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2015-08-15 00:49:24
山东纺织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市民化城镇农民工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数量迅速增长,城镇化率大幅增长。2012年全国城镇人口达7.12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2.57%。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 年的11. 8% 到2013年的53.6%。尽管我国的城镇化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存在不平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我国城镇发展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1.城镇基础设施对流入农民工的数量承载能力有限

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呈现出一种突然暴发的局面。从1978到2012年,城镇人口数由1.72亿增加到7.12亿,三十多年间城镇人口累计增长了2.93倍。城镇人口的急速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需求的膨胀,大量农民工进城,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又在城市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

2.城乡发展不平衡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城乡二元差距过大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放活了农村经济,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但城乡二元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并没有脱离土地,虽然农业劳动力数量开始绝对减少,但反映在农户数量上不仅没有同向递减,与此相应单位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变得更加狭小。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农村地区和农民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的机制缺失,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没有开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尚未成形,进城务工农民难以通过市场化途径实现土地财产收益权的合理价值,从而无法获得市民化的发展资本。虽然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外出农民工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但是附于户籍上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很多地方的户籍改革主要是放宽本辖区内本地农民在城市落户的限制,但对跨地区的流动人口户籍基本没有改革。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由此产生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造成农民工尽管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生活,但他们并不能享受和城市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当前已成为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2.我国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农民工能否成功转化为市民,还取决于进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我国目前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状况有所提高,但在职业技能方面,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低。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工就业越来越困难。

3.农民工融入城市障碍

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就是社会资本的缺失。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对城市陌生的环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才能找着工作和居住所。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市社会对农民工基本上采取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一是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可以在务工地城市就读中小学,但异地高考仍然非常困难,仍然要回农村参加高考。二是农民工不能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成为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因素。三是对大部分农民工来说,无论是身份地位、劳动技能、文化素养还是心理意识等方面,他们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

1.深化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退出机制

要深化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从事非农生产和经营,使更多的农民与土地分离,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二是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探索土地置换、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实现劳动、资金、技术的优化组合;三是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完善土地流转程序,使土地有偿流转在规范的市场中有序进行。把农民工从土地上真正解放出来,推动其彻底实现市民化。

2.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民工城乡自由迁移

建立一元户籍制度,促进人口的城乡自由迁移,渐次推进户籍改革制度。推进户籍改革制度,要遵循的原则 (1)农民工应以自愿的原则决定是否落户城市,不得以城镇化水平为衡量,强制农民工转变户口;(2)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适时地调整准入的基本条件和附加条件,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设立差别化的准入标准,适用于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均衡分布;(3)要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和提高对农民工服务的种类和水平,加快户籍与服务脱钩。根据居住证不同的年限或积分,逐渐加强服务种类和水平,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移民预期,缓解政府压力。

3.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首先,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率。允许农民工在流入地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在实现全国统筹之前,省内研究提出不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办法。其次,努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外来农民工子女要与本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进入公办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第三,实行住房双轨制。一方面发展面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另一方面发展面向农民工等低收入者的公益住房,将达到一定进城务工年限或其他条件的农民工有序纳入城镇住房建设服务范畴。

4.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

加强农民就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就业技能培训,采用就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长期职业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首先,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国民培训教育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劳动者和培训机构共同推进的教育培训机制。其次,在培训方式上,要将基本素质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再次,强化企业培训责任,发展企业培训开发、公共职业培训,确保农民工提高就业技能,为农民工市民化奠定基础。

[1] 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 魏后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J].中国发展观察 , 2013;(3).

猜你喜欢
市民化城镇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