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慧
(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苏格拉底说:“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1]”。 对于电影来说,未经审视的电影不值得一拍。
电影通常被用一个惯用的标准去衡量——票房,这是产业和商业的标准。 近几年的票房数据显示了时间轴上票房逐年增长的繁荣,也显露了在世界舞台群雄逐鹿中位居劣势的忧患,由此引发了众多政策制定者、影片创作者和业界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着如何提高票房来寻求问题的解答,他们的结论有:国产电影产业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亟待强化, 电影技术标准及监管体系尚需不完备,走向世界的能力很薄弱等等。 业界人士认识到:“国产电影形势严峻”。诚然,以上经过各界思考和总结后的答案不无中肯,然而,这种基于经济角度的忧患意识,将直接导致今后的诸多宏观政策和微观战术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票房成绩和份额,让各种绝对数字、相对数字、同比百分比变得繁荣昌盛——然而,问题问对了么?
如若所忧问题非强根强茎,而是增枝添叶,那么这样的解答是否有意义?
以票房为王论,电影的角色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其中的文化性则是揽客的华丽招幌和制造卖点的手段。 古人云:“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 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称根性”。[2]那么身兼诸多角色的华语电影大树,她的根性在哪里?
倘若华语电影界的主流声音倾向票房的高低, 以排行榜论英雄,会导致制片人和创作者携手讨好观众,逐流市场的导向。 如果花钱进电影院的观众们倾向恶俗,他们就毫不犹豫随顺恶俗,不惜动用一切高科技大制作手段,实质是为肤浅层面的感官制作出一轮又一轮的刺激。观众之俗暂且不表,而电影人的俗则是真正危险,他们就像一个纵容众学生恶习的老师,助俗成熟。
电影是一个承载着诸多元素的复杂体,她承载着世界观、价值观、民族文化,她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向观众的心灵注入正或负的能量,产生或正或邪的影响。 以经济价值让影片的质量和内核退居其后,或者成为一个点缀,会使我们对电影最本质的追求逐渐褪去。 电影的本源首先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此前,由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5 位电影评委投票选出2012 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中国台湾影片《赛德克·巴莱》位居第一。十部电影排名为:《赛德克·巴莱》、《桃姐》、《神探亨特张》、《夺命金》、《钢的琴》、《一九四二》、《万箭穿心》、《逆光飞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女朋友,男朋友》。其中,中国大陆独立拍摄电影4 部,台湾拍摄电影4 部,香港独立拍摄电影1 部,香港与内地合拍1 部。
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说, 以前两岸三地的电影评选各走各的路,现在终于实现共同评定华语电影,这将激励华语电影人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作品。 华语电影现在不仅受到华人文化圈的关注,而且日益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需要这样的年度评选和总结,推动华语电影越来越好。 ”香港电影人文隽表示,票房不是此次评选活动的惟一标准。 “我们要评选出两岸三地真正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水准的影片。 ”
十大电影中不乏票房惨淡,但颇具艺术人文价值的优秀电影。 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赛德克·巴莱》力挽狂澜,扛起2012 年优秀华语电影的大旗,为浮华与低迷兼具的华语电影市场注入澎湃热血和灵魂信仰。吴宇森曾盛赞此片是“台湾第一部真正史诗般的电影,也是全人类或全世界都会感动的故事”。[3]这部内核深沉、气势恢弘的佳作并非出自好莱坞,台湾导演魏德圣在这个电影上所有的投入在精神领域回报惊人。
这是一部为人性和民族寻根的电影。 “如果你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看见野蛮的骄傲。 ”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做人无骨不立,而这根和骨正是国产电影一直以来的软肋,也是华语电影的软肋。 它虽不被最广层次的观众普遍看好,但却是能够被最深层次的“知我者”所顶礼和膜拜。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好莱坞电影对华语电影的文化渗透,一如《赛德克·巴莱》中日本文明的入侵。 魏德圣用电影抛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用一世的苟且生存和彼岸的永恒信仰拷问着世人尘封的心灵和冰封的血液,他站在人类命运高度的着眼点上挥斥方遒,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精神是极具吸引力的。 在电影界硝烟弥漫的战场,赛德克精神的导演们可以输掉票房,但不能输掉灵魂。
再看中港合拍的电影《桃姐》,在横扫了包括威尼斯电影节在内的全球数十个奖项之后,终于登陆内地大银幕,总票房近亿,口碑极佳,创造了文艺片的奇迹。 影片在从容舒缓的现实节奏中,讲述着朴素温暖的人伦亲情,为中国人带来久违的感动。
《钢的琴》陷在窘迫的境地里,电影从一开始刻意营造的极具艺术风格的构图、运镜和内在涵义,为其打上文艺电影的烙印。 这是类似欧洲电影的荒诞天地,大烟囱下,即将告别的俩人,以及即将告别的历史时代。 电影在讲述一个“根”的悖论:如何在现实沙漠中建设理想的大厦? 沙漠疲软,理想硬朗,沙漠除了掩埋和侵蚀,何以容得坚挺之物的根基?此片内涵丰厚,极具艺术价值。 好口碑如何不为票房纠结,这是今年华语文艺片业已出现并需要在实践中一步步解答的问题。
曾有无数人为《钢的琴》被漠视而扼腕,如今,电影《万箭穿心》的好口碑与低票房再度引起了赏识者的叹息。 这样一个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同名小说的电影获得了极好口碑。 《万箭穿心》进入院线的时间很短,在《泰囧》豪取十几亿的同时,拿走了区区300 万。 诚然,票房不是说明问题的唯一标准,票房“炮灰”与其优秀口碑不在一个层次。 《万箭穿心》大可将票房的失败归于院线和观众,但是却难掩它在宣传上的浮躁心理以及对急功近利的渴求,这些特征可以从如下的宣传语上窥见端倪:“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万箭穿心》票房大捷,将成为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针……”。[4]中小成本影片若不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维,反而沿着商业片的足迹登场,岂不是一种“效颦”?
《夺命金》被香港媒体评为“最有诚意的香港电影”。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杜琪峰都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 它在类型片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暗藏着文艺片的内核与结局。同样是讲述拜金主义的世间景象,杜琪峰妙趣横生地抓住它的普世哲理和内在逻辑,在人物某些对话段落舍弃以往的戏剧性,而代之以鲜明的纪实风格。 把金钱和命运的主题安放在灯红酒绿的香港是很恰当的。 与其说夺命的是金,不如说是每个人心中的魔。 佛说世人有贪嗔痴三毒,《夺命金》则把“贪”字的戏做足了,将贪拿到阳光最显眼的日子里暴晒,照出了每一个人灵魂深处不为己知和人知的黑暗。
而台湾电影《逆光飞翔》根植于人性中的坚忍和纯真。龙应台评论说:“电影中传递的纯真和善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力量”。 张震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感人、热血、充满希望的电影,我觉得导演让我感受到了盲人世界的一些真实感受。”王家卫给出的评价则是:“这个导演有眼睛。 ”
当德克族的女人们和孩子们为了给战斗的英雄多留些粮草全部舍弃生命走进灵魂之家彩虹桥的时候, 这个族群真的别无选择了么?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是有根器的,真正的导演也一样。 在这个看起来充满浮华和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和大荧幕世界,时刻都发生着披着“文明”外衣的残酷和低俗。 《赛德克·巴莱》为我们的民族找回了根性、骨气、血性、魂灵,也为我们的华语电影找回了根、骨、血、魂。
中国不缺乏善讲故事,会拍电影的导演,而稀缺坚守电影价值观、人文价值观和人类普世价值的导演。 反观无数曾经风靡一时、票房绩优的影片,在当时人们都认为那是它是最轰动的电影之一,但今天却少有人提及,因为它无法超越年代,在时光裁判中渐渐销声匿迹。电影史上名符其实的大师,他们的电影能解剖人的内心,反映社会的问题,积淀人类的精神思考,故而能超越国度和历史,散发弥久醇香,被所有后来者仰止。 我们的华语电影需要几个真正的导演大师,一批真正的导演勇士,无数真正的热血观众。 希望彼时,票房化为天降甘露,灌溉华语电影中的优品,呵护其根性,使之愈发坚挺,扶持中茎,茂密枝叶,使华语电影终成参天绿荫,大庇天下。
[1](希腊)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08).
[2]911 百科全书http://baike.911cha.com/MWN4bDg=.html.
[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4]子时.《万箭穿心》11 月16 日上映 获崔永元盛赞[OL].新浪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