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惠 宋 亮
(1.安徽理工大学体育部 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方式,教学交往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目前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看,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厘清并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让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成效。
“教学交往”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交流,也可以说是一种交往形式。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交往是在教学上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2)教学交往也可以是一种信息之间的交流,例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3)在对人类的文明和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教学交往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知识,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思想交往的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不只是一种理论层面上的交流,还是一种心理上、身体上、思维上的一种交往,其所涵盖的内容很广泛。 因为体育教学乃是一门以教师和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科目,因此,在交往过程中,肢体语言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往形式。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身体力行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对自己的心理与身体进行良好的调控。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自由的, 因而在体育交往中,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教学为主,因而在交流中,教师对学生所讲解的很多体育动作都要涉及到很多的肢体接触。 在教学交往中,实际是融合了肢体、心理、语言、眼神等多种交往形式,这也就使得体育教学的交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大多数的体育教师都倾向于以专门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他们关注的是把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反应并不关注。 学生往往成为了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的“容器”,只能是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洗耳恭听,不能有任何的意见与想法。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了,他们处于了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在如此情形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通常都是很难实现的。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基本上都是以班级授课方式为主,在这种授课方式中, 作为个体的一位教师在和班级的学生群体进行交往。 由于一个教师要面对的是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通常而言仅仅是流于表面化,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交往目的。 此外,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也不只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它还体现为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等诸多形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多是流于形式化,这就致使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关系逐渐抽象化和疏远化。
教学价值指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需求和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现实的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两重特性,即他既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活动的存在。 在教学活动中,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特征就要求在此过程中超越人的生物性特征,教学过程应该要表现出一种对于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就必须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来向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行敞开,这样才可以确保教学价值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在教学价值取向上从“物的培养”转变到“人的生成”,这也是人性所包含的知识与意志以及情感这三个维度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的教学价值观念也必须要从“强身健体”转变到“人的生成”。这种教学价值观念体现在课程中就是实现从“实读”到“创读”的转变。“实读”就是能够实实在在的读懂并理解体育课程里的涵义,“创读”是要在理解体育课程的基础上, 对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延伸与创新。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创读”,“创读”这一理念为体育教学带来的启示就是:其一,体育课程本身只是一个激发师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基础素材,它并不是一个既成固化的终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进而促使体育课程生成一种创新式和开放式的结构;其二,任何体育知识以及技能都有不确定性,它们只是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理解的一个“引子”,高校应该鼓励并引导师生将体育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打通,搭建起一座从学校体育教育通向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机桥梁,从而实现体育由生产功能到生活功能的重要转变;其三,所有的体育运动的技能与知识都是允许质疑和否定的。高校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多提出一些个性化的观点,还应当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育学习的空间,这样会有助于他们进行自由的发挥,也会真正的体现出体育课程的“以人为本”思想。通过这些方式,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将会更加具有成效性。
制度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的一种秩序。 从深层次上来说,制度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于行为模式的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对于人们各种实践行为以及探索活动的方向与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制度所规定的框架内这些行为与活动可以为人们所理解。与此同时,制度也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一种组织系统,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能够充分理解到制度规定下的自身行为的意义,并赋予这种意义以一定的模式,进而实现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互相认可与分享。 然而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制度通常被视为一种权力或者控制手段,教师和学生对于制度的理解和看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高校要改进体育教学的制度,例如,可以使教学计划更加富有弹性,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要构建起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评价机制等等。体育教学的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一同来组织计划与安排,而不能只由教师来决定,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是和教师面对面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话者。 对体育教学活动展开的评价,也不应该是一种单一化的评价,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所进行的互相评价,因为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因此师生要共同来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些反思是师生对于体育教学制度的富有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能够为良好的教学交往提供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环境氛围。
教学学意义上的思想自由,是说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师生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这种自由主要是从主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语言行为的交互性方面来说的。就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自由。 在体育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常都表现出一种权威性,体育教师往往都是通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权威性来充当着教学中的垄断者和霸权者。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则被普遍的忽视了,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是更加关注教学的规则以及学生的分数,这也就导致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主要是以讲解、示范动作、重复练习、评分考核等这种缺乏交互性的形式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丰富愉快的情感沟通,也就无法进行深入平等的交往。 因此,高校必须要大力倡导“对话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对话型”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 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思想就是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权威者和命令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填充”和灌输的容器与客体,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整个教学活动都是由师生共同来建构并完成的,缺少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在“对话型”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 通过对话和交流让知识和意义不断的生成和创新,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有助于良好教学交往的构建。
同任何教学活动一样,高校的体育教学也不是单纯依靠教师或者学生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往。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多探索一些新的思路,以促进教学交往的有效进行。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
[2]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4.
[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3.
[4]范果.大学体育课堂人文环境的缺失与优化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201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