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荣
(绥化学院学报编辑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大数据随着人类日益普及的网络行为相伴而生,它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大数据到来也使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学报的编辑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而编辑这一职业呈现泛化趋势。高校学报编辑是高校学报的核心主体,是学术文化和现代实践理论的推动者。在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中,高校学报不可或缺。打造流传久远、颇具影响的学报,是学报编辑的价值所在。一个有追求的高校学报就要留住优秀的编辑,一个与时俱进的编辑,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实质性突破困难。近年来高校学报都在竞相塑造学报品牌、打造各自的特色,然而由于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深受办学层次的影响,很难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和持续性发展。例如,高职院校,由于受先天办学层次条件的制约就很难成为核心期刊。[1]另外,对于高校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也比较单一,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在“一级刊物”、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作为论文学术质量唯一的评价标准。以至于高校教师和其他科研工作者都热衷于在上述期刊发表论文,其他期刊逐渐被冷落,学报质量因此每况愈下。目前一般的高校学报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内容同质化严重,受众定位、编辑思路基本相同,各高校学报很难界定自己的读者群体,也很难用“标准读者”描述目标受众;编辑策划方式、栏目设置等大同小异。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一旦出现,便很快淹没在众多跟进者掀起的克隆大潮之中,事实上形成相互模仿的状态[2];销售渠道欠畅,运营策划方法无新意,发行量不足千册的学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有关信息素养的竞争力弱;一些编辑根本不适应信息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学报尤其缺乏重量级的精英办刊人才;不具备现代化管理经验的人才,发行模式仅限于学报之间交流,很难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需要;期刊制作人才稀缺,制作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报的竞争力指数的提高。
(一)高校学报的竞争力与编辑竞争力的关系。实践证明,高校学报编辑的素养制约着高校学报的竞争力。近年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高度重视其学报的竞争力的培养,大多数学报都能主动采取措施,提高其编辑队伍的竞争力。高校不同,学报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各异,但有一点诉求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学报都极需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均强的编辑队伍。这是因为高校学报编辑是学报的核心或主体,也是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3]因此,提高编辑队伍的竞争力,对提高学报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报编辑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与时俱进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也是培养其他信息能力的基础。[4]高校学报编辑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使用各种信息软件及系统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搜索、感受、判断、处理等的能力。李晓华甚至把信息能力等同于信息素养,即收集、辨识、利用、加工信息的能力。[5]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变革和发展,人们的阅读视线从纸质出版物逐渐转移到了各种数字阅读终端,并且这些阅读终端也日新月异,高校学报的编辑也应该满足未来不同读者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终端、不同版本的受众制定适应屏幕的版面风格,为不同区域、不同语言的受众设计符合其阅读习惯的传播风格。因此,数字化转型中高校学报编辑需要学习新的信息技能,努力掌握全媒体技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编辑工具,运用新技术使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浏览,提供方便的阅读功能。另外,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日趋开放,编辑作为“把关人”,要面对海量“无从监管”的数据信息,关键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有意义的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的处理,而这种专业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与时俱进的。
2.持续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高低。现代的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学习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互联网兴起、信息技术的普及、大数据平台的开放,知识的总量迅猛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学报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必须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并且要与时俱进。高校学报的编辑必须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技术迅猛革新,期刊数字化转型和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报的编辑及时并且持续地更新知识是高校学报编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理论、专业知识,精通出版实务,掌握国家编辑标准,还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提高外语能力。可以说,持续地学习能力,广泛的阅读量决定了学报编辑工作的潜力和执行力。
3.不断创新能力。它是高校编辑创造期刊精品的原动力,是提高学报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版面不断推陈出新的催化剂。[6]在数字化转型期,作为担负传播科学知识、提供信息服务和促进学术繁荣发展重任的高校学报,要想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只有抢占信息化的先机,推进学报信息化、网络化。那么,作为学报的编辑,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接受新生事物,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上,学报编辑的创新性贯穿于学报编辑工作的整个流程。首先,学报编辑只有深入了解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才能具备对各学科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判断能力,进而了解各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动态,这是做好选题策划的前提;其次,学报编辑要改变传统的“等米下锅”的被动收稿情况,而要主动约稿,主动与科研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探讨,尽力为其提共相关学术信息,宣传自己学报的优势,进而建立作者数据库,与其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这样才能具备充裕而优质的稿源;最后,创建特色栏目、打造自己的品牌。对于学报,千篇一律的编排模式肯定吸引不了更多的作者,更谈不上出精品期刊了。因此编辑要培养创新能力,开创有特色的栏目,并进行积极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7]学报编辑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到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以及新思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造行为更具新意。
4.社会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即调研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演说能力、撰文写作能力等。编辑一方面要具备埋首案头、甘于寂寞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还必须与社会广泛的联系,不但要有具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的热情和能力,还要有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能力,经常积极主动地接近、参加学术文化团体,及时调查、了解文化创造的前沿动态。[8]同时要创造条件接近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调查读者的需求,倾听消费者的声音。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作者的实际情况与个体需要各异,编辑提供服务也是多元的。面对不同要求,编辑虽然限于客观条件而不可能全部满足,但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做好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尽量为作者创造必要的创作条件。当然,作者的机构分布、作者的地区分布广度也是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在工作中不能“坐吃老本”,而应该向更广泛的区域扩展,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因为那种固定作者队伍的学报有一定的排外性,会限制原本为学术公器的高校学报的发展。对于不同区域作者的发现,以及与新作者交往,让其认同自己的期刊,这都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发挥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用心去经营。
另外,编辑不仅要有出版界的朋友,还要有社会各界的朋友,要自觉扩大社交范围,加强各方面相关人士的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8]
(三)高校学报编辑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1.编辑自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报编辑提出更全面的素质要求,学报编辑唯有持续学习,不断拓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注重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编辑的要求,进而适应未来期刊发展。
首先,应转变编辑观念。习惯传统纸媒的高校学报编辑,唯有适时地更新编辑意识,不断提高编辑信息能力,才能有信心面对数字化技术的挑战,适应新的全媒传播环境。不能因为习惯传统工作流程而排斥数字化技术。要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加强继续教育,建立期刊编辑终身学习体系,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最后,提高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他人的精神文化产品,没有丰富而优质稿源,学报就无法生存。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要以质量为学报生命线,为高校学术传播把好关。
2.学报编辑部。要为编辑各方面竞争力的培养营建优良的环境和全面的支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推动学报出版的发展。遵循“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的发展理念,[9]一方面要引导学报编辑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优势,整合自身的各种资源,主动探寻转型发展之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出版变革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在出版行业近十年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因为定位模糊在市场上遭受重大挫折的学报出版社不在少数,在数字化出版的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高校学报编辑部门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数字出版商、消费者的合作共赢之路,才能步入正确的轨道。
3.学报主管部门。作为高校学报的统领者和监管机关,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严把人员准入标准和入职后的职称评审行业化标准,确保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专业化,这是培养编辑竞争力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高校学报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培训机构进行岗前和职后培训、进修,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的转型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切忌培训流于形式,内容恒久不变。最后,还要适时得创造一些机会,不仅可以为编辑的竞争力的展现提供方平台,也为他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一定的环境支持,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现阶段高校学报网站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报已经实现了从投稿、审稿、编稿、校稿、出版的全过程网络化、编辑工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与此同时,更多的学报网站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投稿网络化。当然这与包括主编在内的学报编辑的竞争力状况有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类似的研究可否结合各层次高校学报编辑竞争力的实际状况和期刊发展的国际大趋势,运用编辑学理论知识和信息原理知识对编辑的竞争力进行学理性的阐释。
[1]江舟群.不同层次高校的学报品牌策略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12):72-73..
[2]蒋亚辉.编辑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核心[J].编辑出版,2014(2):40-43.
[3]邓才耘.论精品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M]//姜长喜,主编.期刊编辑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54-161.
[4]曾宪瑛.基于信息时代的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提高方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5]李晓锋.论编辑信息素养提高的重点与方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4-87.
[6]赵永会.优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J].理论探索,2012(6):94-96.
[7]齐蘅.推进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179-184.
[8]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94.
[9]胡亮.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J].编辑之友,2013(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