充足的国保级单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复和定期维护,或者临时性抢救和修复濒临消亡的天车,而对无钱“救治”者仍只能任其自然,所以对我国这一具有相当高度的宝贵遗产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保护模式,也更谈不上施行专门性和科学性的保护措施了。
6. 缺少对具体法律、法规的实施。 按照国家先后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和四川省政府颁布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6]21 号),都要求对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中,并要求制定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还要“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13]。 然而,在自贡市政府2006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天车保护意见》中,提出了建立起“天车保护的长效机制”,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划”,“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以及“紧急补充一批年轻辊工,提高他们的待遇”等,然而近十年过去了,却因各种因素这当中没有一项落到实处,也因为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没有建立起当地的文物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
7. 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及自贡的各家媒体和网易网站等都不时有关于自贡天车的报道,也有一些相关部门或专家、学者们不同程度地对天车做过一些论述,甚至为保护天车而奋臂呼吁,但由于较长时间以来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缺乏对天车及相关文化遗产的足够重视和相应的责任感,以及一直不曾有专门性的研究,所以目前对于天车文物保护及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远未形成集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科普宣传和大众宣传范式。
天车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于一身,谱写了盐都近两千年辉煌历史的壮丽篇章,不仅是自贡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也是我国盐业史和科技史上的一颗奇葩。面临这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日渐消亡的危险,加强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对其社会价值的充分挖掘及适度、有效的开发利用也是当务之急,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路。
1. 强化对地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知识与保护理念。 具体对天车而言,由于学界一直缺乏专题性和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即缺少从其内涵和外延等客观本体进行科学而系统深入的探究,也缺少从人文、艺术、社会和经济的角度等主观意识进行科学、全面的探讨,所以在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一直缺乏相关的理念和战略眼光。 因此,需要学界及有关科研机构从天车自身的特点、特色、功能、效果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生命力与创造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阐释其文化内涵及价值内涵,也要从其外在的社会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变迁、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推动保护工作从外延性保护走向内涵式保护,从单一型保护走向综合型保护,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悦人、以文树人的时代作用。 同时,开展和普及社会各阶层对天车的认识,帮助人们了解天车作为千年盐都标志性符号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形成井盐文化乃自贡城市“立本之根、展业之源”的思想,以及与天车及其文化根脉“同生死、共存亡”的共识,从而增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推动人们的保护意识和理念的发展。
2. 出台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规划目标和相应的法律、法规[14]。 自贡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天车保护意见》中,明确要求区(县)人民政府、市级部门把天车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市“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也涉及到对天车保护利用的项目达12 个,但实际上,目前有关部门并没有形成长远的战略规划目标和近期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对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技术人才及传承人才的规划与培养,也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符合国家及上级政府部门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条文,而难以切实地对天车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故应对全市天车遗产的保护做战略性的整体规划, 制定具体的中长期保护计划及达成目标,并制定有关传承保护天车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与法律条文,确定保护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具体措施、资金渠道和监督机制,以及把执行的效果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或追究法律责任等,从而破解珍贵文物保护中的重大难题和事关传承与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问题。
3. 搭建多渠道的融资平台。 在天车及相关文化遗产的专项科研经费与保护资金上,除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上级政府拨款外, 地方政府还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合法手段, 向企业、团体和个人及社会各界募资,以及积极出台有效的地方政策,鼓励和刺激社会各界的参与,因为“如果广大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我们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15]。
4. 实施人才战略。 可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基地,进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保护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高级别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文化、文博部门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形成专业化、多层次、多渠道、覆盖广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
5. 开展科技创新。 在对天车采用传统保护方式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应对预防性保护技术、修复技术和加固技术等进行创新,包括材料和工艺等,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科技,构建天车及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以完整保存和充分展现天车既具有地方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唯一特色,和集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6. 建立现代科学保护模式。 由地方政府主导,整合地方资源优势,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协同合作机制,以及覆盖全市相关部门的科研基地,以形成集体攻关的联合机制和“合力承担,各自担当”的良性互动模式,既分工明确又相辅相成。 在此前提下,可建立起两种保护模式:(1)整体环境的保护:对天车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原地保护和整体保护,政府、企业和居民自己保护相结合,还可以考虑对整个保护区进行空间载体营造,通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的整合,既传承又创新,既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天车的重要性,也对其重要结构的改变降至最低限度,在“复原”的基础上增加天车的现代用途,在恢复其原生价值的同时展现其衍生功能,比如进行原生地、专门性和规模群体的展示与体验,而且利用它们开展民间活动,创新城市生活方式等;(2)博物馆式的保护:纳入盐业历史博物馆,进行博物馆式保护,包括运用文字描述、实物征集、录音、摄影、摄像等传统手段和数字化与三维(3D)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分类、保存、恢复和模拟有关天车的所有信息,包括建造技艺、历史变迁、保护现状与现代开发,充分展现、演绎和衍生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比如开发动漫制作和智力游戏等。
7. 开创交流与传播途径及创新宣传内容。 首先,由政府主导,搭建起汇集政界、学界、工商界、媒体、文艺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平台,奠定进行广泛交流和传播途径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和搭建国内国际的各级各类交流平台和渠道,对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交流成果进行广泛传播,除了传统的媒体方式外,应积极增加对新媒体的使用,进行跨区域乃至开辟国际性的传播渠道, 并在知识内容上要涵盖本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的所有相关成果。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对当地校园和公众进行专门性宣传,将天车及地方文化遗产内容编入当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或者选修课程,定期在校园内举行地区性的学术论坛和知识讲座,以及在全市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日”活动,成立地方“盐文化宣传日”、“文物保护日”和“天车保护日”等,并举行相关的社会活动,让天车“说话”,讲好盐都故事,以形成全社会“文物保护、名城保护”,“热爱自贡、热爱天车”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总体上,在交流与传播途径上,国内范围要涵盖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协会及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各个阶层和各类群体,而在国际平台上要涉及文化背景、文化对比和语言翻译、形象展示等,建成集社会各界媒体,包括诸如报纸、电台、电视、电影、商场、广场、公交车站等公共场合,以及包括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网络新媒体在内的,涵盖各级别、各层次和各形式的现代宣传体系和大众模式[16];在宣传内容上,把天车及其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特色渗透、融入到国内国际社会各界人群的思想理念和生活理念之中, 以引起广泛的兴趣和群体性的关注与共识,进而建成集科普宣传和大众宣传为一体的交流、传播与宣传体系。
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天车及其文化遗产进行生态式的整体开发,包括保存旧貌,修复历史,改造性利用和打造天车文化品牌等。
1. 整合有关资源加以综合性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遗产观”很大程度上停留于孤立的“点”及静态遗产上,而国际遗产保护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从“点”(单体遗产)到“线”(文化线路)、进而到“面”(遗产环境)的拓展[17]。 因此,在对天车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众多的地方井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综合型的开发。 凡涉及盐文化的盐井、天车、古街、古镇、古运道、古建筑、盐商宅邸、盐商寨堡、盐商会馆、盐帮菜和灯会等,尤其是燊海井、东源井和吉成井天车群等,以及地方的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如恐龙化石、名人故居等,应进行全面统筹和整体规划,并且秉持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的共生理念,在保持与文物及文化遗产本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融文物及遗产景观与随其创设的人文景观、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为一体,带动旅游业、服务业、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 比如,苏州市的吴江区就是一个范例,该区旅游年总收入超过150 亿,是与当地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密不可分的[18]。
2. 开发多样性的旅游产品和商业产品。 可根据天车及其文化内涵,打造形式各异、材质不同、种类齐全的“天车”系列工艺品和商品,涵盖人们的衣、食、住、行、乐等,并且着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和占领行业高度的核心产品,比如“天车牌”井盐养生、保健、美容产品等,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专门的旅游展示区和销售区,以及建立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的网络营销渠道。
3.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和高端品牌。 对于文化遗产,其核心价值就是生命力的延续与创造,而创新是保持和发展这种生命力的最直接、最主要动力,因此要根据天车自身的工艺特色与所处的盐文化地区优势,延续和创造其社会价值,创新其生命力,而走特色文化品牌和高端品牌路线。 天车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都展现出其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和具有领先水平的价值,在自贡和中国井盐业史上的贡献卓著,是自贡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所以充分开发其世界级品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我国的特色文化品牌和高端品牌乃名至实归。 比如,可根据不同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要等,打造天车群景观,以天车工艺制作坊、盐业生产坊、盐场音乐坊、天车商品及工艺品制作等作为特色和亮点,而且融汇知识性、观赏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不仅让受众“身临其境”,更能够身心受益。 同时,结合天车及其相关的盐文化遗产和地方城市的特点,打造其他特色品牌和高端品牌,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如影视、戏剧等);既能够实体展示,又能够无线传播;既可以在自贡本地建立“大本营”,又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部”,从而满足各类社会群体的需要,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精神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自贡首先提出要投资数亿来建立中国盐文化博览园,包括盐都“死海”等,但是后来却被遂宁大英县于2003 年抢占先机,建成了中国的“死海”,“不仅填补了我省大型休闲旅游产品的空白”,也成为了“四川大熊猫、九寨……等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国际品牌的补充”[19]。
天车在自贡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为地方盐业的辉煌成就和我国盐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和价值不可或缺,无可取代。 它也是我国井盐史上的奇葩和科技史上的瑰宝,不仅铭刻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记载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顶端成果, 且被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载入世界科技史册。 它也代表了盐都盐民们在长期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以及智慧创造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与核心理念,及代表性的价值观和信仰,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不可忽略[20],面对其正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亟待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导,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及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集体攻克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对天车进行全面科学的保护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历史“根脉”与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发展, 保护和传承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地方城市的个性化和现代化发展,促进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和推动地方社会的发展并迸发出新的活力。
注释:
①权属四川久大集团公司有9 座,而另外一座权属燊海旅游股份开发有限公司。
②权属自流井区政府。
[1] 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建设传承体系,保护文化遗产[J].求是,2013,(4):44-46.
[2] 中国世遗总数47 项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EB/OL].(2014-06-23)[2015-06-28].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6-23/6309526.shtml.
[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至第七批)[DB/OL].国家文物局网站,[2015-06-28].http://www.sach.gov.cn/art/2014/5/20/art_1650_50359.html.
[4] 2012 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 [2015-06-28].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303/01/t20130301_24158005_9.shtml.
[5] 自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科.自贡市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权属清理工作[EB/OL]. (2012-10-09)[2015-06-28].http://www.zgculture.gov.cn/wenbo/2012/1009/article_476.html.
[6]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N].福建日报,2015-01-06.
[7] 陈雨露.没有文化传承,城镇就没有灵魂[N].环球时报,2014-03-10.
[8]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10-47.
[9] 陈章采.惋惜声中盐都两座天车又倒下[N].华西都市报,2005-11-03.
[10]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1):44-52.
[11] 王向华,代晓明.自贡井盐:闪耀千年的智慧结晶[N].四川日报,2009-07-03.
[12] 自贡市文化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Z].1990,2012.
[13] 四川文物管理局.文物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选编[G].2011:187.
[14] 胡光.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特点与功能[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07-211.
[15]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5):9-23.
[16] 李建秋.论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传播生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6-90.
[17] 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4):201-205.
[18] 吴江区文明办.创新县域文物保护利用模式[EB/OL].(2014-08-15)[2015-02-10].http://sz.wenming.cn/jwmsxf/201408/t20140815_1307877.shtml.
[19] 四川省中国旅行社.大英中国死海旅游风景区[EB/OL].(2014-08-12) [2015-01-17].http://www.667sc.com/point/sn/dysh315.html.
[20] 万吉琼,赵绍成.我国珍贵文化遗产自贡天车的价值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