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闵行 200241)
最近几个月来,国家广电总局严格管控海外剧播出的消息不断传来,其对海外影视剧的管理逐渐规范化,并提出了先审后播、属地管理、不能同步直播等要求。随之,《生活大爆炸》等美剧下架、人人影视等视频下载网站被关闭消息的传来,广大美剧迷大表不满,引发热议。作为西方文化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再一次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对美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又因生活阅历、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的限制,看问题常常简单、片面甚至偏激,容易受到美国文化渗透的影响。因此,研究美国影视剧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动态,从问题入手加强引导,避免美国多元政治思想渗透下导致的我国大学生的认同危机,规避由大学生不良政治心理造成的社会稳定隐患。
政治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自发的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信念等。
作为特殊社会政治群体的大学生,其政治心理也具有独特性。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直观、具体、不定型、不系统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及政治态度等。
美国影视,无论电影、影视剧还是纪录片,通常都极具观赏性,并且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影视文化是建立在一定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具有特殊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来讲,美国影视文化有助于我国大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不同文化。其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即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政治活动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以及评价。具体来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指大学生对党、对政府、对社会主义,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认识,同时还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对自己的政治角色的认知。
美国影视作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加深了大学生对中美社会制度差异性的认知。如,奥巴马的总统竞选演说、胜选感言和就职演讲,一度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而每个美国总统选举年,都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候选人到处进行游说演说,发表政见、比拼施政方案等。由此,大学生对美国的总统产生的方式即普选制度有了较为具体的认知,同时在对候选人政见的关注中对美国国情有了整体了解。《纸牌屋》等政治类影视剧让大学生认识了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行模式,对美国的议会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对罪犯的审判,将美国司法系统的运作模式以及代表性的陪审团制度直观地传达给大学生,引发大学生对民主的政治环境的积极认知与好奇。
这些认知必然地引发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中美现行社会制度的比较,而在比较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往往急着自我否定,妄自菲薄,盲目推崇“西方政治文明优越论”、“民主环境重人权”等思想,而忽略了美国“文化殖民”的思想根源,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即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属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政治情感属于一种非理性的心理评价。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求知阶段,思想情感不够成熟,对于政治问题缺少足够的理性思考,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常常表现为个人主观情绪冲动。美国都市剧中所描绘的夸张的享乐、自由、民主的“美式生活方式”,灾难片中美国英雄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助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超级英雄都让许多大学生向往。而美国影视中的中国人形象往往被塑造为或滑稽或低俗的负面形象。这些剧情都容易对大学生受众造成误导,他们不断把自己的生活与影视剧中所展现的生活作比较,而结果就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削弱。长期的爱国主义情感,受到美国影视文化冲击时,我国大学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向往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明环境,但同时又为国家的政权发展感到焦虑,对社会大环境没信心,大学生发觉一己之力起不到任何作用,进一步表现为政治冷漠。
大学生的政治动机,即隐藏在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大学生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是激励并维持大学生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心动力,是大学生对自身的某些内在需要缺乏时的心理反应,包括他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及更高层次的需要,像对安全、归属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
基督教精神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影响下的美国,个人主义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些精神表现在影视作品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从《蜘蛛侠》到《变形金刚》,美国电影一直以讲述传奇般的个人英雄故事为重点,并逐步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倾向。这些好莱坞大片涌入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奋斗,强调“我就是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与此同时,一味强调个人利益,甚至不择手段以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则会影响团结,甚至祸及国家和社会。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演变成社会参与过程中的功利性,只重视现实功利而把政治信仰和国家社会利益看得无足轻重这种狭隘的功利性思想往往导致大学生政治行为的错向。
大学生年龄尚轻,正处于从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转变期,极易受各种价值矛盾的冲击。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有更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民族社会责任,但同时他们也更理想主义,往往低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面对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现象,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或慷慨激昂或悲观失望,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不能全面理性地看待。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模糊与偏差,政治情感的不稳定,以及政治动机的偏激性。
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斯科普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明确表示:“未来的世界文化一定要以美国文化居于支配地位,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可见,文化全球策略是美国的既定目标。因此,美国影视剧就成了宣传其国家意志的工具。如通过《独立日》中的美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教父》中的家庭观念、《黑客帝国》中的爱的力量大于邪恶等散播“美国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事业进取心和家庭观念等美式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而在《世界大战》、《地球停转之日》等影片中,美国总是把自己塑造成地球守护者,主导对外星人的反击战,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扮演一马当先的领导角色。这些影视作品都在致力于将美国塑造成“理想民族”,向世界传递“美国精神”。
目前,部分高校价值观教育基本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计分式的知识考试,却脱离了学生现实、生动、多样的生活,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价值取向的迷茫。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的,教育方式比较死板,缺乏吸引力,与如今大学生课外生活多样化的现状不符,因此缺乏实质的影响力。同时,教育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西方文化渗透开展的专门的教育,因此面对美国意识形态的冲击,大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应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所以高校思政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关乎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无论思政理论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从感性教育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大学生政治信念教育,选择有效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另外,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对我国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处境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用党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通过挂职锻炼、中小学支教、三下乡等社会接触面广的主题,亲身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当中,使大学生在过程中体会我国社会的独特性、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与美国社会的差异性,思考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我国国情的适应性。只有对国情有了正确认识,才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盲目崇拜“美式民主”,全面辩证地思考不同政治制度各自的优与劣、利与弊。
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开设《影视评论》、《影视鉴赏》等影视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对包括美国影视在内的西方影视作品的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中反映的一些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解读,加深学生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对影片思想的认知。在课程中有重点地纠正大学生的认知误区,引导大学生理性客观地对待美国影视文化中传达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现象。同时可以组织同学讨论,鼓励同学深入探究美国政治制度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美国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
政府作为公众资源的管理主体,有义务加强对外来影视文化的制约和规范。对外来的影视文化产品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好进口关,有选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产品介绍进来,防止外来有害文化产品的入侵,对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倾向的影视作品要权衡利弊之后再确定是否引进。针对美国影视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现状,要加大对网络途径的监管,防止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侵略,从源头上杜绝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造成侵蚀的影响源,从而营造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杨 维.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陈金明,李红梅.近十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2011.
[4]韩勇鸿.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及调控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版),2006.
[5]李忠军.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
[6]赵新泉.美国电影在其价值观输出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