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文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体现庭院中女性的诗词不计其数,南宋程垓的《摸鱼儿》和清代女诗人王琼瑶的《次韵早秋杂兴》就是其中的两首,这两篇作品,一词一诗,作者一为男性,一为女性,皆反映的有女性庭院生活中的思情及生活态度,但其所反映出来的女性心态却大相径庭。
一
程垓,南宋词人,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据明杨慎《词品》卷之三“程正伯”条云:“程正伯,号‘书舟’,眉山人,东坡之中表也。”[1]程垓乃苏轼之中表,但其真伪尚无法论考,此处不再进行考证。由于史料中记载过少,故其生平事迹及生活经历无法确切考证,但其成都冶游和临安求仕情况尚可作些考辨。徐《词苑丛谈》卷八“纪事三”云:“眉山程正伯,号书舟,与锦江某妓眷恋甚笃。别时作《酷相思》词云(词略)”。据程垓有关词作,冶游之事并非虚言。他也曾留寓到江浙一带,特别有两首词是客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时所作,如《满庭芳·时在临安晚秋登临》、《凤栖梧》(客临安作)[2]。
程垓作品留有《书舟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著录,《摸鱼儿》就是其中的一首:
掩凄凉、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矮窗曲屋风灯冷,还是苦寒时节。凝伫切。念翠被熏笼,夜夜成虚设。倚阑愁绝。听凤竹声中,犀影帐外,簌簌酿寒轻雪。
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梅花满院初发。吹香弄蕊无人见,惟有暮云千叠。情未彻。又谁料而今,好梦分胡越。不堪重说。但记得当初,重门锁处,犹有夜深月。
这首《摸鱼儿》作者假托女性的口吻,表现了庭院深闺女性的内心世界。
“掩凄凉、黄昏庭院,角声何处呜咽”,黄昏庭院中,凄凄凉凉,不知何处传来呜呜咽咽的角声,更是增添了凄凉之感,起句便笼罩在这种悲凉的氛围之下。寒风阵阵,矮窗曲屋之内,桌上一盏孤灯散发出微弱光芒。“还是”二字便掀起了对过往的回忆,同是苦寒时节,内心情境却截然不同:往日恋人的嘘寒问暖,今日的寒入心扉。“念翠被熏笼,夜夜成虚设”,翠被虽熏笼,却没有往日余温,已然成了摆设。眼前情景,让主人公无心一切事情,只得倚着阑干,忧愁无限。风吹动凤竹,发出沙沙声音,犀影帐外,雪簌簌而下,寒意更甚。整个上片中,天寒,心更冷,怎一个寒字了得!
词的下片开始回忆初别之时的情景:伤心之时,想起当年离别情形,满院的梅花刚刚开放。梅花的香气扑鼻,主人公却无意观赏,她抬头仰望天空,只有暮云千层。当初的“轻别”,感情并没有完尽。可谁料,如今倒如胡越般仇视,美梦各有不同了,感情破裂了。还是休提了吧,重门深锁,只有这夜空的月亮熟知她的这般心事罢了。
这篇词作情感上凄楚缠绵,上片中的“愁绝”、下片中的“伤心”可以说是直接反映主人公心绪的词语,且词中有很多描写环境的词语:黄昏庭院、角声、矮窗曲屋、风灯冷、倚阑、暮云等等,这些词语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都表现了凄凉、苦楚。
二
《次韵早秋杂兴》在清代许夔臣山《香咳集选存四》中有收录,作者为王琼瑶,《香咳集选存四》中介绍了王琼瑶:江苏常熟人,佥宪王材任女孙,徐某室,著有《纫馀漫草》。王琼瑶的生平事迹由于史料记载过少,不能确考。其父王材任,清代书法家、诗人,字子重,号西涧,原籍黄岗。康熙十八年(1679)其父泽宏自金陵游常熟,乐山水之胜,遂命材任卜居焉。[3]材任买钱牧斋拂水山庄居之,性好吟咏,与王誉昌辈倡和。诗文清真朴老,不事雕饰,以书法见长。康熙十八年王材任中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晚岁因穷饿终,著有《尊道堂诗钞》、《西涧诗钞》等。[4]由其父生平可知,王琼瑶生活于官宦家庭,应该接受到了一定的家庭教育,这首《次韵早秋杂兴》就是其作品:
长堤杨柳叶初凋,空对秋风倦舞腰。小院露寒虫咽砌,官洒潮上水平桥。
诗书尽可供吟咏,针线何妨遣暮朝。最喜嫩凉宵渐近,闲吟不叹夜无聊。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早秋时节,首句就以“柳叶初凋”点破题。秋风习习,长堤上棵棵杨柳,柳叶开始凋零,杨柳似乎厌倦了随风舞动。紧接着,作者把诗笔转向了小院,“小院露寒虫咽砌”,初秋天气转凉,南方又较为潮湿,傍晚时分露水便降临了。从“露寒”能得知,此时应该是傍晚。在这个深秋的傍晚,院内露水深重,只有秋虫在暗处呜咽地鸣叫着,秋虫的低鸣声都能够听到,可见此刻的寂静了。潮涨了,水面想必也齐平了小桥。在这样的秋夜里,作者一个人在深闺之中,没有丝毫睡意。不管是诗是词,此情此境大多都摆脱不了闺怨之情,或者思念远方的恋人、丈夫,或者怀念往昔的欢乐,突出自己的孤寂。可作者一反常态,她似乎非常享受这寂静的夜晚,听着风声、虫鸣声,满屋的诗书尽可吟咏。前面已经提及,作者身在官宦之家,应该接受过一定的家庭教育,也定有才学,作者还可以吟咏诗书,不必单靠针线来排遣暮暮朝朝的寂寞。由此就能看出,作者非但没有感到忧愁,反而感到有一种闲适喜悦之情,这种心情在尾联中体现的最为极致。“最喜嫩凉宵渐近,闲吟不叹夜无聊”,夜渐深了,有些许凉意,作者满心欢喜,闲吟诗书倒也不觉得深夜无聊了。
这首诗首联颔联都是写景,颈联尾联写人物活动,特别是最后一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其所反映的主题,这个深闺中的女性,在早秋时节,不悲秋,不感伤,不幽怨,笔调轻快,景物虽是秋景,却透露着喜的心情,较之闺怨诗词较为新颖。
三
前文已经提及,这两个作品,作者、作者性别、作者生活的年代以及作品的体裁都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反映庭院之中女性生活和感情的作品。
在诗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其中有一个部分不容忽视,那就是写庭院中的女性的作品。庭院是封建社会女性生活的主要空间,庭院存在着一个有形而又无形的门,将女性隔绝于庭院之中,整个社会也给女性了一扇门,让封建社会女性的身心都封闭起来了。对女性来说,她们是男性的附属品,足不出户是对她们最起码的要求,她们生活的空间也就仅存于庭院闺阁之中了,日常生活的内容也只局限于操持家务,做女工等了。
前文已经提及,从唐五代开始,男子作闺音的作品很多,男子大都以女子口吻表现女子细腻的感情等。而这样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庭院闺阁为背景,表现女子寂寞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与丈夫或恋人分别之后,那种幽怨、惆怅的心情便倾泻于整个作品中了。从程垓的《摸鱼儿》中就可窥见一斑,第一部分已分析,此处不多作分析了。
但在清代诗人王琼瑶的《次韵早秋杂兴》一诗中,这个女性的心态似乎好了很多。缘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逐渐消失了吗?其实不然。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女性依然扮演着边缘角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依然严重地禁锢着女性。归根结底,庭院女性心态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思想因素。明朝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个性解放的主张,封建礼教受到挑战,王阳明创立了“心学”,他主张人有七情六欲,由自己的心灵掌控,同情女子的生存环境。李贽提出了“男女无差别”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女性的思想解放、心态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清代袁枚在思想上对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荼毒更是深恶痛绝。袁枚也曾经招收了很多弟子,尤以女弟子众多,被称为“随园女弟子”。袁枚支持女性创作,他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云,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言乎怪人以《关雌》、《葛草》、《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来鼓励女性创作。[5]
由此观之,当时的社会思想对于女性思想上的解放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因素。在封建社会,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官宦富商家庭,女性还是能接受到一定的家庭教育的。清朝的一些世家大族主妇多是出自名门闺秀,书香世家,她们本身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些女性受着母辈的教育,朝夕濡染,再加上既是官宦富商家庭,家里藏书众多,她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沐浴在诗词歌赋里,偶与母辈姊妹切磋诗艺。这陶冶了她们的情操,提高了她们的审美追求,更使得她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了起来,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以说诗书是她们心灵通往庭院之外的一扇门。前面已提到,王琼瑶生活于官宦之家,那必定从小也是接受过一定的家庭教育的,而《次韵早秋杂兴》一诗中有云“诗书尽可供吟咏”,诗书让她在寂静的夜晚也不感寂寞,反而有一种闲适。
三、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古代的女性一直处于精神与生存空间的牢笼里,独立自主的意识一直遭受到男权意识的压迫。在清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随着一些女性解放思想的出现,一些受过教育的女性不甘心于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她们不再满足于狭小的生存空间,枯燥的生活内容,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以及男人从属品的社会地位,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交游结社的现象在清代很多。《杭郡诗辑》记载了蕉园诗社女诗人的西湖之游:“值春和景明,画船绣幕,交映湖,争饰明 , 翠羽髯蝉,以相夸炫,季娴独漾一小艇,偕冯又令、钱云仪、林亚清、顾启姬诸大家,练裙椎发,授管分笺,邻舟游女见辄俯首徘徊,自愧不及。”[6]这样的记载非常之多,可见当时女性文学社团之多、活动之频,这也就说明了清代社会女性观的巨大转变。这几个因素共同促使了清代庭院中女性心态的变化,但必须说明的是:上述几个因素以及女性心态的变化并不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女性并未得到普遍的、真正的解放。
[1]朱存红.程垓《书舟词》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7.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曹家俊.常熟家谱姓氏趣谈[J].寻根,2006(1).
[4]王建康.历代名人咏常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纪敏.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徐灿、吴藻词创作之比较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0.
[6]段继红,高剑华.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