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李美娟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系统论是将我们面对的问题当作一个系统来认识,通过分析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解决如何使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发生良性互动作用、实现有机联系以及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环境因素的问题,以使系统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各级地方组织是其子系统,基层党组织就是这庞大系统的支系统。因此,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运用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一般认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L.V.贝塔朗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一门崭新的横断科学。他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被被视为系统论的奠基之作。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着的诸种成分的综合体”,或“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其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所谓系统论,“就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的理论”,“是研究客观现实系统共同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的科学”。从哲学层面看,系统论既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抽象,也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系统并非部分的简单之和。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孤立的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都是以系统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系统)的关系是,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的基础,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整体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整体中的每一部分的存在都依赖于其他要素的存在,因此,离开了整体也无所谓部分。对此,黑格尔说:“一个活的有机体的官能和肢体并不能视作那个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因为这些肢体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里,它们才是肢体和器官,它们对于那有机的统一体是有联系的,决非毫不相干的。只有在解剖学者手里,这些官能和肢体才是些单纯的机械部分。但在那种情况下,解剖学者所要处埋的也不再是活的身体,而是尸体了。”
虽然系统是由一个个要素组成的,但作为系统而存在就具有了各要素所没有的整体性及其新的功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不仅是从量的角度来考量的,更是从质的角度来认识的。整体之所以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因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质不仅取决于组成该系统的要素,还取决于该系统的结构。所谓结构,“即构成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要素和结构是系统性质与功能的内在根据,而功能则是系统要素和结构的外在表现。系统的构成要素不同,其性质与功能就会不同,系统的构成要素相同而结构不同,其性质和功能也会不同。由于系统的结构有合理的,也有不完善的,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也就有了优劣之别。只有结构合理,才能使结构功能达到最优。
2.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各个要素在系统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系统和要素又是相对的。相对于更大的系统是要素,而相对于构成它的更小的要素来说则又是系统。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由系统——子系统——支系统……构成的具有多层结构的金字塔式系统。在金字塔式的多层结构系统中,越是处于底部的系统越简单,越是处于顶端的系统越复杂。纵向的母子系统构成系统的垂直层次,横向的兄弟系统构成并立的平行层次,纵横交叉的系统构成交叉层次。一方面,任何层次都有区别于其他层次的内在规定性;另一方面,任何层次又都受系统的支配和制约,依附于系统,离开了系统也就无所谓层次。
3.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社会组织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有意识地加以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作为协作系统,社会组织包含三大要素,由四大子系统构成。三大要素是指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四大子系统分别是组织系统、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其中,物质系统由技术、设备和材料等物质手段构成,人的系统是由组织者和被组织者组成的社会集团,社会系统是指一个组织同其他组织进行能量交换的关系系统,组织系统也就是组织管理运作的系统。要使组织实现有效协作,一是要通过各种影响和控制手段使个人目标要服从于组织目标,二是个人目标和个人动机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和满足。在汤姆·伯恩斯看来,组织的运行离不开相应的管理系统。就管理系统而言,主要有两种相对的管理系统,即机械管理系统和有机管理系统。机械管理系统,在组织结构上有明确分工,对组织成员的不同角色功能有明确界定,突出层级关系,对组织成员的行动有较强的约束;有机管理系统,强调组织知识、经验的重要性,组织成员任务明确且不断调适,但层级关系不突出,横向联系得到加强。当然,这两种管理系统并非是对立的,现实中常常相互交叉,富有弹性。
4.任何社会组织也都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都会通过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为避免外部环境的作用影响到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功能,在社会组织内部都会存在着一个多级递阶的管理——控制系统。由这一系统的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信息,将指令信息传递到系统的组织成员中去,组织成员在执行信息指令之后再将执行信息逐级反馈到控制机构,这就构成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系统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加剧系统不稳定;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系统目标误差较小,系统趋于稳定。信息反馈对于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组织正是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发现执行效果与标准的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使系统的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5.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任何系统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任何系统都有内外两个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就是系统的内部环境,与系统相关的一切事物共同构成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的内外部环境都是系统存在的条件。一般来说,任何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从而可以保持系统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实现自我调节,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不发生变化,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也是相对的,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因此,在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也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之中。这一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从孕育、产生、发展到衰退、消亡,导致系统过程中断,然后转入新的系统,开始新的系统运动,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生命周期的过程。推动系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这是系统运动的内在根据。同时,由于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绝对封闭的,系统与外部环境始终存在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在这种不断的交换过程中系统悄然发生变化,这种相互的交换正是系统运动的外部条件。
启示之一:必须要把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不同要素所构成。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由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资源和执行制度这些要素所构成,并受到执行主体的素质、基层组织结构、执行客体的认同度、执行资源的质量、执行制度的完善度、执行环境的优劣和执行力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因此,我们在进行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时候,就应该将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运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运动与规律,而不能采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和静止的分析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启示之二: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系统论昭示我们,一方面,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是系统功能的内决定因素,直接地影响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构成系统的要素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必须要注重人的要素在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对于基层党组织这一系统来说,基层党组织作为执行主体是由党员构成的,这一组成要素是整个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系统中最活跃的也是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同时,执行制度也是由执行主体制定和执行的。执行过程,同样也是由执行主体来实施督导与监控的。广大基层党员执行能力的大小、在执行活动中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大小。总之,离开了人这一核心要素,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党员为本。坚持以党员为本,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要高度重视对广大党员的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其执行意愿,创造各种条件着力提供广大党员的执行能力,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引入选择性激励,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执行客体——基层人民群众来说,他们对于基层党组织的执行活动的认同程度、参与度也极大地影响着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发挥。因此,基层党组织只有做好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宣传、组织、服务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回应好广大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广大基层群众接受、认同基层党组织的执行活动,提升其对于基层党组织执行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启示之三: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必须注重整体结构的优化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功能和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该系统的要素,也取决于系统的整体结构。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系统整体结构的制约。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不仅要求提升系统要素的质量,而且也要求实现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只有整体结构合理,结构功能才有可能达到最优。系统结构合理,就会产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奇效,系统结构不合理,也难免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窘状。这也就是说,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必须要注重对组织整体结构的优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机构是基层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工作机关的统称。一般来说,基层党组织的内结构相对简单。从纵向结构来看,层级较少,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有利于提升执行效率。不过,对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而言,其内结构有“突出层级”之嫌,因此,应进行“去层级化”改革,实行基层党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当然,“去层级化”并不意味着要把基层组织管理变成一个平面,绝对不要层次,而是说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层级。从提升组织执行力的角度看,层级之间还要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调适问题,即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着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状况。从横向结构来看,在基层党组织的内结构中,还存在着不同的职能部门。在现实组织工作中,或者部门之间互不买账,相互制肘,或相互扯皮,或互相推诿责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如何使各个部门既职责明确,又具有相互协作的良好意愿,能很好地相互协调,统一行动,避免组织无序与内耗,也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优化基层党组织组织结构的最终目的在于不仅在于要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更在于在一定的人、财、物条件下,实现基层党组织执行“合力”的最大化。
启示之四: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必须从严治党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建立在信息反馈机制基础之上的自控制系统。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目标的最大化,也需要借助于一整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对组织实行系统的管理和严密的控制。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从严治党。一方面,对组织系统的关键要素——基层党员进行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教育,制定健全和完善的党内组织制度以规范其行为,加强对党员干部权力的监督,以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为保障,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另一方面,对基层党组织的执行过程从严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活动的执行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给予及时纠正、解决,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该问责的严肃问责,该处理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争取负反馈,避免正反馈,使组织的执行目标顺利达成。
启示之五: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还必须要注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都存在内外部两个环境。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从内部环境的影响来说,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是不能孤立地进行的,需要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思想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行意愿,通过组织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执行队伍,通过作风建设提升基层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执行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制度建设为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的风清气正,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和党内潜规则的影响。从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说,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与其外部环境都存在着能量的交换,外部环境特别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产生影响。因此,积极营造有利于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1][美]路·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6).
[3]孙纪成.系统论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学刊,1985,(6).
[4]窦学伦.系统论简介[J].宁夏教育,1988,(4).
[5][德]黑格尔.小逻辑[M].黄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刘松阳.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2).
[7]林志扬.管理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8][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9]汤姆·伯恩斯.机构系统和有机系统·国外组织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