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永菲 赖桂玉 徐 锋
(作者:上海商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团队,指导教师:上海商学院周勇教授)
微信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与文化娱乐的基本工具,不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微信平台,企业界也越来越重视在校大学生消费群,关注能直接触达新生代消费群的微信平台。本次调查从2015年4月25日到30日,调查对象是上海在校大学生,收到有效问卷242份,其中女生约占70%。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一系列调查发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调查显示:使用微信的大学生占84.7%,只有15.3%的大学生表示尚未使用微信。在使用微信的学生中,使用时间超过一年的占42.2%。
在校大学生普遍使用微信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微信功能强大,迎合了大学生社交需求。微信从即时沟通工具发展到如今的朋友圈、滴滴打车、游戏、钱包、微商、微视频等日益扩展的功能,集合了学生表达情感、吸收信息的各种途径。如果不用微信,就会有一种落伍感,在人际交往中与团队活动中就跟不上群体的步调。其次是微信不仅费用低,而且兼容性强。微信可以用以往广泛使用的QQ与手机号接入,兼容了QQ的部分功能,并与我的电脑相互链接,使用非常方便。与短信按条计费相比,使用低流量费的微信,花费少,即时信息量大,所以广受大学生青睐。再次是具有隐私保护功能。微信朋友圈只对好友开放,对非好友实行封闭管理。与QQ、微博、博客相比,微信在隐私保护方面更有效。如在QQ空间发布一条“说说”,一个好友评论后,其他好友都可以看到评论内容,但在微信朋友圈里,如果不是对方的好友,就看不到评论内容。
从微信功能发挥来分析,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功能依次是:朋友圈占36%,QQ离线信息占18%,语音通讯占17%,QQ邮箱提醒和扫一扫占15%,五项合计占86%。可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朋友圈”。
从大学生群体对信息获取的偏好来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所诉求的信息依次包括:朋友信息占35%;休闲、娱乐资讯占27%,时事信息占22%,学习信息占16%。
微信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便于沟通,二是内容传播。大学生相互交流已普遍从QQ或其它即时沟通工具转变为微信,促进了人际交往。二是快速传播,微信像一个信息蒸发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接收与发送信息的渠道,可以获得消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所以,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时事,关注社会热点,与社会接轨,跟上时代步伐的基本工具。
但微信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已普遍出现了“微信依赖”,每天微信的时间超过6小时的学生占三成,有很多同学在熄灯后还在玩微信,大部分同学会在听课时也会玩微信,“摇一摇”和“附近的人”这两个功能容易让大学生结交到陌生的、社会上的人,以及不良微信信息等,如果没有自我判断力,有可能使“微信”变“危信”。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力推“教师互伴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学校要求教师定时定点等候学生互伴。这一政策的出发点不错,但缺乏互联网思维,更缺乏对师生的基本尊重与了解。如今网络如此发达,为什么不能利用网络与学生互伴?上海商学院周勇教授说:“在互联网、移动网、社交网、物联网四网合一的现代社会,要多利用粹片化时间为学生提供服务,无论我在还是不在,我一定在网上,学生一定找得到我,这就足够了。”机械地贯彻教委的互伴计划,既折腾老师,也折腾学生。现在有许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开了网络视频授课,而且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并快速发布有关政策与信息,这些举措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微信正在挑战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体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如今的大学、大学中的学生与老师以及庞大的管理阶层,犹如一个个“教育孤岛”,微信的广泛使用是否能打通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传统守旧、不敢进取的中国大学,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