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1)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逐渐加大,加之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性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高度的关注,伴随“中国热”而来的是“汉语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获得了蓬勃发展。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更加科学, 教学研究更加深入, 教材编写日趋完善,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整个教学体系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比如:对外汉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汉字便已经形成了体系,汉民族的文化进程一直有汉字的伴随,可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灵魂。想真正学好汉语、了解中国就必须学好汉字。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汉字所具有的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特殊性,也使对外汉字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很多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汉字文化圈外的留学生认为汉字难认、难写、难记,汉字教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汉字为什么成为外国学习者的障碍? 如何突破障碍? 首先我们应该对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学习的特点、 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我们现有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判,进而提出更具效率、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法,改善对外汉字教学现状。
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的母语一般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和汉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文字的特点不同,对其的感知和处理机制肯定也就不同。
汉字由笔画构成部件, 部件再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成整字,从整体上看汉字的符号繁多、构造复杂,表音度低,表义度高,对视觉感知要求较高。而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大多使用的拼音文字与语音的关系密切,字形复杂程度低,主要是依靠听觉感知,也就是说拼音文字一般是通过声音通道进行识记的,而汉字通过字形唤起字义,是由视觉通道进行识记的。
除了感知文字的器官不同外,拼音文字和汉字的脑处理机制也不同,拼音文字主要是利用右脑处理,而汉字处理则需要左右脑并用,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学习汉字就需要建立一套与处理母语文字不同的脑机制。
皮亚杰认为, 理解词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字义、词义如果在记忆库里找到了,就被认可,被同化了;反之,就会暂时挂在某个单位之下,等待下一次的同化,长期使用汉字的人,大脑中储存了丰富的汉字信息,建立了对汉字的网络检索,大脑对字形、字义的识别几乎是自动到位的。而初学汉字汉字文化圈外的留学生由于识字不多,积累的汉字量少,缺乏对汉字的积淀,他们头脑中有关目的语的心理词典是不完善的,因而在对汉字的识别中,无法达到自动激活的程度。
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在相同的单位面积中,所容纳的信息量要多于其他文字,学习者想要真正的掌握汉字、运用汉语,就需要掌握汉字丰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的掌握必须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汉文化基础。 汉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积淀起来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外汉字教学中细水长流的融入文化知识。 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对汉字的感知能力不强, 无法较好地捕捉到汉字字形所携带的大量信息,从而不能正确的理解汉字,使用汉语,部分是由于他们积淀的汉语和汉文化很少甚至没有的关系,但他们是成年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有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对汉字的感知力。
另外, 汉字文化圈外的留学生受母语影响, 习惯将汉语中的多音节词进行整体理解、记忆,对汉字和汉语词汇的构成缺少理性的了解。
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的母语文字一般是一维线性的, 他们在视觉上就非常不适应汉字这种由笔画组合而成的二维空间方块。 他们学习汉字有“三难”,即“难读”、“难写”、“难认”。 “难读”、“难认”是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字形和字音的联系不是直接的,汉字的认读过程有“音、义”相联到“形、义”相联再到“音、形”相联这三个环节,这比汉字文化圈外留留学生母语认读过程中简单的“音形、义”相联要复杂的多,而且汉字总字数多达六七万,现代汉语通用字数也多达六七千,其中最常用的也有三千多个,要记住这些不同形状而又相似的“方块”比记住拼音文字要难很多。 “难写”是因为汉字笔画多、笔顺严格、 部件结构的组合复杂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圆笔画不交叉,由左至右横向排列。
近几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大踏步的向前的发展。立足字本体,加强对汉字结构分析研究,深化了汉字的教学理论。 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偏误分析指导汉字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成绩是可喜的,但是目前对外汉字教学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教学上的对汉字教学重视不够,缺少高效率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和既符合汉字教学规律又能与词汇、语法学习相结合的教材,导致了绝大多数留学生学习汉字存在着消极情绪。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西方语言及教学理论的影响下, 对外汉字教学一度倾向于像印欧语那样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 受这种眼光的影响,对外汉字教学中也出现了“随文识字”等许多与之相近的教学观点。 随文识字教学,虽然有利于汉字在语境中的学习,但是不能跟汉字自身特点和规律相结合,使汉字的学习不成系统,不利于留学生记忆和掌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将国内儿童学习汉字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留学生是不合适的。成年留学生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过程不同,不同语言背景的留学生和不同阶段的留学生的学习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也都不尽相同。我们现阶段的对外汉字教学一般都没有将留学生这些不同的学习特点做区别。而这种一概而论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给留学生学习汉字造成困扰,阻碍了对外汉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从对外汉语角度上来看, 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脱离了文化根基的对外汉字教学机械而枯燥。邓炎昌、刘润清的曾在《语言和文化》中指出,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本质上是统一的。 汉字作为古老的语素文字,其文化性这个特点就更为突出。 汉语记录汉文化也反作用于汉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不能脱离这种文化根基。
综上,如何突破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汉字教学瓶颈?一方面,留学生本身要加强训练,将习惯用的听觉感知转变为适合汉字学习的视觉感知,促进汉字处理的脑机制的早日形成,多读多看,加深汉字的积淀。另一方面,对外汉语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汉字的教学,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字特点进行研究,总结汉字文化圈外成年人学习汉字的规律,在汉字教学中融入汉文化教育。 只有这样对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
[1]张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J].科技信息,2010,4(25).
[2]曾玉.对欧美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08,1(5).
[3]厉芹.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
[4]王晓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2011,1(1).
[5]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